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8|回复: 1

冯惟敏与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3 2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跃于明清时期的临朐冯氏文学世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文学现象。冯家自冯裕起,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前后七代,历二百余年,共考中进士十二人,有一定文学成就的不下十余人,其诗文集收入《四库全书》的五人,是一个名播海内的文学世家。在这个世家中,除被誉为“曲中辛弃疾”的冯惟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外,一世冯裕,二世冯惟讷,四世冯琦,六世冯溥等也有文名政声,流芳远播,在明清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裕(1479—1545),字伯顺,明成化十五年(1479)七月十五日生于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冯之祖籍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据《冯氏族谱?赐姓说》载:“明洪武初,诏简山东民三户迁一人戌辽。朐南盘羊有讳思忠者以义勇行,遂家于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历数传,至宪副闾山祖。”冯氏自裕之高祖冯思忠应募迁至辽东,定居广宁,传到冯裕已历五世,冯裕成名后为官南北,遂有迁归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回临朐省墓,并命长子惟健、五子惟讷与其母定居郡城青州,仍携次子惟重、四子惟敏赴甘肃平凉任职。嘉靖十三年(1534)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归乡,寓居青州,至此,冯氏家族复归故籍。
    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其父冯振官至奉直大夫与南京户部郎中。此时,广宁冯家已为官宦之家,但冯裕父母早亡,由叔祖母池氏养育成人。其青少年时代生活艰辛,却刻苦学习,博通经史。后拜义州贺软为师,专攻程朱理学。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开始实现其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这段时间,冯裕刻苦读书,积极出世的思想行为,对其后来为官清廉持政,节用爱民,教子读书,正直做人,同同山使其家族成为“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冯氏家传》)的文学世家,都有着重要影响。
    冯裕30岁至57岁,南北为官,七易其职。冯裕中进士后,先任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正德六年(1511)升为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正德下年(1515)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1527)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1528)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一年后,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归里。冯裕南北为官28载,综观其为官之道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勤政爱民。他初知华亭,民众遭受雨灾,冯裕令丰收区代受灾区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此举虽惹怒富豪,却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知晋州时,滹沱河河道南迁,城北土地失去灌溉之利,遭受旱灾,便将其税粮合理调整。石矸任上,因地处西南边境,民族矛盾复杂,常有争斗。但冯裕处事公正,无所袒护,以安抚代替征剿,曾于双方对垒,千钧一发之际,单车独身前往劝说,使争斗双方悦服。冯裕为官的第二个特点是刚正不阿,处事果断,不屈从权贵。《光绪临朐县志》说他“当官抗直,有裁断,而貌粥粥若无能者。尝谓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已,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矣。”“三无负”是他的人生准则。华亭任上,权阉刘瑾曾威逼利诱,令其袒纵恶徒。冯裕不听利诱,对豪强恶霸依法制裁,得罪刘瑾心腹张文冕,险遭迫害。《冯氏家乘》记他任职南京时,“留守中贵人骄,公不为下,中贵人怒,阴伺其短,欲中伤之,岁余无所得,竞不能害。”正因为冯裕勤政爱民,清廉正直,李维桢在《冯氏家传》中赞扬他“临事不惑,身与远寡,厄穷无怨,白首耆艾,魁垒之士也。”58岁以后,冯裕致仕归里,定居郡城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他归里的第二年(1535),便与致仕闲赋的石存礼、黄卿、杨应奎、刘澄甫以及丁忧归里的礼部侍郎陈经,除名闲居的蓝田、刘澄甫之弟刘渊甫等八人,结为“海岱诗社”。诗社定有“社约”,按其规定,诗社每月集会一次,轮流召集,集会地点在青州北郭禅林寺。每次集会,社员必须拟赋题一首,古今诗十首。诗社活动持续了近三年。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八人偕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读书讲学。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无余金。《光绪临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使冯裕得以温饱。又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及弟。后代学有所成,使他感到无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1539)次子惟重客死庐州(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连丧两子,使晚年的冯裕无比忧伤。半生为官的荣耀,隐居田园的闲适,时常交织着清贫生活的困扰及丧子的悲痛。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度过他的余生。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二十四日,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自冯裕后,冯氏祖茔始设于此。
  冯裕的文学作品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是其保存在《海岱会集》中的128首诗歌。这些诗曾辑为《方伯集》,又编入《五大夫集》和《北海集》。诗作多是即事命题,有感而发,又加作者此时已离开官场,隐居田园,所反映农村生活,描写山水风光以及咏史怀古就成为其诗的主要内容。其中最有积极意义的是反映农民生活,忧叹民生疾苦的诗作。如他的七言古诗《谷贵叹》:
    齐东野老行叹息,枵腹杖犁脚无力。忽闻官籴到城中,赤手低眉泪沾臆。往年斗米数十钱,今岁青蚨百余翼。稚子奔波类鹄形,瘦妻伶仃如土色。荜门采摘啖蔬甲,中产经营
卖首饰。大麦未黄小麦青,东邻已窜西邻踣。三春无雨口嗷嗷,百里绝心恻恻。命危未免委沟壑,病起犹来看稼穑。菽粟由来价转高,蚕丝屈指抽未得。炎疹流行可奈何,苍天胡为至此极!……
    灾年谷贵,春荒难度。妻儿无衣无食,只得以野菜充饥,更兼瘟疫流行,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全诗真实地反映了灾荒连年,农民贫病交加的苦况,这类现实主义的杰作,有乐府遗风,对于我们了解明中后期的社会有着重要认识价值。
    冯裕的诗作即景言情,感事而发,抒写性情,真率闲雅是其突出艺术特征。明正德、嘉靖年间正是三杨“台阁体”诗风蔓延之时,也是前七子以复古为旗帜起来反对“台阁体”之际。此时的冯裕,并未追随“前七子”走模拟复古的道路,而是学诗骚之风,习乐府旧题,沿着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即景言情,感事而发,创作出极具自然之趣的作品。作者闲赋田园,接近生活,所历所感,发而为诗,其神韵自然非歌功颂德、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所能比,更不同于模拟剽窃的“前七子”,所以魏允贞在《海岱会集序》中说:“《海岱会集》自远寄至,读一再,对景言情,即事属辞,质而葩,逸而典,清新而畅,不矫不艳,异乎今君子诗矣。”这是对《海岱会集》的总评,也是对冯裕诗作的评价。此评虽有溢美,但“异乎今君子之诗,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诗人在模拟之风日炽的情况下,能不为时风所囿,描眼前景,写身边事,抒真感情,写出自然之趣,实为难能可贵。
    冯裕是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对其后代子孙影响极大,冯裕生前,除惟健、惟重、惟敏、惟讷四子已经成才外,孙辈已有多人,后来成为进士的惟重之子子履此时也已长大,冯氏家族的核心已经形成。冯裕对其后代不但重视文化教育,更重身教,注重自身楷模与人格力量的感召与熏陶,使冯氏家族形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祖先垂范,子孙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发展起来。冯裕四子,当时就名满乡里,时人称为“临朐四冯”,自四世冯琦称“东海世家”,六世冯溥官刑部尚书,授文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冯氏家族声望日隆,成为名播齐鲁,影响海内的文学世家。在这个世家中,冯裕是奠其人,现青州临朐一带《冯氏族谱》将冯裕奉为一世祖,正说明他在冯氏文学世家中的地位。
    在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中,就文学成就而言,当首推冯惟敏。冯惟敏(1511-1578),字妆行,号石门,又号海浮,冯裕四子。是时代著名曲家,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诗集《海浮山堂诗稿》、《冯海浮集》、《石门集》,文集《海浮山堂文稿》,杂剧《僧尼共犯》与《不伏老》。冯惟敏的一生活动及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27岁以前主要是随父读书与宦游。惟敏生于直隶晋州(今河北晋县)官舍。一说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鹤城书院(见曹立会《冯惟敏年谱》)。后父冯裕屡有升迁,他随父先后到过南京、甘肃平凉,贵州石矸,足迹所至,已半中国。嘉靖十三年(1534),冯裕辞官归里,24岁的冯惟敏也结束了随父宦游的生活,回到故里郡城青州,并于27岁时一举乡试得中。这一时期的作者,由于自幼受封建正统教育,又加长期随父宦游,接触的是官衙学舍的官长学人,耳渲目染,尽是封建的诗书礼教,因此,他追求的是科举功名的抱负,致君泽民的理想,是一个满怀着封建功名抱负的青年。冯惟敏生性聪明,勤奋好学,随父住南京时,曾与兄冯惟健、弟冯惟讷一起参加文人社团,讲艺谈诗。《冯氏家传》说也:“含咀英华,为文闳肆,万言可立就。”《临朐县志》也载:“晋陵王慎中督学山东,自谓无书不读,少所推许,及见惟敏文力,大赏异,以为其才不能逮也。”这都说明作者的文学创造活动是很早的,但其早期作品却鲜有流传。
    27岁至52岁,是冯惟敏家居和求官时期。这时他由理想走向现实,开始直面人生。乡试得中后,次年(1538年),兄弟四人同赴会试,结果次兄惟重、弟惟讷同榜中进士,惟敏与长兄惟健落第而归。对此,他痛苦懊丧又不甘落伍。此后几年,他一面家居读书交游,先后结识了青州兵备副使、诗人王世贞,罢官归乡的著名曲家章丘李开先,及临朐县令王家士。他们彼此唱和,诗曲酬答。同时惟敏又继续连试春官,但均以不第告退。科举道路的坎坷,使他仕进的念头淡薄;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又使他不忘怀“兼济天下”。所以即使他在风景秀丽的海浮山下隐居,也仍能关心现实。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命在山东开掘银矿,贪官污吏乘机搜刮民财,弄得民不聊生。目睹此事,冯惟敏撰《矿洞议》加以指斥,指出开掘银矿,使民“疲于奔命,为地方害不小”。是“损财蠹民,至是极矣。”嘉靖三十六(1557)年,巡按监察御史段顾言到任山东,酷刑治民,敲诈民财,面对这种暴行,冯惟敏无比愤慨,积极投入与段顾言的斗争,写了《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双调新水令?十美人被杖》,都是针对段顾言的暴行而作。揭露抨击了封建官府和贪官污吏的种种罪恶,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敢于斗争的精神。冯惟敏还与县令王家士合著临朐县第一部《县志》,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其杂剧《不伏老》大约也作于此时。52至62岁,作者为官10年。虽然屡试均败,但冯惟敏毕竟不是永甘寂寞的隐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他晋京竭选,授直隶涞水县令。年过半百,初次为官,他廉峻自守,勤政爱民,企图实现自己修政泽民的政治抱负。《冯氏家传》说他:“事县所,食用取诸俸,稍不以烦里甲,出则箪食壶浆自随。缮学宫,浚城隍,树以榆柳,行道之人歌咏之。”但涞水离京师近,那些将军、校尉、执金吾等豪强势要,“兼并地无算,而逋租挈”冯惟敏不惧权豪,“摘其最负者惩之”。结果“贫民以为德,而豪右谤四起矣”当权者自然不欢迎他这种敢于犯上的行为,遂被解官。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以“疏简不堪临民,文雅犹足训士”为由改授镇江教授。
    教授之职,实属闲官,又加镇江是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城市,近山临水。冯惟敏登山出游,与友人往还,结识了著名曲家金銮。后又兼摄丹徒县,并去云南主持过考试。隆庆三年(1569)春,调任保定通判。不料当年秋天,由于“出城”,毒雾淫于五内,医慎宣泄,遂婴脑疾”。59岁的冯惟敏,此时已是“曲脊虾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衣履鏖槽,行动处东踅西倒,一步低一脚高”(《海浮山堂词稿?庚午春试笔》)。身体的衰老,尤其是官场的黑暗,使冯惟敏深感苦恼,但仍然不能完全忘怀政治,无视弊政,他修撰《保定府志》,编辑杨继盛遗文,并上《陈郡利害十六事》的奏章,指陈时政弊端,尽管事皆中肯綮,但仍不为上司所容,并左迁为鲁王府审理官。次年春,他未到鲁王府赴任,就径回临朐,辞官归田了。
    冯惟敏为官十载,南北三迁,经历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宦海生活。他初次为官,对实现自己保国安民的理想充满了希望,但仕途坎坷,又使他对前途十分失望。这段时间,他的思想经常处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最后,失望终于淹没了希望,使他对封建官场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时期,其创作成就最高,《词稿》中39套作期可考的作品,即有30余套作于此时。其作品大都指斥时政,揭露官场黑暗,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镇江任时,作者刊刻了自己的散曲集《山堂辑稿》。
    62岁以后,是作者归田隐居时期,,由于冯惟敏没有到鲁王府赴任,万历二年(1574)被正式除名。从此他便隐居在景色秀美的海浮山下,这里碧湖清泉,修竹万竿,夏不知暑,冬有余青。冯惟敏在冶水之上,筑“即江南亭”,又在冶泉东构“凭衿亭”,“日与朋辈觞咏其中,自号海浮山人。”他“自放山水,不与世接,类任达旷堕者流,然家居独闲礼法,每岁首与子侄家宴,为诗歌,道天伦乐事。”(《光绪临朐县志》)就这样,在他67岁时,便因病去世了。这一时期他生活是较平静的,但对于农民那种“麦也无收,黍也无收。恰遭逢饥馑之秋,谷也不熟,菜也不熟”的生活灾难,表示极大的关注,写出了不少像《刈麦有感》那样关心民瘼的杰作。
    冯惟敏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曲。他以前的散曲,多描写归隐志趣,男女恋情,吊古伤今,谈禅吟物等内容,题材相对狭窄。曲到冯惟敏,他继承创新,拓疆扩域,散曲风气为之一变。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愤世嫉俗;长期的农村生活,更让他怜民忧国。所以揭露黑暗与关注民生是他散曲的两大主题。将直追诗歌言志刺世的传统,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政治黑暗,将散曲拓展到现实社会领域。他的这类作品面向社会,或因人、或因事,都有直接的现实依据。如他针对段顾言贪残横暴写的[正宫? 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船涉调?耍孩儿]《骷髅诉冤》、《财神诉冤》等曲子,以奇特的艺术手法,以段氏蠹民刮财的罪行为背景,再现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三界一览》把人间比作地狱,用鬼怪形容贪官,对贪官搜刮民财进行尖锐的讽刺:
    有钱的快送来,无钱的且莫慌,寻条出路翻供状。偷与我金银桥上砖一块,水火炉边油两缸,残柴剩炭中烧坑。若无有这般打典,脱与我一件衣裳。
    写的是鬼界,骂的是人生。贪官刮财,敲骨吸髓,死人也不放过。他们一个个“小鬼装作大鬼腔”、“尽都是张牙饿虎,露爪贪狼”,并且贪赃无厌,以至于“有个东洋大海,成不尽实犯真脏!”《骷髅诉冤》、《财神诉冤》,假托骷髅、财神之名,对社会的黑暗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贪官的残暴行为进行控诉:
    仇徒惯放刁,赃官莽要钱,铺谋定计歪厮战。非干人命伸冤枉,只要身尸作证间,山东六府都跑遍。少可有一千家发冢,八百处开棺。
——《骷髅诉冤》[八煞]
    铁扫帚便是扫地王,皮笊篱做了个聚宝盆,瞒天一网都捞尽。蚰蜓穴内难逃命,狼虎唇边怎脱身?狠心肠还道无滋润。头发根儿里数算,牙齿缝儿里搜寻。
——《财神诉冤》[七煞]

贪官搜刮到“头发根儿”、“牙齿缝儿”,真是无孔不入,蠹民至极,作者满腔义愤,大声质问“说什么昭昭白日,湛湛青天!”上述三曲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力透纸背,对贪官罪行的抨击痛快淋漓。这种批判现实的作品在冯惟敏以前的散曲中很少见到的。
    冯惟敏散曲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十分关注民生忧患。他有3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目睹了农民的悲哀愁苦,用散曲为民呐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农民的灾难图。如[玉江引]《农家苦》: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捂。陆地水平铺,秋禾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年苦,万事由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苦。
又如[胡十八]《刈麦有感》: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
歌过堂,花户每比粮。卖宅田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冯惟敏的散曲由于有愤世忧民的情感基础,所以风格豪辣宏阔,语言辛辣质朴,是一代散曲圣手,著名散曲研究者郑骞《冯惟敏与散曲的将来》评价说:“冯惟敏之曲正如苏轼之于词”,是散曲豪放一旅中“虽不见的前无古人,却是后无来者”的“集大成的人物”。
    冯惟敏的杂剧保留至今的有《僧尼共犯》和《不伏老》,前者写僧尼私通,被街坊捉去见官,但巡捕官经过一番审问,却勒令还俗,婚配成家,表面上是清洗出佛门,实际上是让他们享受人间的快乐。作品通过僧尼偷情的故事,肯定情欲,批判宗教清规。后者是写北宋梁颢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82岁,终于考中状元的故事,以此揭露科举制度的险恶,渲泄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满。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评价说:“作者自身为举人,终未及第之进士,盖胸中不平之气由此曲吐出。”钱谦益《列朝诗集》认为此剧就其总体成就言,“当在王漾陂(九思)《杜甫游春》之上”。
  冯惟敏有诗465首,文179篇,其诗主要保存在《海浮山堂诗稿》、《冯海浮集》、《石门集》及散见于其他文史书籍中,其文赋主要保存在《海浮山堂文稿》及《嘉靖临朐县志》、《保定府志》中。其诗文成就虽不如他的散曲,但也有不少佳作。如《易水上候刘刺史,良久未至,怀古感今,漫赋三首》之三:
      不愁饿死似前年,谷贱伤农倍可怜。
      握粟出村终不售,寡妻何处觅官钱。
  写赋之重,农民生活之惨状,与其散曲有同工之妙。再如他的《喜雨诗》则描物融情:“   灵雨零,霏霏淡烟屏。荷风入高阁,淡云度修岭。林柯沥华滋,山禾发苕颖,田间负锸人,宁知短蓑冷?”写喜雨天降,诗人与民同乐,语言通透明白。其文就内容看,多为祭文、碑记、叙等,但就艺术而论,皆文气通达,论列严谨,语言简练明快,不事雕琢。所以《山东通志?艺文志》评曰:“本传云:诗文雅丽,不喜为刻削语,情事若指掌上。”是为的论。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冯裕之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古历六月十九生于萧县(今属安徽)官舍。他26岁以前主要是随父宦游与读书求仕。惟讷3岁时,随父由萧县到南京。他6岁便入塾读书。生性好动,聪明活泼,质问敢言。父以《论语》“群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为其取名“惟讷”,意在戒其“谨厚沉毅”,勿太露锋芒。与其他兄弟四人随父在南京共生活了12年。这段时间,他主要是读书与交游。其兄冯惟敏有诗回忆他们兄弟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学习的情景:“一岁诵古文,三岁不成章;七岁间礼仪,洒扫辟中堂。八岁问奇字,十岁谐宫商;十二受遗经,十五气飞扬。弟乃齐余肩,少余一岁强;英风在夙禀,弱冠传流芳。”(《冯海浮集?舍弟留滞陇西,屡岁不迁,山居驰念,怅然有作三首》)。诗中的“弟”就是惟讷。他还与兄惟健、惟敏参加文人诗社,讲艺谈诗,又加南京是前朝故都,他随兄弟诗友游览名胜,钟山灵秀,大江磅薄,江山之助,使他学识大进。明嘉靖六年(1527)父调平凉(今属甘肃),全家转道临朐祭祖,因去平凉,路途遥远,其父力不能携家,便携惟重、惟敏赴任,惟讷则与长兄惟健七弟惟直奉母暂居青州郡城。在母亲的督导下,刻苦读书。嘉靖十三年(1534),父致仕归,全家团圆,定居青州。是年秋,他与二兄惟重双双中举。四年(1538)后,他与兄惟健、惟重、惟敏四人同赴京会式,结果,惟健、惟敏落弟,惟讷与二兄惟重同榜考中进士。
  26岁至58岁,冯惟讷南北为官30余年,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26岁中进士后即授宜兴(今江苏宜兴)知县,后调魏县(今河北魏县)知县;又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知州,后调杨州府(今江苏扬州)同知。36岁授南京户部郎中,39岁补兵部车驾郎中,出为陕西按察佥事;47岁升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49岁改任河南参议,50岁迁浙江督学副使;51岁又复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54岁升山西按察使,56岁调江西左政使,58岁调入京都,晋光禄寺卿,当年秋致仕归临朐。30多年的宦海生涯,期间除父丧丁忧3年,其余时间均在任上。虽时有浮沉,但官阶由七品升到二品,可见其政绩卓著。他为政干练而清廉,初任宜兴知县,便捕治诸豪右侵牟官租者,得历年拖欠的税银数万两;蒲州任上,因该州多强宗大姓,难以治理。惟讷动情晓理,理法兼施,民皆悦服。因他施政干练,曾两度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专司征收粮草,受到赏识。他惠政爱民,受到民众爱戴。任职江西时,因江西磁器,历为贡品,运输费用重,民受其苦。惟讷便核算运费,按地亩摊派,使无地之家,不须出钱,地多之户,负亦不重,故万民感悦,争画惟讷影像以祠之。惟讷虽历官30多年,但清廉自守,《冯氏家乘》记其“性严重不可干以私,仕宦三十余年,图书诗卷外无长物。”惟讷在从政的同时,刻苦读书著述“生平诗书无所不读,政暇即手一编不置,博涉而深思,闳积而约取,发为文章,温醇尔雅。”(《冯氏家乘》)。他整顿文风,匡正浮靡。浙江督学任上,因浙江士子普遍存在浮靡之风,他便正文体,敦德行,使教化大行。冯惟讷58岁致仕归临朐后,与四兄惟敏同筑室临朐冶源海浮山下,日以诗酒著述为事,隆庆六年(1572)古历三月二十一日去世,年仅60岁。
    冯惟讷在冯氏文学世家中另树一帜。他文学创作的成就不及惟敏,但他文学研究与古籍整理的成就裴然。他著有《楚辞旁注》、《诗选约注》、《文献通考纂要》、《杜诗删注》,特别是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已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为《昭明文选》并辔之作。《四库全面书目提要》认为:“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固亦采珠之沧海,伐木之邓林也。”可见是书对古诗搜索完备,为后世文学研究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一直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所编《先秦魏晋南北朝诗》皆从《古诗纪》中搜索资料。此书已成为研究上古诗的必读之书。足见其弥足珍贵。冯惟讷有诗集《光禄集》(编入《五大夫集》中)存诗179首,其诗华整可观,雅致冲淡。《青州明诗钞》选其佳作17首,现录《秋日寄怀家兄冶泉》如下:“燕山木落雁来迟,远客南归未有期。明月双悬江海泪,秋风一寄脊鸟       令鸟 诗,淹留贾谊才无敌,飘泊冯唐鬓欲丝。最是昭王遗恨处,黄金台上草离离”。可见其诗风之一斑。冯惟讷另有《青州府志》18卷。是他对家乡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冯琦(1558—1603),字用韫,号朐南,冯裕四世孙,祖父惟重,父子履,皆进士及第。冯琦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古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当其生时,祖母蒋氏梦有红衣贵人当户,自称宋大将韩琦,故生后取名冯琦。后叔祖惟敏观其伟岸大器,曰:“玉必琢而器始完也。”改其号曰琢   。
冯琦自幼聪慧嗜学,在冯氏文学世家中成名最早。他六岁入塾读书,《冯氏家乘》记其“幼颖慧绝人,授书日记千言,一经目终身不忘。十岁能文章,嗜学昼夜不辍。父母以劳禁之,乃悬帐翳烛默诵达曙。”曾应试山东第一。19岁中举,20岁中进士,从此便入仕为官,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冯琦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22岁授编修,24岁授翰林院修撰。他年少英才,首辅张居正称其“此幼而硕者,国器也”。30岁升侍讲学士,39岁升礼部侍郎,后改吏部右侍郎。44岁升礼部尚书。46岁因积劳成疾,病逝京师寓所。冯琦青年得志,入宦京官,政才干练,深有韬略。万历十九年(1592),宁夏发生兵变,征西将军李如松向冯琦问征巢策略,琦向其献策,用兵首先注重用“反间计”,利用敌之相互矛盾,趁机用兵,且忌决河灌城,“恐薄多杀士卒,川壅猝难自保,以摧镇百万生灵易数贼命,非完计。”李将军听其计,很快取得平叛胜利。后日倭攻朝鲜,危及辽宁,冯琦主张征剿而不要安抚:“倭寇跳梁于海外,安所需吾封?若封日倭,我无宁日矣。”帝未听其言,结果使倭寇成为东部边境大患。他供职吏、礼二部,参与选拔使用人才,能主持公道,慧眼识才。万历十五年(1588)他主持湖广乡试,曾于废卷中选出黄安人黄化,后黄化中了进士,成为全楚名士。他曾主持会试,对预取试卷,一一过目把关,凡为文诡异者,皆不取,使这次会试十分成功。是科状元张以诚,榜眼王衡,探花曾可前,一时称为得人。他任吏部右侍郎时,为杜绝跑官者,采用公示的办法,将待用之士,按官俸高低张榜公布,有缺时,按所示之榜依次补之,人以为公。他以国事为重,抗直敢言,曾为前朝遭奸相严嵩谋害的总督尚书张经上疏以白其冤,得以平反抚恤。为请建储立太子,止矿税二事,数十次上奏本,不论皇帝听与不听,他反复论列,不厌其烦,惟恐因不尽言而失职。他的《肃官常疏》、《矿税疏》汪洋恣肆,论理缜密,文采斐然,时人竞相传录。冯琦勤奋国事,三月内主持了大冠、大婚、册立三大典,运筹干练,尽忠竭力,为万历帝所倚重。但因宰相沈一贯从中作梗,两次都未得入阁,操劳怨怒相加,终成疾患。他曾因病乞休16次上疏,未获允许,以英年之才早逝于任上。熹宗朱由校每每追思冯琦之功,曾6次遣官祭祀,谥号“文敏”。
  冯琦一生著述不辍,著有《宗伯集》、《两朝大政记》,编有《唐诗类韵》、《北海集》、《通鉴分解》、《宋史纪事本末》、《海岱会集》、《淡然轩集》,与堂弟冯瑗合编《经济类编》。其中《宋史纪事本末》、《经济类编》、《海岱会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中。他在当时文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振兴内翰之杰。据傅国《昌国舟余 舟皇》载:“明文自四杰首辟,七子横鹜,平凉、晋江、昆陵、新都,并操蟊弧,雄据艺苑。关中、成都仅当一队,论者遂谓内翰无文章。公以仙才海学起中秘,与王文肃先后振之。……自是斯文之柄,复归内翰。”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文,留有《宗伯集》82卷,其中诗300余首,记序百余篇,奏对论策百余篇。他的诗敏捷奇伟。于慎行《宗伯集序》评曰:“至若有韵之文,则古出建安而下,逮至唐。近出高王,而旁薄于杜,又当世所不几者。”其五古、七古有“乐府”、“建安”之风,如《燕歌行》:“石粼粼,草斑斑,边城五月如秋寒。渺渺平沙几千里,天风吹暗燕然山……”开篇自然流畅,浑厚淳朴。他的五律、七律写得豪壮雄健,慷慨昂然。如《送王大理兼宪职阅视延绥》:
    迢递延州路,风沙古战场。地当左冯翊,塞直右贤王。飞将摧骄虏,悬军出大荒。那堪分士马,辛苦戌渔阳。
赠言写得如此气势恢宏,苍劲雄奇,可见其诗风之一斑。
  冯琦之文,博采众家之长。傅国《昌国舟余  舟皇》评曰:“文以邱明之句法,兼子长之章法,风行水上,备极众妙。四六以欧宋之神,写徐瘐之色。论策尤为独步,如黄河一派从天上来,涵浴万象,贯穿千古。子瞻以后,无可疑者”。其山水游记文写得清新天然,广为传诵的《游冶源记》是传世名篇:冶水出冶官祠下,注于湖,疏为河,以入弥水。湖曰龙湾,当海浮山下,相传为殴冶子铸剑池。澄泓见底,可舟可泳。泉自湖底仰而上浮,如贯珠匀圆万颗。水烟奄霭,细如薄雾,水升降与海汐相应。其南有潭绝深,作蔚蓝色,投之以物不沉。湖可三亩,树环之。泉分道下注,非丝非竹,环佩璆然。……这段描写,条理清晰,形象逼真。“如画师写照衣冠,色貌细至眉发,无一不似。”(于慎行《宗伯集序》)他是策论高手,其策论之文,说理精深透辟,气势凌历,以犀利之笔,言事辩理,一气而下。如《矿税疏》上书直陈其事,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中使奸徒,不顾国难,误国害民的罪行揭露的直截了当。于慎行《宗伯集序》里说:“直指画政体,陈说机宜,密策决于一言,硕画陈于万里,名实必中,权正相资,韩也而无之也。”所以冯琦策论一出,时人争相传录,成为一时之盛。
    冯琦的文学观是反对复古模拟,倡导吟咏性情。这从他编辑《海岱会集》、《五大夫集》等可以看出。他的创作也宗汉魏,追唐杜,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于慎行有这样的评价:“公文为古体,渊源汉魏,而轶出于唐;其为近体沉浸盛唐,而致极于杜,兼备众美而出。”(《宗伯集序》)此评虽有溢美,但对冯琦文学观点、文学创作的评述,基本符合事实。
    冯溥(1609-1691),字孔博,号易斋,又号云海,万历三十七年(1609)古历十二月初五生于青州城里。溥之六世祖裕,高祖父惟讷,曾祖父子临,祖父峋,父士衡,五代均有公名并为官。冯溥38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求仕。他7岁入塾读书,在外祖父严格管教下,发愤穷极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无所不读。18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至崇祯十二年(1639),他31岁时中举人。时正逢明清朝代更替。明末诸生皆以外族入侵,相约不仕,但冯溥观明朝大势以去,清顺治四年(1647),他38岁时应试南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升秘书院侍读学士。51岁升为吏部右侍郎,54岁转吏部左侍郎,59岁迁为左都御史,62岁升刑部尚书,63岁升文华殿大学士兼理刑部,明清不设宰相,殿阁大学士即实际的宰相。74岁致仕归青州城里,在原青州明代衡王府花园的基础上,整修园林曰“偶园”,建佳山堂,日与文人学士诗酒唱和,优游岁月。78岁加太子太傅,83岁病逝于青州家中。谥“文毅”。葬于青州城西尧王山下冯氏祖茔。
    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鳌拜等四大臣专权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朝廷官员尽缄其口,惟冯溥持正不阿,敢于谏言。他还屡陈富国安民之策。在军事上,他指出,古时边防将士不带家口,到期轮换。今皆携家眷,十万之师,便有百万之众,不仅物资供应困难,而且将士为家室所累,一旦军情紧急,很难令到即行,应当改变将士携眷戌边的状况。在任命官员上,他指出当时吏部选人规定年限的弊端,主张选官授职,不应仅按资历,而应重视对其真才实学的考察。康熙八年(1669),江南发生捕役诬陷良民,并施刑致死一事,他上疏建议,为使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薄税。因冯溥所献之策,皆切中时弊,多被采纳,成为康熙所倚重的朝臣,所以在他64岁上疏乞休时,康熙帝仍不批准,曰:“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直到74岁才准他致仕归乡,并赋诗相赠。足见冯溥在清初政坛上的地位。就文学成就而言,不在其诗文曲赋,而在于他培养简拔人才,为清初诗文复兴,做出了贡献。世传他爱才如命,一遇贤才,便竭力荐拔,多为文人敬重。据《临朐县志?冯溥传》载:“康熙十八年(1679),(溥)为会试正考官,适诏试博学鸿儒,溥所荐法若真,曹溶、施闰章,沈珩、叶舒崇、曹禾、陈玉王基、米汉雯等,各授侍读编修。”“而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一时皆出其门下。”王士祯自称其“门下士”,一大批有才之士,清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多因冯溥荐举而得重用。所以高珩在《佳山堂集序》里说:“千载一时,而侧席幽人,风云蔚起四涨,人才一时罗之金门玉堂中。”因而“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之趋大壑”。清初一大批新诗人的出现和清初诗坛的再度繁荣,不能不说与冯溥慧眼识才和擢拔有关。他的《佳山堂集》刊行时,为其作序者多达22人,多为其门生,足见其在清初文坛的重要地位。
  冯溥有《佳山堂集》19卷传世。其诗承家学诗风,作诗不求雕琢铺华,而有幽雅淡泊之气,论冯溥诗者,多举他的边塞诗为例:“十月风吹塞角哀,行人泣望李陵台。饥鸟啄雪群孤立,此代曾淹异代才!”(《再寄李吉津辽四首》其一)此诗对清统治兴者动众、劳民伤财,蕴含谴责之意。诗调苍劲悲凉,凄惋动人。故施闰章在《佳山堂集序》中评其诗曰:“出入三唐、乐府,五言古尤有汉魏遗风。其忧时愍事,不无小雅凄恻之言,而读之苍然!”此论十分确切。他的田园诗也写得清新可人。如《冶湖四首》其一:“竹里柴门傍水潭,冶湖风物似江南。龙吟湫老生云窟,僧梵钟沉对石龛。花径不除无客至,村醪小试带朝酣。支筇到处听啼鸟,偶值邻翁即快谈。”总起来看,冯溥的诗虽非上乘之作,但他主张诗歌要吟咏“真性情”,却是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他的门人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对这一点都大加推崇和赞扬。陈玉王基、说:“夫子之诗求之性情,已工。”毛端士说:“夫子起而振衰,式靡为狂润砥柱。调尚正声,体从大雅,必凌宋铄元,而宏音亮节,依然汉魏三唐之遗响矣!”门生评宗师,可能夸饰,但冯溥荐举人才,并有大量的诗作,为振兴清初诗坛,起了重要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冯溥的野史传闻很多,毁誉不一,如在青州临朐一带流传很广的关于“伙巷街”的传说。据说,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发生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冯家主动让步,房家也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人称其为义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再如康熙娶妹的传说。康熙欲娶其妹,众群臣皆曰不可,惟冯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则不可;若使公主为臣之螟蛉义女,则可也!”于是康熙帝拜溥为相国,是为“冯国老”。论此事者多讥冯溥奸滑。民间有很多关于冯溥及其后人的轶闻,毁誉参半。冯溥官至极品、位高权重,为官圆滑,又善敛财,特别是他以明士而入清廷为官,为当时有气节者鄙之,其后人也有不检点者,所以对冯溥贬褒不一。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除以上5人外,有政声文名者,仍有不少可圈可点。冯裕长子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号陂门,又号冶泉,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未入官,以持家为业。有诗集《陂门集》。次子惟重(1504——1539),字汝威,号芹泉,31岁中举,35岁时与五弟惟讷同榜进士,授予行人司行人。世宗南巡,惟重奉命先行,告祭湖湘,因冒暑疾进,至庐州时疽发于背而卒,英年早逝,未及展大才,有《大行集》。冯子咸《生平未详》,字受甫,别号望山,惟健次子。万历六年(1573)中举,著有《日进札记》、《自警私课》、《读礼抄记》、《耕余笔谈》。冯子履(1539-1596),字礼甫,号仰芹,惟重之子,28岁中举,29岁中进士,官至河南参政。世传文笔虽佳,但未有文集传世。冯瑗(1572——1627),字德韫,号粟   ,惟敏之孙,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官至开原兵备道兼河南布政司,著有《黄龙纪事》、《开原图说》、《冶源园居即事诗十首》。冯士衡(1583-1641),字于平,号宗远,有手迹《西苑诗》存世。冯士标(1610-1655),字端明,号宗尼,惟健之曾孙。23岁中举,30岁中进士,官至福建按擦司副使,著有《西行记》行世。冯协一(1661-1737),字躬暨,号退奄,冯溥之三子,有说为溥之义子(曹立会《临朐进士传略》)官至福建台湾府知府,著有《友柏堂遗诗选》2卷,收入《四库全书》。临朐冯氏一族,在明清间,雄踞齐鲁,代有才人,绵延二百余年,确如王世祯所评:“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有临朐冯氏”。(《佳山堂集序》),是名符其实的文学世家。
fenganj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7 17: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来了就多顶这个贴子!增加点人气!为冯姓家们加油!你们是我的榜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8 11:51 , Processed in 0.0937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