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08|回复: 0

冯孟颛与伏跗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7 14: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虞逸仲   来源:http://www.hszx.gov.cn/cindex1-2 ... %B7%D7%CA%C1%CF&;id=530

      冯孟颛(1886—1962),名贞群,号曼孺,自称伏跗居士,浙江慈溪县(今江北区慈城)人,前清秀才,后随祖父迁居宁波。少年有读书之志,不慕荣华,潜心于学;成年后,继其父“求恒斋”遗书,专心研读,善考索,更感藏书之不足,乃“屏嗜欲,节衣食,搜访坟典,“利用”军阀混战,世视古书雅记以为无用”之际,汇集明清以来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雨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辗转散失之籍,罗列室中,手批目览,脱误虫伤,即为补治。历三十余年所蓄之本,殆逾九万八千余卷,碑刻四百余品,其中较珍贵的有宋刻本《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等,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孟颛先生,为人正直,思想进步,有民族气节,毕生热心于乡邦文献的抢救工作。早年支持辛亥革命,后参加同盟会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期间,重修三忠墓、白云庄、钱张二公祠,协助编辑《四明丛书》。1947年任《鄞县通志》编纂,负责修补《文献志》、《人物艺文》两编,并募捐抢修“天一阁书楼”迁移“尊经阁”,又搜集宋元明清碑碣嵌于墙上,曰“明州碑林”并整理编纂天一阁藏书目录《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抗日战争期间,移阁书于内地(方岩、丽水)等处,确保藏书安全;宁波轮陷后,日本特务芝原平三郎几次动员他担任维持会工作,均被他拒绝。他甘愿与藏书共存亡,白天躲在天井中的防空洞里撰《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
      孟颛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名闻遐迩的浙东地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鉴定家、文献校注家,也是一位对祖国文化遗产颇有研究的学者,其主要著作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四册十卷、《伏跗室书目》六册、续记刻贴目四卷,汉字简化溯源表一卷,钱忠介公肃乐年谱一卷、续编附录二卷、《鄞城古甓录》一卷等,经他批注校勘的古籍就更不胜数,故为后人所瞻仰。
      新中国成立后,冯孟颛先生继续积极从事文化、文物工作,先后担任市一、二届人代会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难能可贵的是当先生病笃时,立遗言慷慨献出“庋藏十万卷,化私复为公”。卒年七十七岁。
      我与孟颛先生相识是在1961年7月。那年,我调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任专职副主任(主任是周文祥副市长兼),办公在天一阁,开始与他接触。他是位爱国民主人士,为人正直,待人和蔼,学问渊博,易于接近,是我们的一位好老师。
      记得我第一次去拜访时,他坐在书房会客室接待我。问我原来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我回答在宁波市委做秘书工作,他都一一将情况记在日记上。当时我对他说,我不懂管理藏书工作,而组织上考虑很周到,我到天一阁工作后,中央文化部党组织书记钱俊瑞来参观天一阁,给我介绍信,推荐我去北京图书馆古籍部学习。他听了很高兴,谈到他虽编纂了《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四册,还打算搞外编目录,但力不从心。所以我回到文管会,与邱嗣斌同志研究后,向文化处汇报,从市图书馆借人协助他搜集资料,同时也作为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冯老先生与夫人身边无人)。
      到1961年底,我从北京图书馆学习回来,又去拜访他,他病在床上,我就坐在床沿边,谈到我在北京图书馆古籍部学习,听赵万里专家讲保护古籍图书课,并实地参加了图书编目、修补、装订、鉴定的整个过程,并与北京图书馆联系好派天一阁人员去那里学习补书。另外还谈到文化部郑振鐸副部长,在一次出国途中飞机失事殉职后,他的西缔藏书由家属全部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另辟西缔陈列室。他听了我的汇报,回忆解放前的天一阁藏书真如郑振鐸所归纳,是“虫蛀、霉变、贼偷”。而今天党和政府是这样重视天一阁藏书保护,又听了西缔藏书的捐献陈列,他很受感动。谈到他读书、访书三十余年,大半生精力搜集藏书达十万卷。聚之不易,尤其在对天一阁藏书的整理工作接触中,对文献的聚散更感到“读书难、藏书更难”,“子孙永保之不易”,要靠子孙代代世守那更难。子孙爱不爱是一回事,财力、物力又是一回事。天一阁的藏书全靠文献委员会得到了保全。他还说,我的藏书由于儿子、媳妇早去世了;孙子、孙女儿又在外地工作,唯一办法等我死后献交给政府保护。此话,坦露了他的真心实意,加上我们派去的干部对俩老生活的照顾,请医、取药,以及其他个人办不到的事,政府都帮助他办到了,更促进了他和家属捐献藏书的决心。
      1962年3月31日,冯孟颛先生病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刘昌华等去慰问看望冯夫人陈梅云老太太及其他家属,陈老太太就当面向刘昌华等转达了孟颛先生生前献书献房的遗愿,要求保留“伏跗室”原名,地址不变,并对外开放。刘昌华等向市委作了汇报后,根据市委指示,告诉陈老太太,请家属们认真讨论,求得一致意见后再作决定。陈梅云老太太和女儿冯柔宜、孙女太同、仲同、叔同、季同、长孙孔豫等,经过慎重讨论后,一致表示尊重老人遗愿,将全部藏书、文物、金石、文稿连同“伏跗室”(孝闻街原65号全幢房屋),无偿献给国家。
      同年4月5日,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市人民大会堂小会议室召开冯孟颛先生追悼会,送花圈的有市政协挽联为:“地方文献范氏书藏艺林称此老;盛世躬逢欢度晚年斯生应不虚。” 各民主党派的挽联为:“勤求典籍声重艺林为祖国保存文化遗产;学述黎洲业承司马启后人发扬先哲精神。” 文管会挽联:“ 瘁毕生精力致数万卷名书满架琳琅勤校勘;规天一珍藏光照四明文物几番护理著辛苦。” 市图书馆挽联:“大足云亡莫沾化雨;哲人其萎空仰高风。” 孙表卿挽联:“校书阁上怀刘向;问字亭中感子云。” 朱赞卿挽联:“君子终日朝乾夕惕;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杨菊庭挽联:“考订校勘伏跗室藏弁手泽千古;抱残守阙天一阁图书光芒万丈。”陈里仁挽联:“手泽犹新藏书媲美天一阁;遗著留后文章直追鲒鳍亭。”参加追悼会有各界人士近百人,由政府致悼词,长孙孔豫致答词。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冯孟颛先生的隆重悼念,家属都很受感动。
      1962年4月6日,在“伏跗室”中堂,以市人民委员会名义举行献授仪式,政府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均派代表参加;冯氏亲朋好友也均到场。会上由长孙冯孔豫代表冯氏家属向政府献书献房,副市长周文祥代表政府与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受捐赠,并颁发奖金和奖状。在给家属的公开信中表明,经政府研究决定,保留“伏跗室”原名,地点不变,对外开放,并于室内悬挂冯孟颛先生遗像与事迹介绍,以志纪念。为了更好地实现冯孟颛先生生前意愿,使书画金石文稿等文物不遭散失,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指定专人立即进行清点、整理、编目等工作,并将目录分送给家属,以便督促。
      至于发给冯氏家族的奖金壹万元,经多方面工作,冯氏家属仍不肯接受。最后以保护“伏跗室”藏书作为基金名义,留在“伏跗室”。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7 22:25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