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78|回复: 5

新编《始平堂石、汉冯氏族谱》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 1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编《始平堂石、汉冯氏族谱》序








始平堂石、汉冯氏族谱(20093月)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族理应有家史族谱。因为国史、县志是国情、县情的载体,家史族谱是社情、民情、下情、风情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因此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人云:上至天子,下及庶人,皆尊祖敬宗也。续写、传承家谱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家族文化遭空前浩劫,被诬为“四旧”而焚毁,宗庙祠堂被砸,供奉的祖先牌位被毁,甚至连镌刻于石的人文记载也不放过,或砸或毁,致使绵延数千年的家族文化隔代断层,年青一代不知“根”从何来,更不了解世系堂号,致使天伦无序,辈份字派紊乱,族人无不痛心疾首。浩劫中,幸喜有族人千方百计保存下乾隆时期上湘原本四德堂藏版《始平堂冯氏族谱》及清道光《冯氏族谱》,并想方设法将中池乡军民村冯氏祠堂中的“冯氏先灵神主碑”保存下来。这些对传承冯氏家族文化弥足珍贵!但是,从距今最近的道光《冯氏族谱》来看,亦是175年,致少有8代人无资料记载,其中有些支脉世系难以查清,由此导致家族观念淡薄,家族文化传承中断,后裔取名随意,不论派行,长此下去,如何得了!可见,续编《冯氏族谱》迫在眉睫!
   2005年5月,吾族开派第28世世珠公从新疆回石,倡导续编《冯氏族谱》,并出资千元用于前期工作筹备费用,得到了族人及石、汉两县在单位工作的冯氏后裔们的纷纷响应,于当年5月22日成立了冯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分派了资料收集任务,编纂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长辈和兄弟们的推举下,作为主编的我深感才疏学浅,难担重任。然而,作为冯氏子孙,不秉笔续谱,责任难却!随即恭读老谱,查阅资料,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明史》、《百家姓书库》冯姓一书的考证,方觉我冯氏家族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如此丰厚,特别是祖上的功勋卓著、“文读诗书,武习韬略”倡学重教之风,以及凛然正气、扶弱济困、重视女权的开明进步思想,就象光芒四射的宝库,令我胸境大开,甚至夜不能寐,深感如不以续谱的形式将其传承下来,会负疚终身!编纂之余,我将其浓缩于六千字的《石、汉冯氏考略》以及《仕途多险两进出,魂系林泉心系民》—记海粟公与梅花百咏,先后被《安康文化》、《旅途》杂志、《石泉县政协文史资料》、《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论文集》所采用。心想,通过宣传,让世人形成共识,氏族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石。
   编纂族谱,本有一定体例可循,但不同时代会赋予不同内涵,包括体例上的创新。故本次续谱时,在冯氏源流考中,将道光冯氏族谱云:“吾族乃东汉大将军冯大树之后裔”,通过考证,上溯到黄帝。其次增设“大事记略”,以便冯氏后裔对祖上各个朝代发生的大事予以重点了解,同时设置《冯氏精英谱》及《冯氏艺文录》以及较大篇幅来记载祖上有功之人和艺文名录,使后辈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开拓奋进的信心。有人认为,吾族迁徙陕南拓荒,是失败的,二百多年来,躬耕乡里,几乎无一重要人物出现。其实不然。史载,远古的时侯,陕南本是人口繁衍旺盛的地方,就是到了唐朝,安康和汉中也有32万人口,后因战乱,山地阻隔,灾祸疾病流行,造成人口骤减,到了元代之后,这两地仅有1.9万多人。其中明隆庆时期,石泉才1177人,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和当今18万多人相比是何等的稀少!因此,明、清时期,国家强制移民,开发陕南,尤以湖广、闽粤移民为之最,不失为我国西部开发之史。吾祖冯门周氏及陶继祖为解家族之难,慨然率子迁陕,不惜流血洒汗,将一处处不毛之地开垦为粮仓。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当年的移民垦荒,就没有今天的新安康。祖上与众移民在陕南开发中所作的贡献永留青史!特别是垦荒中所积淀的农耕文化,与冯氏宗族近三千年从未断裂并不断转进的文明相融合,这才是我们无比珍贵的财富。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时运轮回,本无定数,但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兴衰荣辱,我们都应当昂起头,挺起胸,不埋怨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样才不负祖上,无愧后人。
   盛世修谱,续修族谱为了什么?一是为了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修谱,使族人知道世系堂号、郡望、始祖及迁始祖,族中名人等基本信息,从中寻出本族一脉相承的数千年生活,迁徙历史。二是鉴古知今,司马光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阅谱中,通过对本族历史人物的思考,从中探索有益的借鉴,汲取成功的经验。三是通过修谱,倡导团结和谐。族内不可相互争斗,猜疑妒嫉,合力营造“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四是定伦次,知血缘,倡导尊老爱幼之风。如能实现以上目的,真是功莫大焉!仅此为序。
                                                                二十九世冯尚珍敬撰
                                                                                                   20085
发表于 2019-8-9 14: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始平堂,冯氏也在广东始兴县有一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学金 发表于 2019-8-9 14:44
始平堂,冯氏也在广东始兴县有一脉。

冯氏堂号为始平堂的,一般其祖是出自陕西。迁徙到各地后很多又自成一族并立堂号,如我族先后由陕西迁徙到山东、江苏,公元955年左右由江苏上元县迁徙至湖南省湘乡,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移建祠堂时立堂号“上元堂”。具体详见《上湘轧桥冯氏之郡望与堂号初探》http://www.feng0762.com/thread-17103-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3 1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始平堂三支
冯氏后裔,枝繁叶茂,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散居各地。北宋至元朝期间,大树将军冯异后人纷纷南迁。
一、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一000年),冯异廿十一世孙,朝信公由孝廉任博罗县令,秩满归里,途经雄州,见马鞍山之下山水秀丽,田畴开拓,遂迁居延溪上门枫林之下,为大井坊基祖,相传三十二世,至今已一000多年。
二、北宋景佑四年(公元一0三七年,冯异廿十世孙,朝仁公历任邓州参军,赣州牧),随曾祖父宦归,值安南侬智高掠九郡,留寓珠玑(沙水寺),宋宝元年曾祖父魁、祖父思异、父亲惟三相继去世,因战乱不便归厝,就把其祖先安葬于马鞍山,见马鞍山峰峦秀异,地广田腴,为方便于祭省,遂居延溪下门,为嘉兴坊开基祖,相传三十二世,至今九六三年。
三、明朝永乐年间,冯异后裔[url=]“廿十四世孙”[/url][f1] 懋忠公任福建建宁总戎,见世靡辞官归家挟子迁始兴中洞,为始兴冯氏开基之祖,相传二十七世,至今五百多年。
    从明朝洪武年开始,始平堂各房都编修了族谱,已“七”修族谱,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完成;经过几十代人的精心培训,不断完善,使冯氏族谱成为民族文化的一束绚丽奇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08: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学金 发表于 2019-8-23 11:50
广东始平堂三支
冯氏后裔,枝繁叶茂,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散居各地。北宋至元朝期间,大树将军冯异后人纷 ...

您对冯氏祖先的迁徙很有研究,佩服。只可惜,我支族自宋初(公元955年左右,应是五代十国未期)由江苏南京迁湖南湘乡,尽管首修族谱为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后经咸丰、民国续修,首修距迁徙年已过近780年,因历史原因与当时资讯条件,不仅迁湘后有近200年(宋元代)代位不很清晰,迁始祖之前的世系更是一无所知。为此,我查了很多资料,也向多方打听、网上求助,但目前仍没多少进展。苦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 2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炎钧 发表于 2019-9-2 08:45
您对冯氏祖先的迁徙很有研究,佩服。只可惜,我支族自宋初(公元955年左右,应是五代十国未期)由江苏南 ...

从你简单的介绍里估计你是南唐冯氏,百度一下应该有你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5 08:39 , Processed in 0.1250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