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18|回复: 0

族谱传记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5 1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谱传记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冯资荣

 
族者,人之聚也。氏族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生生不息。续修族谱,不可或缺的就是人物传记。古来方志半人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代史家都十分重视人物传。整个二十四史,人物传占三分之二的篇幅,故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说“邑志尤重人物”,人物志是“志中之志”、“志中之髓”。


但纵观各地族谱中的人物传记写作,有的纯属个人简历与概述,读来如同嚼蜡。有的游离于时代背景与民族意识,或缺乏从社会心理与传统文化诸方面去挖掘传主的家国情怀;或忽视传主的思想闪光点,纯粹是史料的堆积;有的内容远离史实,面面俱到,空洞冗长。诟病种种,因而不能感染族众,不能打动读者。
族谱人物传记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人物的真实性


族谱中的行述,亦称传略、行状、事状、事迹、逸事,或叙述传主的一生事迹,或侧重传主的某个方面。墓铭志、神道碑、事略、寿文、诔赞等,虽然名称不一,究其实质,也属于传记一类。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实事,少议论,“编年文字简严,传以申其未究,或则述事,或则书人,唯用所宜。”
族谱靠传记来支撑,传记以“记录人物思想,传播人格精神”为己任,其作用是树立人生典范,对族众进行道德教化,传承氏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人格引导意义。它通过记述传主的家国情怀、重大活动及主要业绩,给读者以有血有肉、绘声绘色、可读可诵的印象,使之成为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乡土补充教材。章学诚云“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之。”

因此,人物传记要求“真、信、活”。真,就是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据事“秉笔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信,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表彰以劝世道,贬斥以戒人心”。活,活就是生动传神,独具匠心,有内容,有点睛之笔,把传记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情感充沛,性格鲜明。“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取信于人,有益于人,名垂青史,功冠凌烟。


  二是要注重人物的时代性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人物传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由于时代不同,传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相一致的。《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先生,他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与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点崇尚清谈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高自愉相吻合。而袁中郎的《徐文长传》则是一篇奇侠的传略。尽人皆知,明代特务横行,文字狱大兴,士大夫“动辄得疯”,纵观徐文长的一生,生不逢时,从不得志到不得不疯癫,再从疯癫到身陷囹圄而终。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时代的悲剧。同是文人,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性格不同,命运也迥然不同。因此,既要在传记中写出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还要写出他们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观照人物,同时还要从人物身上观照时代。

在注重人物时代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处理好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从时代氛围、民族意识、社会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去挖掘人性与人情,将人物的思想、志节、行事、情趣、胸襟、人格、学问、技能等以优雅流畅的文笔,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在写作《刘云传》时,就抓住“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队长”、“广州军事飞机学校第一任党代表”、“中共第一位驾机与敌作战的飞行员”、“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一个中国学生”等史实,写他在莫斯科与王明宗派主义的斗争、写他被捕后怒斥蒋介石当面劝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这篇传记不仅为《刘氏族谱》所收录,也被人民出版社《革命烈士传》和湖南人民出版社《三湘英烈传》刊发。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的中国空军英烈墙上,1776名个鲜红的名字,排在第一个的就是刘云。

我的另一篇传记《胡少海》,则采用白描的手法,紧扣“宜章年关暴动”、“胡津藻悬赏缉孽子”、“跟随朱德上井冈”、“转战闽西”等史实,以起伏跌宕、富有悬念的情节,塑造了红军高级将领的高大形象。这篇传记后来刊发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至今为止,我已经发表人物传记三十多篇,出版了两部人物传记。

三是要有别于纪传与史传


  族谱的传记,属于“志传”,与“纪传”不同。“纪传”讲究文采,强调要“词藻”上下功夫,好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纪传”虽然也以事实为依据,却又偏重于文学形象的刻划与塑造,兼有历史传记与文学传记的风骨。此外,“纪传”体的传记,文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段评语,如“太史公曰”、“赞曰”等,作者公开站出来对人物进行臧否。这“志传”体的传记中是不允许的。

其次,族谱的传记与“史传”也有所不同。史传可以史论结合,有史有论,“志传”绝少议论,而“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史传”手法多样,可以夹叙夹议,亦可先议后述,抑或先述后论。而“志传”只能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人物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则是通过叙述表达出来的。所以说“志传”有别于“史传”。因此,族谱传记的写作,文字运用就要字斟句酌,对传主的是非不能明断,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领悟出来。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族谱的传记要求无证不信,完全依据事实秉笔直书,不容半点虚构。故章学诚云:志传的写作“有八忌”与“四要”,八忌即“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四要乃“要简,要严,要核,要雅”,即在体例与架构上要严谨,在内容与文字上要简明洗练、真实可信、典雅质美。《史通》亦云“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也”。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3-29 08:06 , Processed in 0.0937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