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78|回复: 0

[理工科技] 冯秀藻:中国农业气象学的拓荒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5 19: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秀藻:中国农业气象学的拓荒者

冯资荣

冯秀藻,字洪华,1916年4月3日出生于长沙县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曾在清末为官,后来家道中落,父亲靠教蒙馆为生。家境贫寒的他自幼发奋读书,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5年上半年,他与薛葆鼎等同学发起成立“读书会”、“中日问题研究会”“文化界座谈会”、“二五剧社”等进步社团,组织进步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商讨抗日救国问题,演出爱国剧目。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冯秀藻联络薛葆鼎、后文翰等三十多个同学,在南京升州路彩霞里成立了“南京学生救国会”,会上确立了“组织秘密,活动公开”的原则,通过了“必须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民族解放。而当前的任务,则是反对投降,反对内战,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立即抗日”的宣言。他在会上当选为救国会执行委员。为了宣传和组织会员深入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南京学生界救国会还出版了油印刊物《南京学生》。他利用假期回湘的机会,在长沙与邓克生、杨荣国等合办《湘流三日报》、《民族呼声》等进步报刊,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因“托派”嫌疑,冯秀藻与党的组织失去联系。已转入地理系学习的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千方百计寻找党的组织,并尽一切可能为党做些有益工作。

1941年7月,冯秀藻从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毕业。8月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随即在《地理》杂志发表论文《陕甘川滇黔五省之气候与棉作》、《中国之主要岩石与土壤》。翌年,他赴青海调查,与人合作的《青海省中部荒区调查报告》由农林部垦务总局编印出版1946年4月至1947年12月,冯秀藻被选派赴美国空军气象学校进修天气学。1948年1月,就任南京中央气象局训练班讲师、中央气象台南京办事处主任。当时的南京政府临近崩溃,准备南撤台湾。在南京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冯秀藻积极开展反搬迁斗争,争取科技人员以合法身份留下来,迎接解放。他拒绝南下出任厦门气象台长的任命,坚持日常气象业务,避免南京气象记录中断。他还组织秘密读书会,传阅与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团结了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留下来的29名气象人员,建国后都成了气象系统或航空、航海气象的专家。

他牵头成立了南京气象站“应变委员会”,派人日夜巡逻警卫,保护国家财产和气象档案资料。他还与地下党员施雅风、束家鑫等人采用延伸法、单站预测法,每日作出长江中下游分段中期的天气、风向与风力的准确预报,写出书面材料按时交给地下党组织,保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为南京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南京解放后,气象台遗留银元数百元、黄金数十两以及粮食万余斤,他说服大家悉数交给国家。他联合中央大学气象系,发起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南京分会”。

1949年11月16日,冯秀藻北上参加中央军委气象局的筹建工作,担任中央军委气象局技正,不久兼任中央气象台负责人,协助局长涂长望处理有关技术事宜,先后主持制订了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计划、台站网建设规划草案等规划。不久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军委气象局联合天气预报中心主任。1954年任中央气象局编辑室编辑组长,1956年任全国农业展览馆气象馆副主任、中央气象局农业气象处工程师、中央气象局农业气象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联合农业气象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0年调任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主任、教授、名誉系主任。

在冯秀藻及广大气象人员的努力下1952年底,我国不仅建成了有一定密度的、多于国民党政府时期好几倍的基本台站网,还在空军和其他特种兵内建立了必要的气象机构。1956年6月起,全国各级台站气象情报和天气图分析以及天气预报公开广播后,新中国的气象业绩震惊了世界气象界,不少国家对中国气象基本台站网密度之大,建站之快,分析预报内容之丰富以及质量之高,十分惊奇与叹服。不少国家的气象同行来函、来电表示祝贺和感谢。日本中央气象台职员工会致电说:“在解放不到八年的短时期中,在贵国广大的土地上直到边境的每个角落,完成了这样充实的气象观测网,是史无前例的伟业,我们是万分感激和兴奋的。”

冯秀藻在中央气象局任职十年,期间先后被调动工作7次,几乎经历了气象局的所有业务部门,直到1957年才定位到农业气象专业。每次调动,他都毫无怨言,愉快走上新岗位,从头开始,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在他领导与参与下,对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现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地面气象观测方法、农业气象观测、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以及农作物生育与气候条件关系及生育期预报方法研究等,均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突出进展。

农业气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国的农业气象科学始于1954年。1949年冯秀藻刚到北京时,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同居一室。竺可桢曾多次与他谈论农业气象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气象工作应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为他日后悉心农业气象的研究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自此始,冯秀藻逐步踏入农业气象学科领域。他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组成了农业气象研究室,在学习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开展试点,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土壤、气候的特点,制定出一整套农作物物候与土壤湿度观测方法,继而组织广大气象台站进行农业气象观测和开展农业气象服务。1959年,在他的主持下,首次出版了中国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和《农业气象服务手册》两书。由于紧密联系中国农业生产实际,资料丰富准确,分析细致,图文并茂,被誉为“农业科技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冯秀藻在全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的制定工作中承担了其中“全国农业气候区划与局部地区农业气候区划方法”“山地气候规律”两项课题的研究他先后写出了《关于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几个问题的讨论》、《现有省级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几个问题的讨论》、《农业气象综合调查的内容和资料整理方法》等文章,并亲自组织“江苏省水分资源”的课题研究,他的这些成果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区划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完成《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第一项重点课题“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干旱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冯秀藻积极组织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协作组”和“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协作组”,分别派遣教师到各地举办各类农业气象培训班。他从全局出发,于1982年在学院直接领导下,主办县级农业区划讲习班,集中全国省(自治区)、地、县级有关人员参加学习研讨。这些举措对提高全国气象科技水平,顺利完成全国及省(自治区)、县级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起到指导、促进作用。区划成果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及“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

为了解决在推广籼型杂交水稻生产中遇到的制种中父母本花期不遇、秋季低温危害、不同杂交组合的气候适应性差异等问题,1979年中央气象局组织成立“杂交水稻气象条件研究”重点课题协作组,冯秀藻担任组长,他带领科研人员在南方13个省、市、自治区的37个气象台站108个点次进行联合田间试验,取得了第一手农业与气象的平行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了“籼型杂交水稻秋季低温指标及其地域变化规律”、“杂交水稻亲本花期相遇积温稳定性研究”、“杂交水稻气候适应性研究”等项目的试验研究工作,为杂交水稻生产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选择适宜播种期、异常气象条件下的有效农技措施,以及杂交组合合理布局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大地避免杂交稻生产的盲目性。该研究成果获得1981年中央气象局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国家科委、农委科技成果推广奖。与此同时,他主持的“江苏省杂交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气象条件和气候分析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

廿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黄河流域长期观天、测日并与“天时”斗争的经验总结,反映气候与农事活动的规律性描述与命名。“节气”的日期虽然是固定的,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同一节气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某些节气的命名不能准确地反映其他地区的气候与农业特点,如果刻板地运用这些经验指导农业生产,必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冯秀藻先后两次主持了“廿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研究,他科学地将廿四节气与全国气候资料联系起来,分析各地廿四节气里具体的气候与农业气候条件,找出有关节气与各地气候特点相对应的地区分布,有关农谚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符合的地区范围,据此提出在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下各地区最佳农事安排的建议,以及灵活运用农谚与创新农谚的可能性。

冯秀藻十分重视科技基础工作。曾多次组织并参与专业工具书的编撰出版有《气象学名词(俄、中、英对照)》、 《英汉气象学名词》、《气象学词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气象部分,其中《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于1986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年他主持编著出版的《农业气象学原理》一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严谨,图文并茂,1996年获全国气象系统优秀教材一等奖。

冯秀藻是中国著名的农业气象教育家。早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他就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的筹建工作。1960年5月,受中央气象局重托,他承担了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的创建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冯秀藻带领一批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跋山涉水调查研究,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结合气象部门人才需求特点,制定了第一个适合气象系统培养农业气象人才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教学大纲与教材。1961年迎来了第一届农业气象专业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冯秀藻结合国家农业气象中心任务,或与有关单位合作,或选派教师分赴各省(区)、市举办各类农业气象培训班,以提高全国农业气象人员科技水平,加速农业气象事业的发展,深受国内同行的赞赏与敬重。学识渊博的他,先后讲授过气象学、气候学、中国气候、农业气象学原理、农业干旱、林牧业气象等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敬仰。30余年的教学耕耘,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学生都有卓越成绩,他亦引以为慰。

冯秀藻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崇尚节俭,生活简朴,从不为个人向组织提任何要求。1950年妻子调往北京工作,他无暇回南京接一家老小。考虑当时国家困难,一切搬家费用全部自理。1978年女儿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原单位认为她工作只差10天即满5年,按当时政策工作满5年者可带薪入学,建议她请10天假,推迟办理离职与入学手续。当女儿回家与他商量时,他当即表示一切按规定办事,不能带薪入学,女儿的学习、生活费用他来负担。1993年他病重期间,曾多次对子女说,“不要住监护病房,太贵了”,“如果是癌症就不要用药了,学院经济很紧,不要向学院提过高要求”,“我自己负担不了的,你们子女替我负担”,“不要再麻烦系里同志了,组织上对我的照顾已经太多了”,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

1986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冯秀藻“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气象贡献卓著”荣誉证书。1992年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1月5日4时07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农业气象学家、教育家冯秀藻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19 15:03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