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20|回复: 1

冯家民居——一个封建家族的活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18: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造型古朴雅致,雕工彩绘精美的冯家故居与其说是一座座精美的建筑,还不如说是一个严密的封建家族的活化石!
                                                      
一座座精美的民居

        冯氏民居,位于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西1.5公里处的冯家湾村。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8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

冯家民居.jpg


        据冯氏家谱记载,冯氏先人为寻找风水宝地,从山西落户于这里。
         面向笔架山(形状像一个笔架),背靠元宝山(形状像一个元宝)的冯家民居依山就势而建。
        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凉风习习,记者丝毫感觉不到夏日的到来。
        冯氏民居周围遗留下不少堰塘和水井。
        据文物专家们介绍,依山傍水的风俗习性,冯家先人动用大量劳动力挖掘而成,既解决了吃水和用水的困难,又有弥补了缺水的风俗缺陷。
        沿堰塘边的土路下去,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冯家民居的正房。
        大门的台基、门柱、门均有花岗岩石拼接而成。
        据文体局专家介绍,整个建筑群的墙基用10万个条石构筑而成,条石之间相互咬合,又用桐油和石灰勾缝,三百年来主体结构完整无损。
        由于主人不是官宦人家,大门没有明门楼和斗拱,这是一个暗门楼,寓意是衔天接地,取天地之灵气。
        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气,在门柱上雕有梅兰竹菊华文和喜鹊登梅的图案。
        从大门进入,为天井和盈门,两侧是厢房。房屋中正房厢房体现长幼有序,厨房仓库设计科学合理。
        冯氏民居的门扇和窗棂的精细木雕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和缺少修缮,部分主体结构已岌岌可危。
         这里人口相对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中国民居很注重光的运用,很聪明的做法就是通过增加窄长的建筑两边的侧翼,形成一个采光天井,天井作为建筑的"肺"提供了光亮.水以及空气。
        天井的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长只有厢房开间大小,加上四面房屋挑出的屋檐,天井漏天部分更加狭小,不过这种高窄天井的设计,具有近似烟囱一样的作用,有利于排除屋宅内的污浊空气。
        天井还起着室内采光和聚集雨水再通过地沟排水的作用。天井的地面为石块铺制而成,天井的下水道均为暗水道,积水从水道中流出,又不影响美观。
        穿过后,走进正房。这才是主人吃饭、商议家事的地方。
        按照布局,正房的墙下方应该摆放着神案,上方已经摆放一个木制的神龛,龛内主要摆放着天、地、君、亲、侍卫。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了踪迹,正房也成了现在主人的仓库。
        房屋为二层木制结构,扶梯和围栏都是木制而成,刻有花纹雕饰。据专家们称,原本屋架都是木制结构,只是后人又增添了砖墙。
         冯氏民居系徽派建筑,自南向北渐沿十字线对称布局,为三进三出的院落,现存房间105间,前后两条通道将庄园分为三排,十个小院各自独立,院与院,房与房之间行走出入十分方便。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又一特色,又称封火墙。在邻居发生火灾时,这墙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设计师为了增加美感,设计成昴首长嘶的马头。

冯家民居——封建家族的活化石

        冯家民居的大门的门匾和墙体上写满了“灭资兴无”的暗红色大字,这些字体多数是文革时期被人们写刷上去的。
        不用这些暗红色大字的提醒,每一个到来的人也都能从民居的细节中体验到当时封建礼数的繁杂。
        按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一般平民百性不允许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绘与装饰的,尤其不能用黄色。
        由于冯家民居的主人当时只是大户人家,并没有在朝廷做官,聪明的建筑师设计了灰白的色彩基调,因为这种灰白色彩,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会产生一种祥和宁静的效果。
        走进冯氏民居的大门口,是一道通往院落的小门,木门有正门和侧门之分,按照当时封建礼数,只有贵客到来才能从大门口进入,但要进去院落还要从侧门进入,才算尊重主人。正门是主人唯一进出的通道。

冯家民居2.jpg


        通往正房的台阶也设有三个通道,中间通道是主人和客人所走,两侧只能是下人行走通道。
        水井在当时被看作民居神圣的一部分,任何族人都能有玷污水井的举动。
        据流传,某一天,一被认养的童养媳还在裹脚的时候去井边背水,为了方便行走山路她在井边整理自己的裹脚布,不巧被正在路边的丈夫看到,被活活的打死在井边。
        故事被流传至今,童养媳的遗骨埋藏在距水井四五米的小路旁边,从碑文中看悲剧发生于道光年间,该女子姓张,墓碑为娘家哥哥所立。
        早在解放后,冯家民居就已经分给了普通百姓,甚至不少非冯家后人也在此繁衍生息,如今的冯家民居内支撑外表是一处处深宅大院,深宅大院的那些礼数已随着时代变迁消失的无影无踪。

冯家民居——走出了一位民主志士
        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建设会,一向为平民百姓的后人,更把自己定位为于书香门第。
         就连民居的选址,也立脚于笔架山下。
        相传当地冯家曾嘲笑外姓人家,冯家的孩子出生时哭出的声音都是“子曰、子曰”(记者注,读书的声音),而外姓人家的孩子哭出的声音都是“撕篾、撕篾”。(记者注,当地一种农活,匾筐)。
        在当地的史料记载中,冯家后人除了冯哲夫以外,并没有达官贵人的出现。

.
     冯哲夫,在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武汉临时革命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
     出生于南漳县板桥镇的冯哲夫,8岁开始在私塾读书,20岁在南漳学宫就学,23岁从日本留学回国。
     当时受到先进资本主义教育的冯哲夫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湖北武昌、江苏南京从事教学工作。
     冯哲夫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段民主革命,1911年元旦,他在《辛亥元旦试笔》诗中写道:“......惟将病骨供梅笑,肯学折腰招柳憎,傍晚登上蛇岭望,纸鸢无数看飞腾。”
     武昌首义前夕,冯正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积极拥护。1911年10月,冯哲夫出任湖北省军政府内务部部长。冯入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后,开始了内政革新,革除旧俗,剪辫子,禁缠足,禁鸦片。
      1911年11月,清军向湖北军政府反扑。清军占领汉阳,炮击武昌后,袁世凯电阻冯国璋进攻武昌,主张罢兵息战,乘胜议和,对民军频频发起和平攻势,当“南北停战议和”时,冯开浚愤然辞去内务部长职务。
     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与友人合作在南漳铜绿山开采铜矿,因缺乏资金技术,未能成功。继而在南漳羊角山开瓷矿办瓷厂,因产品质量粗劣被迫下马。1917年与陶丹书、宋灿珊等赴大冶开煤矿,又因物资不足,中途停办。
     他在《素园文集》中写道:“余入民国后,当道屡以学事推诿,余屡却之,集资创办南漳铜绿山铜矿、羊角山瓷厂、大冶煤矿,负债三千,卒无一成。
     在官场、商场都没有顺风顺水,最后负债累累的冯哲夫又回到了校园从事教育工作,直到57岁后选择在南漳老家归隐养老。   
     1946年6月,刘子厚、李人林同志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并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活动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
     冯哲夫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并协助部队争取地方的上层人物。部队离开板桥后,其责令长孙主动退庄,减租。
     1950年冬季进行土地改革,政策规定,没收地主五大财产。政府对冯开浚个人住宅和财产给予保护,冯的孙媳乘机将贵重财物潜藏于冯的卧室。冯发觉后,愤怒斥责,令其搬出置于庭院中,亲自守护,交农会干部验收。
     1950年,冯哲夫年已80岁。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写信,特邀冯开浚参加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他欣然前往,被族人用担架抬出南漳,路过襄樊因受雨阴,住襄阳专员公署月余,未能赴省。
     1952年病故,享年82岁。
     据传,冯哲夫故居中不少匾额都是武汉国民政府总统黎元洪所题,但由于历史原因已经流传民间。
     其故居中一些雕塑中不乏荷花和仙鹤,可以看出冯哲夫先生一生清廉,报国无门的他又是“陶然篱下”的归隐之心。
     如今,冯泽夫的墓埋葬在离他家不远的一颗大树下,与一般坟墓没有区别,连一块碑都没有。
     一代高人,一世英名,归隐得这样彻底……
发表于 2010-1-13 0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高人,一世英名,归隐得这样彻底……
感叹!
感谢楼主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3 01:51 , Processed in 0.0781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