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01|回复: 0

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为何古代社会对家谱如此重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0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清代学者章学诚亦有同感:“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章氏看来,家谱的地位堪比史籍与地方志,是构建中华文脉的一道重要基石。

  相较于卷帙浩繁的史籍与纷繁芜杂的地方志而言,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谱,反倒更为常见和亲切。直到现在,不少人家还保留着修谱的习惯;而一些颇具规模的家族,更是将家谱的延续与修订当成是重中之重。

  那么,家谱是如何发展到如今这个规模的呢?这一切,还要从家谱的起源以及发展说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家谱承担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史籍

史籍

  一、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据现有典籍,“家谱”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时,曾引《王氏家谱》。同时期的家谱,还有《颜氏家谱》《杨氏家谱》等。话虽如此,家谱诞生的时间,应当远早于此时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唯三代上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所谓“谍谱”,即指《世本》,该书成于周代,记录了炎黄至春秋时期的天子、诸侯乃至卿大夫的氏族、世系、名号等关键信息。

  夏、商、周,谓之三代。《世本》所见,多为“三代上”的事迹。可见家谱诞生于原始社会,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要古老。既然如此,家谱对原始社会又有什么作用呢?

夏、商、周

夏、商、周

  远古时期,血亲关系尚未明确,人们通过杂婚制来繁衍后代,这就导致近亲结婚的概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人们却发现:近亲结婚所出子女,有大概率非死即残,且易短寿。

  于是,初民们开始推行群婚制,禁止近亲通婚。而想要做到这一步,便需要一个办法,用以区分血缘关系之亲疏。显然,家谱的作用便在于此。

  在“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下,繁衍,可谓原始社会的头等大事。为了尽量优生,人们要先明确自己的血统,以辨昭(父)穆(子)。在此情形之下,编修家谱,就是明辨血统最简单、直接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血统

血统

二、私有制的产生与宗法制

  血统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远古初民的质量和数量,便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诞生“劳动剩余”,也就是私人财产。

  私有制的诞生,便意味着私有财产的继承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很明显,血统最亲近的人拥有财产的优先继承权。这种方式,对夏商周时期推行的宗法制度可谓影响深远。

  奴隶社会时期的宗法继承关系,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又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确定“大宗”和“小宗”。而此时的选官制度——世卿世俸制,同样需要“辨血统,明昭穆”。

  毫无意外,这些制度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家谱占了很大功劳。否则的话,天子公卿等贵族之家,又该如何确定血缘关系及其亲疏远近?

社会

社会

三、编修家谱的主要动力

  秦汉以降,社会初立,旧时奴隶主制度虽被取代,却仍有遗存留在后世。强宗与豪族,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抱团取暖”。

  至东汉时期,朝廷“明经取士”,豪族皆转型为儒学世家,并代代相传。正是凭借家世,士族所出子弟,才更容易进入仕途。魏晋南北朝亦然。无论是朝廷选举人才,还是世族之间通婚,门第之高下,才是社会评判的首要标准。

  是以,郑樵《通志》有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古代

古代

  这么看来,古代宗族重视家谱的编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朝廷取士、世族通婚,不仅是影响宗族兴衰的重要事件,也是宗族编修家谱的主要动力之一。

  然而,郑樵又说过:“自五季(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五代以后,世人入仕与通婚,已不再受缚于家世和门第。这便意味着:家谱的编修失去了一个“强大动力”。话虽如此,这一时期的家谱编修仍是蔚然成风,大行于世,这又是为什么呢?

门第

门第

四、官修家谱与私修家谱

  欧阳宗书在《中国家谱》中指出:“中国古代家谱可以分为官修家谱和私修家谱两类。唐以前的家谱是官修家谱占主流,宋以后是私修家谱的时代。”

  就功能而言,官修家谱的主要作用,多偏向于政治目的;而从内容来看,私修家谱则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变迁,堪称是一家一族的史书。

  所谓“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家谱的最大功能,便是“为家族服务”。可以说,它就是家族兴盛与否的反映。因此,私修家谱的编修进程,不会因朝廷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

编修进程

编修进程

 五代以降,有宋一代,私修家谱之风更为盛行。欧阳修操刀的《欧阳氏谱图》与苏洵主编的《苏氏族谱》,都在格式上推陈出新,创立出了“横行体”与“垂珠体”。

  非但欧阳氏与苏氏如此,其他文脉家族亦然。显然,宋代以来的文人对于家谱编修无比重视。在此情形之下,家谱对于宗族内部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谱

五、续修家谱的必要性

  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家宣扬孝道,宗族推崇家谱,其目的有一致性:那就是维护国家或宗族内部的纲常伦理,并宣扬祖、宗之威严。国有国法,家亦有家规,家谱在保护族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

  作为宗族成员,唯有姓名被载入家谱者,才算是获得了族籍,并借以享受宗族给予的各种待遇和福利;反之,宗族成员倘若违反族规,便会受到一定惩罚,情节严重者,还会被家谱除名。

  由此可见,编修家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订立宗族法规、树立宗族威严。以此为前提,宗族才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而凝聚起整个宗族的力量。否则,即便宗族人数再多、力量再大,也犹如一盘散沙。

  正如苏洵在《苏氏族谱序》中所言:“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

 除此之外,家谱还有教化功能。在修订家谱之时,宗族往往会“惩恶扬善”。对待忠臣孝子,会予以褒奖;倘若遇到奸臣贼子,多半就是除名削籍。当然,于家谱而言,其“扬善”之能反而更有意义。

  基于此,古人常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难怪,古代宗族都会把续修家谱当成头等大事。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史记》《通志》《中国家谱》《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6 05:05 , Processed in 0.1093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