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40|回复: 0

靠河寨冯氏家谱家史考析——附文:追怀列祖列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4 17: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怀列祖列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0438f0100d0v6.html
                  
2005年农历乙酉正月十九

一、前言

我出生在辽宁省盖州市(盖县)九寨镇(乡)靠河寨村。靠河寨村的冯家是村里的旺姓大族。靠河寨冯氏的祖籍是山东省兖州府邹县西南乡小冯家庄。

邹县,现名邹城市,现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在山东省西南部,是中国的大圣人孟子的故乡,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到邹县老家走访一次,是我今生今世的一个心愿。

算起来,自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冯守荣、冯守贵先祖到靠河寨村奠基立业,到现今靠河寨村冯家延字一代茁壮崛起,已历经十三世,三百五十五年。

爷爷在世时,常常向我讲述家族和长辈的旧事,介绍冯家祖祖辈辈的分支繁衍、兴衰更替。那时候,我对家族旧事既常有留意又多有模糊。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生命阅历的增加,我对人生、家庭、家族的情结和感触也愈加深沉、愈加凝重。与此同时,我的内心自责和心理遗憾也与日俱增:由于幼稚无知和痴于事业上的忙碌,自己没能及时对爷爷关于家族史的许多讲述做出笔录和进一步探究,以至今天在研究、充实、整理家族谱书,追怀祖辈功德时,常常为手头数据的单一匮乏而感到无可奈何,甚至还时常在暗地里怨天尤人。

说到怨天尤人,不是没有道理。

先说怨天!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场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空前灾难的十年浩劫,对中国每一个家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绪承接都造成了难以言状的破坏。“破四旧”的莽行暴举使各家宗谱被焚烧一空、各家祖坟被无端踏平。那种极左思潮难道不是天降的横祸么?

再说尤人。由于家族意识的淡薄,由于文化层位的浅薄,由于经济状况的微薄,等等,我们的前辈没能将家谱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完美。为修缮家谱而付诸切实行动的有心人和细心人的确为数太少。这是事实。对此我们不必为先人讳。

还是将话题扯回来。我认为,我们过多地自责和怨天尤人,都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我们还是要正视现实。不论主客观的原因和条件如何,对冯家老谱做进一步的修补完善,对各支近祖的生平事迹做更为详细的文字记载,是一项十分有益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否则,若待仅存的几位树字辈年长老人辞世之后,我辈再忙于此道,将追悔莫及。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才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舞弄拙笔。作为晚辈,对家谱家珍能做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哪怕是一点点的补充和完善,都会使我的心理重负稍得释脱。

前年春节期间,应我的提问,我的奶奶、五爷、五奶、父亲、姑母、叔父对冯云青以下诸前辈的生平略历作了回忆,由我作了记录。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头脑清晰、记忆惊人,对前几辈人的属相、生日、逝日多记在心里,使我喜获望外之得。今年春节期间,我的本家三爷冯树章先生,向我提供了他近年来花了很多功夫精心整理的家谱资料。正是前辈的殷切鼓励和极力支持,才使我得以初步完成目前的浅文薄字。在此,我要向这些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忱!

顺便提及,我将另抽出时间将冯树章三爷于一九九三年正月重修的《冯家谱书》用计算机重新打印、排版。若有精力,我将试图在适当的时候,与族人一道,再修《冯家谱书》,以伴冯家后辈学延祖德,阁传圣世!

我特别地缅怀我的爷爷。没有爷爷的谆谆教诲和耳濡目染,我今天很可能无意于写出这类文字。可能有人会问——我自己也时常自问:叙道这些陈年旧事有什么意义?今天,在本文行将草就的时候,我要向家人和族人简短地汇报我此时此刻的切身感受:

叙道这些陈年旧事能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得到高尚的洗礼!

十年前的今天,我最亲爱的爷爷溘然作古。光阴愈过,思心益切。谨借此文表达我对爷爷的深切哀思。

我会立即将文稿化做纸钱,送给远方的爷爷和所有辞世的冯氏先人。爷爷地下有知,当安卧南山,笑面东岭,暗夸其孙!

爷爷,我今天发给您的文字仅是初稿,请您帮我补充校正,我会更好地理解您老人家的想法和心愿,按照您的教导,终生对本稿持续补充、持续完善,永远地祭奠我们的祖先。

二、遥远的追怀

我想极力地拉开历史相机的长镜头,如实地摄掠冯家每一代祖先的生存片段和历史背景,并愿意将这些难以复加的祖先形象传达给每一个追怀先祖、热爱家族的冯氏后人。

现按辈分先后追念如下。

高祖冯自强

冯自强,盖县靠河寨冯氏家族之高祖,山东省兖州府邹县小冯家庄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妻张氏、赵氏。

据《冯家谱书》①推测,冯自强夫妇终老在山东老家。这种说法我的祖父没有对我特别提及。但我以为,冯自强夫妇来到靠河寨村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原因之一如《冯家谱书》对靠河寨村冯家祖坟分布的分析说。原因之二是,若冯自强夫妇来到靠河寨村落户,一般情况下,他们是要在靠河寨的家中供奉其父母灵位的,那么,在其终老后,他们的三个儿子不可能将其祖辈的牌位撤出而独奉其父。历史事实很可能是这样的:

冯自强夫妇终老后,由于经济社会条件所迫,他们的三个儿子冯守荣、冯守贵、冯守财兄弟三人,为了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追求新的生活目标,经过反复协商,痛苦无奈而又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关系到未来家庭前途的重大决策:背井离乡,出关谋生。

若据此推论,冯自强夫妇当约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初年在世。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推测而已。其实我对此也另持有疑点,一时难解,且容日后进一步探研。

不容晚辈争辩的是,今天,我们对祖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坎坷磨难以及他们从中所表现出的坚强信念、顽强意志、豁达胸襟、无畏气概,无论如何猜测夸奖、体会发挥,都不为过!这种信念、意志、胸襟、气概是我们历代祖先在生存繁衍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靠河寨冯家的历代后世并被历代后世不断地继承发扬。

我提议,我们应将这种伟大的家族精神和冯自强高祖的大名永远地结合在一起,命名为“自强精神”,以此纪念我们的高祖冯自强,更让自强精神永远激励冯家的每一个子子孙孙。靠河寨冯家的每一位后人都应倍加珍惜历代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

自强精神是靠河寨冯家人传宗接代、守身立命之根本!哪一支人能够更早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哪一支人就能够更早地繁荣富强。

二世先祖冯守荣

冯守荣,冯自强之长子。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人。妻刘氏。其弟冯守贵(妻高氏)、冯守财(妻张氏、徐氏)。兄弟三人面对困境,毅然背井离乡,出关谋生。不知历经几载辗转几多艰辛,冯守荣、冯守贵兄弟二人约于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五月,先来到盖县靠河寨村落户。冯守财因走散,流落于盖县西张家莫洛村,被张氏招婿定居。后冯守财访知二位兄长下落,遂携家移居靠河寨村,时约在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前。冯守荣、冯守贵、冯守财兄弟三人定居靠河寨村的确切位置,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冯守荣、冯守贵兄弟是独身还是携妻小来到东北,家谱中没有记载。这关系到冯义登、冯义祥等人的出生地等问题。

遥想当年,冯守荣、冯守贵、冯守财兄弟三人落泊异乡、持家立命、拓荒耕耘的景况何其凄惶,兄弟三人相依为命的肱股之情何其切切!他们在靠河寨黑土荒地上的创业历程是何等的可歌可泣!

冯守荣、冯守贵、冯守财兄弟三人,是邹县小冯家庄冯氏在东北地区的一支开拓者,是盖县靠河寨冯氏家族的奠基人!

行笔至此,感慨万千,特作“对联”一副,以志深切感怀。

上联为:靠河水土世济冯庄后裔

下联为:自强精神代励荣贵嫡孙

横批是:创基立业

三世先祖冯义登

冯义登,冯守荣之子,冯自强嫡孙。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清顺治至雍正年间在世。妻马氏。

冯义登先祖是随其父从山东来靠河寨还是生于靠河寨本土,很难考证,但这些并不特别重要。对冯义登先祖的生平行止,我近乎一无所知。但我凝视家谱,产生了这样一种重要感觉:是冯义登先祖在承其父业的基础上,把祖根深深地扎在了靠河寨一隅。冯义登先祖和其子冯天禄先祖是冯守荣一支在靠河寨村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冯义登有两子,长子冯天福,次子冯天禄。冯天禄一支在靠河寨村人烟兴旺,冯天福一支后人下落不明。我们企冀冯天福更有一大支后人正活跃在新中国的另一块土地上,家族兴旺,人才辈出。

四世先祖冯天禄

冯天禄,冯义登之子,冯守荣嫡孙,兄冯天福。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妻刘氏。

冯天禄先祖和其父冯义登先祖是冯守荣一支在靠河寨村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冯天禄一支在靠河寨村人烟兴旺,人口最多。现在靠河寨村的冯守荣后人均为冯天禄之后(冯守财后人均为冯天保之后)。

冯天禄有四子,长子冯瑞(妻刘氏,子冯国元、冯国亨),次子冯恕(妻丁氏、王氏,子冯国安、冯国祥、冯国利),三子冯茂(妻卢氏、刘氏,子冯国贞),四子冯震(妻刘氏,继子冯国利)。赏冯天禄四子、六孙的名字,感觉超凡不俗,想来冯天禄先祖很可能是位有一定文化素养之人。

五世先祖冯震

冯震,冯天禄四子,冯义登嫡孙。长兄冯瑞,次兄冯恕,三兄冯茂,继子冯国利。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在世。妻刘氏。

在我小时候,爷爷对我讲:冯震会拳脚,手上功夫深,在当地很有名气,时人曾有“冯震的胳膊李震的腿”之说。

冯家老人有个传说,冯震先祖在八九十岁时,还能够伸臂作杠,任其晚孙在臂下荡悠千。我以为,这种传说可能有失精准,但不是空穴来风。它至少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冯震先祖是一位长寿老人,且在其老年时依旧臂力超人。

不知我们这位先祖有无师承,习何门武艺,功夫到底有多深,影响面到底有多大。在我的感觉深处,冯家祖祖辈辈只讲究忠厚、谦让,并不强调武艺的重要性。其实武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实际上是文武双全的。

文武如日月行天,并行不悖。文武缺一岂道乎!

我为我们家族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先祖感到振奋和自豪。愿冯震先祖的尚武精神能够更多地激励我们的后人,使冯家家族文化中多一些武文化的蕴涵。

自冯守荣先祖至冯震先祖已历四代,该四代先祖的坟茔均落在靠河寨西老茔。

六世先祖冯国利

冯国利,冯恕三子,冯震继子,冯天禄嫡孙。长兄冯国安、次兄冯国祥。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清乾隆四十五(一七八〇年)前后生人。妻徐氏。

略观家谱序列,便知冯国利是冯守荣一支的重要传人。其后辈人丁繁衍茂盛,冯国利和妻徐氏老太君功不可没矣。

现生活在靠河寨村的冯守荣后人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是冯国亨之后,一支是冯国利之后。冯守财后人也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是冯国泰之后,一支是冯国卿之后。

冯国利有四子,长子冯殿侯(一子少亡,无后继),次子冯殿帮(子冯云发,孙冯秀达,重孙冯汉廷),三子冯殿甲(子冯云岫、冯云青,孙冯秀伦、冯秀德,重孙冯汉魁、冯汉增、冯汉显),四子冯殿举(继子冯云青,孙冯秀选,重孙冯汉恩)。

我现在仍有清晰的童年记忆,当时冯家族内习惯指“家”称“屋”,近支内曾有东屋、西屋、南屋、北屋之说,东屋指的是冯汉恩(子冯树棠、冯树轩、冯树德、冯树义)一支,西屋(北屋)指的是冯汉廷(子冯树森、冯树桂)一支,南屋指的是冯汉奎(子冯树海、冯树林、冯树成)、冯汉增(子冯树茂、冯树喜、冯树章)一支。

分屋分家,是家族兴旺、支系繁茂的自然现象和必然结果。东屋、西屋、南屋、北屋之说最早起于何时,一时很难说的精准。但可以肯定地说,冯殿帮是西屋(北屋)的近祖,冯殿甲是南屋的近祖,冯殿举是东屋的近祖,而冯国利则是东屋、西屋、南屋、北屋共同的近祖。

据家谱记载,冯起、冯国利叔侄二人曾回山东老家一次。冯起系冯自强的五世孙,冯国利系冯自强的六世孙。在交通极端落后的那个年代,能回山东老家探望,说明冯起、冯国利叔侄二人是两位家族思想极其浓重的有心人,同时也说明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要比较富足一些。

不知冯国利是否高寿,不知冯国利和他的曾孙冯秀选在人世间是否有过一面之缘!

自冯国利至殿侯殿帮殿甲殿举、云发云岫云青、秀伦秀选秀达秀德、汉恩汉廷汉奎各辈先祖,坟茔均在冯家西南园。冯家西南园老祖坟里静卧的先人,就是冯国利先祖和其妻徐氏老太君。

据冯树森老人和爸爸介绍:上世纪二十年代,祖坟前还生有一棵参天杨树。那棵老杨树,虽十里开外,举目可望,虽双人合抱,臂不相交。“土改”前,冯家西南园茔地里,坟茔布位错落有致,各类林木郁郁葱葱,昼夜风声瑟瑟,气势好不森严。

冯国利先祖是去世后直接安葬于西南园还是日后由西老茔迁至西南园,已无求证线索了。

七世先祖冯殿举

冯殿举,冯国利之四子。长兄冯殿侯、次兄冯殿帮、三兄冯殿甲。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推当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一八一五年前后)生人,妻姓氏待考。

奶奶曾经告诉我,至今还时刻伴随在她老人家身边的那个旧烟匣子,是我“祖太爷的爷爷”留下来的。我祖太爷的爷爷就是冯殿举。奶奶说,“你祖太爷的爷爷是个木匠,那个旧烟匣子是他老人家亲手制作的”。

今天,这个旧烟匣子除变黑变旧之外,别无破损,结实如初。据此可知冯殿举先祖匠心之巧,手工之精,作风之细。

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还在使用一个旧的木工锛子。后来爸爸告诉我,那个锛子就是由冯殿举先祖传下来的。可惜这个旧物不知何时失落了。

每看到想到这些祖传之物,我们后人都当产生许多历史感触,追怀思念它的原始主人。

冯树蔚老人回忆说:“冯秀选大爷建的新瓦房,是在老瓦房的基础上翻新重建的。老瓦房是冯云青留下来的。我现在对老瓦房仍有印象。建新瓦房那年,我才七岁,还去大爷家“坐席”了呢。但老瓦房是谁建的,我说不清楚。”

我推测,老瓦房很可能就是由冯殿举先祖携其继子冯云青,亲手奠起的基业。这座瓦房,很可能就是最早的冯家“东屋”。

冯殿举先祖得寿几何,今已不得而知。但他得到了一个知理识礼的继子和一位高风亮节的儿媳,是一个十分清楚的历史事实。有贤哲说过:“三辈子才能成就一个贵族”。我一直认为,冯殿举先祖的德行和家资,对其孙冯秀选的人生历程产生了很大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

在写到七世先祖冯殿举时,我还要特别地提及他的长兄冯殿侯。因为他无嫡传后继。家谱中对冯殿侯先祖,仅留下“冯殿侯,一子少亡”七个字的原始记录。对其生平行止,我们后人几近闻所未闻。

冯树森大爷告诉我:你爷爷当年上坟时,总要专门在冯殿侯的坟前烧一把纸。我可以肯定地推测:这种持续祭奠冯殿侯先祖的传统始自冯云发、冯云岫、冯云青,后由冯秀选、冯汉恩、冯树棠等一脉相承。

八世先祖冯云青

冯云青,冯殿甲次子,冯殿举继子,冯国利嫡孙。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农历丙午生人。品行忠厚、精明、勤勉、知礼。可惜英年早逝,遗下孤儿寡母,得年仅二十三岁。去世时,其子冯秀选出生仅四十天。

妻刘氏,盖县东三道河村人。刘氏老太君品行高尚、贞节超人。她,集中国劳动妇女的优秀质量和传统美德于一身,精明强干、敬老携幼,教子有方。在冯云青先祖去世后,更加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将幼子冯秀选教育抚养成人,对冯秀选坚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自冯云青起,我支祖辈连续三代单传,可谓传续艰难。是刘氏老太君呵护了冯家的一支血脉,使冯秀选能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刘氏老太君功德莫大焉!

刘氏老太君的感人品节,在盖县的旧县志中曾有专门记述。据冯树森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曾经亲自目睹过这本旧县志。我日后将设法查阅、转录其中的记述文字,把它作为永久的丰碑,立在所有冯世后人的心中。

九世先祖冯秀选

我的祖太爷冯秀选,冯云青之子,生于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农历戊辰四月十八。出生四十天时,其父冯云青辞世。其母刘氏将其哺育成人。祖太爷一生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疏财仗义、恪守礼教、严谨细心。约在其中晚年时家业中兴。祖太爷是传统道德风尚的卫道士,对族内族外出现的有违风尚的人和事,他都敢于站出来干预、纠正。祖太爷在世时,族人邻人对他当面敬畏有余,背后都亲切地称他“老选头”。

在我小时候,爷爷对我讲,我们家的五间瓦房是我祖太爷建的。建瓦房时,爷爷才九岁。据此推算,我们家的瓦房是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建的,祖太爷时年五十六岁。这座五间大瓦房,在当年是名副其实的青堂瓦舍,是殷实富足家庭的象征。时人和后人指我家称“瓦房”。“靠河寨瓦房”就是冯秀选家,冯汉恩家,冯树棠、冯树德、冯树轩、冯树义家的代名词。“靠河寨瓦房”及其瓦房家风在十里八村声名赫赫。这座瓦房,是在冯家老瓦房的旧址上,翻新重建的。就是这座瓦房,前后荫护了我家五辈人。直到一九八九年,叔叔经济条件好转,才恋恋不舍地将这座老宅拆除,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奠起了更新的基业。

写到此处,我自然地想起了爷爷生前常常背念的《创业歌》:创业难,创业难,创成家业如登山;五更起,半夜眠,冲风冒雨为家园;买房产,置庄田,唯恐子孙后来难……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我的祖太爷冯秀选对冯氏家谱做了口述,本家四祖父冯树蔚作了记录。后来,祖父冯树棠、四祖父冯树蔚兄弟二人对冯家谱书作了修补整理。祖太爷冯秀选对冯氏家谱的充实和承传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农历癸末腊月二十三(小年)晚上,在家人送完灶王爷之后,祖太爷突感身体不适,于十九时许安然辞世,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七岁。

家人邻人都说祖太爷积德厚重,修行得道,是灶王爷带他上天去了。

所以,每到小年将临,我家祖孙三代,都要不由自主地念及我家历史上这位近代先贤。

祖太奶,马氏,盖县马屯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农历癸亥七月,大我祖太爷五岁。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农历己卯或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农历庚辰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或七十八岁)。

祖太爷祖太奶之大恩大德,后辈将永远追怀乐道!

祖太爷有五个女儿,长女少亡,二女嫁与复县许屯村王家(其女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从哈尔滨回乡探亲并专门来我家看望爷爷),三女儿嫁与复县草甸子村马家,四女儿嫁与复县许屯村许家(也是我姑奶的婆家。我的四姑太爷叫许志纯),五女儿嫁与盖县赵屯村赵家(我的老姑太爷叫赵会田,其子赵国森,父子二人在世时是我家的老亲常客)。

曾祖父冯汉恩

我的太爷冯汉恩,冯秀选之子,冯云青嫡孙,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农历丁酉七月二十三。

太爷一生开明豁达、性情豪爽、善于交往、乐于助人。

祖太爷、太爷父子熟谙“牛马经”,时家藏《牛马经》一卷。凡三里五村,各家牲畜患病,均到我家求医。凡有求治者,不论寒暑昼夜,祖太爷、太爷无有推辞,全尽义务,分文不取。太爷对牛马病,有手到病除之能。约在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我家的枣红马突患暴疾,满地打滚,太爷诊为“孤眼”病,于是在马眼上略操小刀,疾病立治。可惜《牛马经》在“土改”中被抄走,下落不明。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农历丁亥,太爷的远房叔叔冯秀璞,举家从清原县迁回靠河寨村,太爷派出马车将其全家老小接到我家并留其全家与我家人同吃同住数天。冯秀璞老人住在我们家里时,太爷待之如父。一段时间过后,太爷又将自家正房前的两间东门房腾出,供冯秀璞全家长期居住。

太爷一生,继承了祖太爷的家业并有所拓展。时家中有一驾大车、一百余亩土地和大片林场,兼营烧炭生意,雇有长工。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农历丁亥秋冬,我们家乡进行了第一次“土改”,我家土地被分给了当地贫困农户,太爷泰然处之。后国民党还乡团回乡统治,许多地主纷纷清算被分土地钱财,而太爷则无动于衷。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农历己丑秋季,我们家乡进行了第二次“土改”,许多地主挨打被斗,而我们这个多年养有长工的家庭因历来善待他人,从无奸恶之行,故一家老小未患人身屈辱,最后家庭成分被定为中农——割尾巴中农。

但是,在第二次“土改”中,我家的所有日常吃用——车马、粮油、缸盆、柜凳等,一夜之间被洗劫精光,连家中的酸菜都被人全盘担走。唯一漏掉晒在房顶上的一点苞米,也在第二天被掠夺一空。当时曾是“贫农队”成员的本家二姑爷赵延元,因瞒报了太奶的一个并不值钱的小包裹,立即被定为“走狗”、“两面派”,被勒令身披一张狗皮、头戴双面尖帽,沿街游斗示众,受尽人格屈辱。一段时间,太奶、奶奶、三奶、五奶曾被迫向乡里乡亲乞讨食粮,聊度生息。

“土改”期间,太爷和冯汉廷大太爷等人被押禁在靠河寨村的学校里,共二十多天。爷爷、奶奶、三奶、五奶、冯树森大爷都为二老送过饭。已入耄耋之年的冯树森老人,在提起这段往事时,心情格外沉重。他说:“哪有什么好饭送的!都是些高粱米糊粥啊。”

我现在要把话茬儿扯远些。我也不怕写走了题。象冯汉恩、冯汉廷这样的人和他们的家庭,当时并没有丰厚的家财和高额的利润。他们的家庭生活实际上过得相当吃紧。他们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安分追求、勤奋积蓄才赢得了家庭生活的相对富裕。他们何罪之有?他们何过之有?他们唯一的罪过,是生不逢时!他们的私有财产应当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当年那种过火的山贼行径,是惨无人道灭绝天理的,是与当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也是违**产党人所一贯倡导的革命政策的!

几十年过后,爸爸还沉重地总结道:“这些年来,我经常在思考。我坚持认为,‘土改’的冲击和奶奶的突然去世,是爷爷早逝的两个重要原因”。是的,太爷的性格是豪爽豁达的。但是,什么样的生命能够经得住天灾人祸的无端摧残呢!

太爷一生子孙满堂。长子冯树棠,次子冯树轩,三子冯树德,女儿冯树梅,五子冯树义(四子少亡)。太爷生前对他的两个孙子,我的父亲冯文章和嫡堂叔冯文政,格外偏爱。

一九五六年农历丙申二月初一,太爷因患肝硬化,病逝于瓦房正屋,享年六十岁。

太爷临终前,已感到大家庭分家自持是大势所趋,但考虑到爷爷因胃病难以独撑门庭,遂嘱咐当时主持家务的三爷不要分家,以共渡难关。三爷深深理解兄嫂的境遇,勇承父命,撑起了大家庭生活的艰苦重担。

太奶何氏,盖县牌坊店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农历庚寅五月二十八。太奶大我太爷七岁,二十一岁时嫁到冯家。太奶性情温顺躬谦,心胸开阔乐观。晚年患有胃病(俗称心疼病)。一九五四年六月八日农历甲午五月初八中午,太奶在吃完粽子后,突感腹部剧痛。后不到一个时辰,太奶离开了人世,时年六十五岁。

呜呼!若太爷太奶再多十年八年寿命,他们该享得四世同堂之乐!

祖父冯树棠

我的爷爷冯树棠,乳名荣贵,冯汉恩长子,冯秀选嫡孙,生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农历乙卯八月初八戌时。

爷爷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是诚实向善的一生,是勤俭朴素的一生,是好学求进的一生。冯家祖辈的传统美德,在爷爷身上有集中的体现。

爷爷自七岁起,在靠河寨初级小学读书,读完四年后,升入河北坎优级小学。河北坎优级小学当时在当地很有声望。爷爷学业甚优,与同窗许宝文齐领榜首,难分伯仲。读满六年时,基于狭隘的农民意识,祖太爷令他的长孙停学务农,操持家业。从此,爷爷无奈地告别了他本可以赖之高就的学业,成了家庭的重要劳力并逐步操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爷爷终止学业,被他的老师迟旭东先生引为憾事。为了让爷爷能够得以深造,迟老先生曾专程登门说服爷爷的家长,但终未凑效。几十年过后,爷爷还时常就他的学业中辍发出他老人家内心的人生叹息。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农历庚午九月二十六,在爷爷十六岁时,爷爷与奶奶郑桂琴结婚。此时,我的五爷冯树义出生八天。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农历丁丑三月,爷爷的二弟冯树轩因患糖尿病而过早离世。冯树轩自十四岁起,即随他的哥哥,忙碌于车前马后、田间地头。爷爷痛失手足,极度悲伤,整日操劳后时常以高粱米冷饭匆忙果腹,寝食无规。从此,爷爷患下了严重的胃痛病,一下子由家中的壮劳力变成了需要别人特别关照的重病号,长期丧失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饮食起居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一病就是漫长的二十多年。爷爷的身心受到了病魔的痛苦折磨和无情摧残。

爷爷的患病,给当时大家庭的成员,平添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劳动负担,给他自己和我的奶奶、爸爸、姑姑、叔叔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提起爷爷的胃病,奶奶绝少讲到自己为爷爷付出了什么,但一系列相关家事却在奶奶——这位明智刚毅的历史老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了许多酸楚记忆。

爷爷生病期间,曾四处求医,但多无效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爷爷到盖县卢屯乡文屯村找到李景阳老中医治疗。在做了五次针灸治疗(每次两元钱)后,病情明显好转,后很快就彻底康复。李景阳医生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爷爷一生喜好看书,喜读古典名著,喜读夫子名篇。爷爷极尽强记博取之能,对《三国》中的名段、《朱夫子治家格言》、《创业歌》、《知足歌》、《孙夫人祭江》等由衷推赏,脱口成诵。可惜当年家中的条件十分有限,爷爷没有读到更多的好书。

爷爷一生酷爱楹联,爷爷心中积储了许多传统名联名言。早年迟旭东先生教授的对联和对联典故,如“琴瑟琵琶”与“魑魅魍魉”,“风吹马尾”与“日照龙鳞”、“玄德翼德”与“卧龙子龙”等等,被爷爷一生所谨记乐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的天空中刮起了一股批判孔孟之道的妖风。一些机关单位印发了不少批判材料,这使爷爷如获至宝。爷爷对那个时代的倒行逆施也来了个倒行逆施,你批你的我读我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爷爷一有时间就开卷背诵并向我们热情宣讲被批判的那部分素材。《三字经》、《名贤集》等,爷爷能够倒背如流。当时社会上在大批滥骂,而爷爷却在家里温读宣贯!我当时心里在划问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自然地相信爷爷,很快就成了他老人家膝下的重要听众。

七十年代中期,爷爷拿起笔来,工工整整地将《三字经》、《名贤集》抄写两套并送与我一套。今天在拾起爷爷的遗稿时,爷爷当年那全神贯注的咏诵情景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顿贯眼耳,我的两行中年泪则不时垂流。爷爷的尊孔崇孟思想,对我的人生影响是很大的。

爷爷能写一手工整隽拔的楷体字。庄稼院里农事多,但每逢闲余或下雨坏天,爷爷总是宁心静气,研墨修书。“文革”前,每逢春节将临,都是爷爷最忙碌的日子。本家邻人都来求爷爷写春联,爷爷欣然为之。“文革”后,我们家逢年过节、操办喜事的对联几乎都由爷爷亲自抄笔。

爷爷不懂得精妙高深的社交理论,但爷爷有着善良质朴的处世观念。爷爷一辈子都在倡导“和为贵、忍为高”。爷爷经常劝导晚辈多行善事。爷爷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理循环定不差。中国的传统道德被爷爷冯树棠终生谨守,身体力行。爷爷心地善良,性情温厚躬谦,赢得了族人和乡邻的一致尊敬。

但爷爷也有过“不和不忍”的时候。早年,爷爷在偶然间,给我讲过一件旧事。今天我决定把这个故事记下来,传下去。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冯家祖祖辈辈都是有血性的,不是任人随意凌辱与宰割的。

约在四十年代初期,当地的恶霸地主丁某,仗其财大势强,极尽搜刮勒索之能事,遭到了冯汉恩等人的坚决**。在一个村会上,丁某浑骂了我的太爷冯汉恩,使太爷深蒙屈辱。会后,丁某又带人骂到我家院门,猖狂叫嚣,不可一世。在人家欺负到家门之时,冯汉恩不屈不挠,与其对骂;冯树棠手持木棍,冲出家门。这一突如其来之举,出乎丁某的意料,那个恶棍当即被吓得灰溜溜逃之东去。冯汉恩父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乡邻出了一口恶气,被族人和邻人交口称赞。“土改”时节,那个恶贯满盈的秃头,在被积愤成仇的民众打得一息尚存之际,就地活埋。因果报应,果显其灵!

我顺便介绍,当年与那个恶霸势力勇做持久斗争的,有冯汉卿、冯汉恩、杨永谦、崔永昌等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大太爷冯汉卿,在与那个无赖的长期斗争中,压根儿就没有手软过!

爷爷对野生动物都充满了珍爱之情。我小时候喜爱捉打飞鸟,爷爷很不赞成,有时很生气。每当我拿着猎物回家或谈起这类事情时,爷爷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灵,它们本来活得挺好的,为什么随时就被人谋命了呢?过去圣贤之人见到路上的蚂蚁都要躲着走,以免伤生。”说着说着,爷爷就会自然地念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取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我要告诉家人族人的是,爷爷珍爱生灵的观念言行是与现代环保文明高度吻合的。“劝君莫取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今已成为北师大校园里最引人瞩目的环保警语之一。

由于社会的重大变革,爷爷没有继承他祖父、父亲用德行和汗水积存起来的家业,也没有他祖父、父亲那样相对显耀的社会作为。但爷爷有着淡泊名利的清纯心境,静默而明智地经受着中国现代史上一出出光怪陆离的更迭动荡,恬淡安分地过着粗食淡饭的庄院生活。爷爷一生非常地自重自律。爷爷有着大半生的烟酒嗜好。但约自1987年下半年起,爷爷以坚强的毅力戒了烟。爷爷晚年也很少喝酒。关于“酒色气财”,大江南北精论无数,爷爷心中也珍存着其中的一个“三段论”版本,爷爷时常背念并深有感叹。爷爷唠叨最频的便是“第二段”: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财是惹祸根苗。爷爷常常告诫我们: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爷爷的殷殷教导,是我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的至上法宝,是我面对纷繁世事舍财取义的纲领律要。

爷爷家族伦理观念浓重,对家史家珍情有独钟。爷爷是冯家晚近以来,对家族历史掌故掌握最多、研究最深、宣贯最勤的老人。一九五五年正月,爷爷与树蔚四爷重修了《冯宅谱书》。树棠树蔚谱,集秀选谱、汉卿谱之大成,是冯氏后人研究、续修冯氏谱书的最重要的基础凭据。

爷爷对我特殊地偏爱,偏爱得特殊。我对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就特殊地愿意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是我的保护伞,爷爷的高大身驱是我心灵的自然靠山。

我幼小的时侯,整天与爷爷形影相随。我自然是每天沉浸于爷爷的怀中背上,也不时嬉乐于爷爷的肩挑篮中。爷爷教我系衣扣、扎鞋带、絮鞋草、背诗词。有一个早晨,我在穿衣时,将一条腿插在外裤和衬裤之间,爷爷竟逗我长了“三条腿”。在我长大一点以后,爷爷到队里出工也得带着我,我紧跟在爷爷身边,有时也听从爷爷的安排,庇荫于工地附近的墙角旮旯、苹果树下,靠着钟点,和爷爷一道放工回家。爷爷在田间扶犁耕地,我则尾随爷爷身后,穿梭往返于西南旱沟子的春耕地垄。爷爷经常给我讲故事。武吉卖柴、文王访贤、韩信葬母、解缙作诗、介推辞禄等,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童年回忆。

“文革”初期,毛林关系被渲染得亲密至极。“林彪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成为妇孺皆知的最高政治宣言。就在这个时期,我用一颗童心表达了我对爷爷最纯真的爱。我说:“爷爷,您就是毛主席,我就是林彪冯彪,我就是爷爷的亲密战友。”爷爷听罢,得意之至、乐不可支。一度,冯彪成了我的绰号。众所周知,毛林关系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出闹剧。但冯树棠和他孙子的心却始终紧贴在一起。我和爷爷的感情比什么都神圣,爷爷与孙子之间的贴心挚爱可与日月同辉!

童年的时候,每年的正月,爷爷都要领我到姑姑家小住两天。跟爷爷坐上火车去姑姑家,是我童年的快事。每次从熊岳城上车回家,爷爷都要凭车票给我买上一个又长又大的面包。每想起这些情景,儿时难求的那股面包香就会重新撩起我的无尽回味与联觉,让我感慨万千。这些年来,我时常在琳琅满目的超市柜台里悄悄寻找那种面包,但总也寻觅不到。是啊,当年的一切,再也不能真实地重现了。

我八岁那年,父母在“街外”盖了三间新房。从此我不再整天守在爷爷身边(爷爷和叔叔生活在一起)。但叔叔家是我随心所欲的落脚点和经常住处。在我上小学以后(直至爷爷辞世),我每逢到叔叔家里,爷爷总是屋里院里到处转,桃李、柿子、苹果和香烟自是爷爷的重点搜寻对象。婶婶说过,她在做点好吃的东西时,总能察出爷爷盼我到来的难掩神情;我若不到,爷爷在一顿饭的功夫,不知要向窗外张望多少次。

我赴锦州读书和参加工作以后,每次和爷爷分手时,爷爷总是要将我送到大门口,并一直望着我远去。后来爷爷腿力不济、举步维艰,爷爷就事先找个高凳放在房门口,待分别时,爷爷就坐在高凳上,目送我走出院门,爷爷将此情此景重复了无数次,把它永久地刻录在我的灵魂深处。

一九九五年农历乙亥春节期间,爷爷对我说:良啊,我再活不了几天了。爷爷的话出乎我的意料。我笑着对爷爷说:爷,你别这么想,你现在身体不是挺好么?我当时确实没有想到爷爷不久即告别人世,没想到春节一别,竟是和爷爷的永别。今天想来,当时爷爷是多么想和我多说说心里话啊!

就是在那天。爷爷和我同坐在炕上,爷爷刻意向我回忆起当年我跟爷爷在一起的许多往事,讲述了我与爷爷之间的孙祖情深。爷爷还用了一句话夸奖了我。这句话发自爷爷的肺腑,但却痛刺我终生。我不配爷爷的夸奖,所以我一直将爷爷的临终前言愧藏心间。今天,我对爷爷惟有三种感受:一是终生思念。十年来,我无数次与爷爷在睡梦中悄然相逢,相见无语,也无数次因思念爷爷而从睡梦中嚎啕哭醒,泪湿沾巾。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再次真实地触摸爷爷那粗壮的手、高大的身。二是终生愧疚。我的前半生中,做了许多对不住爷爷的事情。我没有给爷爷买上好吃好穿,我没有给爷爷买上好书好笔,我没有跟爷爷经常促膝长谈,我没有带上爷爷到村外走走看看。愧对爷爷的,太多了!爷爷撒手西去,再也不给我追偿的机会了。三是终生崇奉。爷爷的伦理处世观念,求知进取精神,安分守己心境,待人善事方法,值得我守持一生、体会一生,发扬一生。爷爷的精神道德,是支撑和激发我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正月十五前后,爷爷的身体状况明显不支,呈现出不久于人世的迹象。正月十八前后,冯家的老人和街邻都来看望爷爷。爷爷的亲弟冯树德、冯树义,堂弟冯树蔚、冯树森、冯树章、冯树成等老人都经常陪从在爷爷身旁。

爷爷一辈子最爱吃馒头。正月十九中午,爷爷吃了约二两馒头,一碗鸡蛋糕。吃饱饭后,爷爷自语:“今天晚上就不用吃了”。婶婶反问说,晚上怎么就不吃了?爷爷静默无语。

正月十九傍晚,爷爷做好了与子孙作最后道别的准备。此时,爷爷安然地躺在叔父新宅正屋的炕上,依次逐一地念着他每一个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的名字。当他举目望见我的嫡堂妹冯静时,爷爷说,“静,咱们来世再见吧。”稍许,爷爷又慢慢地说:“我走了,我走了,我走了”。言罢,爷爷从容地闭上了双眼。十九时十分许,爷爷的脉搏停止了跳动,体温逐渐变冷,身体逐渐变硬,慈祥安静地告别了他八十一岁的人生。

爷爷一生子孙满堂,享得了他老人家所切切企盼的四世同堂之乐。爷爷平生,对他的两个孙子——我和冯学强,独倾爱重。晚年,对他的重孙冯延科显有偏爱。

我的奶奶郑桂琴,是盖县五美房村人。生于清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农历庚戌正月初二未时。今已九十六岁高龄,是冯家目前最年长的在世老人,很可能早已打破了冯家祖辈高寿的历史纪录。奶奶性格坚毅刚强,我们祝愿奶奶身体健康,安享晚年,赢得百岁人生。

对爷爷的追忆文字,我暂且写到这里。今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爷爷九十周年诞辰。届时,我将凭孙子的半生良知,专门陈述我对爷爷的终生思念。

二祖父冯树轩

我的二爷冯树轩,冯汉恩次子,冯秀选嫡孙,生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农历戊午三月。二爷个子不高,性情温厚,言语不多。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农历乙亥与我的二奶迟氏结婚。

二爷因患糖尿病,于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农历丁丑三月去世,年仅二十岁。

我的二奶迟氏,盖县河北坎村人,与我的五奶迟秀英是本家同辈,生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农历丙辰。

二爷去世后,二奶仍不想改嫁。在我父亲不满周岁时,她老人家想抱养我的父亲做继子,在冯家终其一生。奶奶没有同意。在二爷烧完三周年以后,二奶经其娘家人劝说,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冯家,随后改嫁到复县许屯村王家,时约在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农历庚辰或稍后。

据姑母回忆,二奶在离开冯家回娘家的西去路上,曾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境况十分凄人……

二奶在许屯村与我的姑奶过从甚密,时常向姑奶表达她对奶奶的想念之情,也很想回靠河寨村看望他当年的兄嫂。但岁月沧桑,他老人家生未如愿。

“文革”期间,二奶家庭生活困难,曾到九寨粮库求助爸爸买些许细粮。据爸爸回忆,二奶个子不高,端庄慈祥,和蔼可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爷爷到许屯医院治牙病时,偶然间遇见了他当年的二弟媳。二人相见,话语不多,但当时各自的心情,我想不必落笔表述。见面后,二奶对爷爷格外亲切,开口必称“我哥”。还需要多说什么呢!一句“我哥”,饱含了多少人间深情啊。据说二奶晚年景况也不尽如意。九十年代中期,我的二奶离开了人世。

不知怎么,我特别地思念我这位改嫁了的二奶。衷心祝愿我的二奶在阴间万事顺心!

三祖父冯树德

我的三爷冯树德,冯汉恩三子,冯秀选嫡孙,生于民国九 年(一九二〇年)农历庚申冬月十二。

三爷个子不高,但敦实有力,一生忠厚老实、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可谓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为大家庭和小家庭的生活操了很多心,吃了很多苦,出了很多力。

三爷于一九九八年农历丁丑正月十三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三爷身下有一弟弟,于出生月内不幸夭亡。因此五爷冯树义依次排行第五。

我的三奶陈玉芝,生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农历己未八月二十八,复县许屯小陈屯村人。一生勤垦,一生操劳。三奶于二〇〇三年农历癸未正月初三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姑祖母冯树梅

我的姑奶冯树梅,冯汉恩之女,冯秀选嫡孙女,生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农历癸亥十月初一。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农历壬午十月与我的姑爷许志文结婚。长子许安吉,次子许安兴,长女许淑杰,次女许淑云,三女许淑燕,四女许淑静。

姑奶于二〇〇三年农历癸未正月二十二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姑爷许志文,复县许屯村人,许世纯之子。生于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农历乙丑二月十二。姑爷的母亲,姑奶的婆婆,又是爷爷、姑奶的四姑。姑爷于一九九五年农历乙亥二月二十九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伯父冯文俊

我的伯父冯文俊,是爷爷冯树棠长子,太爷冯汉恩长孙。生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农历甲戌腊月二十七子时。这一年是奶奶的本命年。伯父大我父亲五岁,若伯父当年无恙,今当七十有二。可惜伯父得世仅十三年。

伯父自九岁起,在九寨村的学校读书。奶奶说,伯父高高的个子,懂事听话,学习成绩甚好。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农历丙戌,伯父患了胀腹病。奶奶说,本来我家附近有一个日本人开的医院,应能治好伯父的病,但当时长辈处于愚昧,不同意去日本人的医院治病,而偏偏去找大仙来家跳大神。结果,年仅十三岁的伯父失去了治疗机会,在他第一个本命年的那年,眼巴巴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亲爱的父母和胞弟胞妹,时在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农历丙戌五月三十。

伯父离世后,由我太爷操办,备厚棺车马送葬。

我常遐想,如果伯父在世,说不定能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代大学生呢!但再细想,可能性则不大。因为在他即将成年的时候,正是爷爷病重,家庭急需劳力的极度困难时期。为了摆脱家中的生活困境,他会竭力地为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而提前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

伯父,虽然你去世时还是个孩子,但是您的侄子今后会象您的儿子一样,永远地供奉您!

三、后话

本篇追怀文章主要追述了我的直系祖辈,对旁系祖辈只略有提及。对历代旁系祖辈的生命轨迹和人生业绩我知之甚少。我真诚地盼望健在的本家后人都能够拾起笔来,记述本支系的直系祖辈。这对丰富冯家的家谱体系非常重要。

和绝大多数家族一样,靠河寨冯氏家族是一个及其普通的家族,历史上从未出过英雄豪杰举人将军。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苛求祖宗。我们的祖先在极其困难的生活境遇中,从历史到现实的长廊中一路走来,从现实到历史的长廊中一路走去,他们走得坎坷慎重、稳健刚强,他们牢牢地把持住了忠厚质朴、刚直不阿、好学进取、安分勤勉等最根本的平民品节,继承和发扬了自强精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家族文化。

中国的封建社会,残酷无情地压抑了广大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家族地位。从家谱上看,冯家的大多数母祖辈有姓无名,姑祖辈连踪影都不得寻觅。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家族的悲剧。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必须坦诚地承认: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长期小农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祖先不可避免地受到封闭、狭隘、愚昧、落后文化的熏染。今天,我们在继承、弘扬先人精神道德的同时,必须剔出其封建迷信的糟粕,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冯家后人必须以开放进取、自力自强、与时俱进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的挑战!

我们的身体里一直流淌着祖先的血,我们的精神中始终熔铸着祖先的魂!

靠河寨冯氏家谱体系的充实和完善工作任重而道远!

冯家作古的所有先人永垂不朽!



注释

①一九九三年农历癸酉正月,冯树章撰写。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1 03:35 , Processed in 0.0781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