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59|回复: 0

[文艺社科] 德艺双馨 志在报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4 2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艺双馨 志在报国
                 冯资荣
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一个文革前很不起眼的中学生;他没有声名显赫的家族,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而已。可他,凭着自己不倦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跋涉在艺术的征途上,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他,就是剧作家冯志国。
冯志国,笔名冯之,1947年11月出生于湖南涟源蓝田镇。蓝田曾是抗战期间国立师范学院所在地,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投奔这里,并在这里孕育了《围城》。1964年中学毕业后,冯志国来到涟源县古塘公社凤家大队插队落户。五年之后,他转点来到耒阳县肥田公社合意大队,当了大队的赤脚医生,风里来雨里去。1974年,冯志国利用出诊行医之余,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大部分文学青年的创作,都是从写诗歌入手的,而他却直接闯进了戏剧创作的象牙之塔,欲追踵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在戏剧艺术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一、牛刀初试
1975年,他的处女作小歌剧《决裂》,在湖南《工农兵文艺》杂志第8期发表,钢笔字变成了铅印字。剧中塑造了工农兵女大学生肖燕、知识青年李小桃扎根农村开展科学实验的感人形象。《湖南日报》为此专门刊发了评论文章,不久该剧被湖南省知青办收入湖南省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红花朵朵向阳开》,并在全省知青点巡演。
一炮打响之后,他又一鼓作气,创作了《河畔人家》、《马三娘说媒》、《阳春三月》等小戏剧本,陆续在《工农兵文艺》发表。《马三娘说媒》被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品官》一书。《阳春三月》由耒阳县花鼓戏剧团搬上舞台。1979年创作的花鼓戏《刘二嫂挂牌》,由原郴州市文化馆演出,在湖南省职工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
1979年知青大回城,当了五年赤脚医生的泥腿子剧作家,成为肥田公社文化站的辅导员。翌年调入耒阳县委党史办,从事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编撰工作。两年后,他成为耒阳县文化馆的文学戏剧专干,1984年调郴州市戏剧工作室从事专业戏剧创作,1985年5月当选为郴州地区戏曲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主席,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谷雨戏剧文学社成员,1997年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编剧,三次荣获郴州市三等功。
1986年在《剧海》第六期发表的歌剧《公寓13》,通过农村姑娘鸽子去城里寻访蹲点干部未果而露宿街头的小故事,揭示了人们心理隔膜的存在,热切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际关系。构思新颖,格调别致。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丁毅评点说:“作者大胆地突破了一般戏剧结构的观念,别具匠心地抓住这条动作线,联结起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敲开了一户又一户人家的门窗,把各种各色人物对这样一件小小的寻人问路的事件的心态揭示出来,使观众在这种社会现象面前逐渐感到一丝寒意,一丝凄凉。同时作者也把主要角色鸽子姑娘的性格在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中逐步勾画出来,把她那颗纯洁的心所受到的撞击、所留下的划痕展现在观众面前……作者就这样撩拨着观众的心弦,吸引着观众的倾注,发挥了戏剧的功底。”
《公寓13》由郴州歌舞团排演为无场次音乐剧,当年获得省歌剧、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出三等奖,并在全国部分省歌剧交流演出中获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旋即又在全国首届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翌年,主演郭卫民以此剧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郴州歌舞剧团亦因此剧被文化部授予“歌剧绿洲中之绿洲”荣誉称号。
1989年7月,歌剧《一寸芳心》获湖南省第二届戏剧剧本评奖提名奖。1989年创作的花鼓戏《嫁娘》,获第三届剧本评选“剧本奖”。该剧由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演出,在湖南省花鼓戏新剧目调演中获编剧奖、导演奖、音乐奖等八项大奖。
二、硕果累累
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冯志国,陆续创作了大型剧本27部,其中搬上舞台的有22部,小戏小品一百多部。我们来看看他的创作年历吧:
1992年,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歌剧《黎明从血海升起》由郴州歌舞剧团搬上舞台,在湖南省新剧目调演获优秀演出奖、音乐奖、合唱奖、剧本创作奖、演员奖。
同年,大型花鼓戏《嫁娘》,获省文化厅“百场万元演出奖”。
1996年,创作的大型歌剧《无手的军礼》,参加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获创作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演员奖。翌年,该剧参加湖南省田汉新剧目评选,获“田汉奖”、“田汉优秀剧本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7年,创作的长沙花鼓戏《乡里警察》,由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搬上舞台。国道上翻了一车猪,遭农民哄抢,刚从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乡派出所的青年民警谭德来进村调查此案,经过一系列波折,终于查清案情、追回损失,惩治了违法者、教育了村民,青年民警自己也经受了锻炼。简单的剧情,却充盈着作者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活力,使之超越了“定向剧”的平庸,成功地回归了喜剧的艺术精神。翌年,《乡里警察》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是年,他创作的两部戏:采茶戏《乡里法官》,由江西省吉安市采茶剧团演出。花鼓戏《乡里大亨》,由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演出。
2000年11月,六场花鼓戏《乡里警察》由湖南省剧协推荐,荣获第十三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文化部文华剧作奖、中国田汉戏剧文学一等奖。
同年,戏剧小品《屋顶上》获湖南省第三届“群星奖”编剧金奖。翌年,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铜奖。
2000年,冯志国被授予湖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2年入选文化部艺术专家库。他曾当选郴州市戏剧家协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主席、郴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并兼任郴州市文联副主席。
2003年,创作的大型采茶戏《乡里法官》由江西吉安采茶剧团演出,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创作的喜剧小品《老憨进城》获全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银奖。
2005年,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乡里大亨》获中国第八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演出奖”。
2006年,创作的小歌剧《矿帽》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银奖、编剧银奖(翌年获中国西部矿业文艺汇演演出一等奖、编剧一等奖),戏剧小品《摊灯》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银奖、编剧银奖(2008年获全国小品比赛二等奖、全国四进社区演出金奖)。
2011年,他编剧并导演的戏剧小品《街头轶事》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优秀奖。
2012年7月,创作的花鼓戏《草根村官》,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一部当代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的轻喜剧,讲述了草根村村官田三根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创业励志故事。尽管碰到了资金瓶颈、村民刁难、妻子怀疑等种种困扰,田三根毫不退缩,在女大学生村官方芳的帮助下,最终成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2013年,创作的花鼓戏《乡里大亨》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节编剧金奖。花灯戏小品《留守嫂子》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优秀奖。
2015年10月,创作现代花鼓戏《留守媳妇》,在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上荣获“田汉新创剧目奖”。该剧讲述了豆子村妇女主任的丈夫外出打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误会和矛盾冲突。何春秀忠于爱情、家庭,坚守道德传统,不但维护了婚姻的完整和家庭的团结,还带领留守媳妇们联通了互联网,解决了与在外丈夫的及时通讯问题。留守媳妇们一连串的“婚外情”故事,讴歌了坚守农村、孝敬公婆、忠于爱情、维护家庭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好媳妇、好妻子、好干部的艺术形象,弘扬了忠诚、友善、团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为郴州市歌剧团创作民族歌剧《陈家大屋》,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并获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以1928年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为背景,通过家有叛徒、祸从天降、亲情难断、举家之痛、直上罗霄等五场戏,真实再现了郴州兴中街陈家大屋一家三代在革命洪流的裹挟下,陷入矛盾旋涡,最终做出投身革命的艰难抉择,从侧面反映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丰功伟绩及郴州人大忠大义、大爱大恨、大智大勇的精神风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最好的艺术诠释。
《陈家大屋》是冯志国创作的第六部歌剧,虽是一部常见的现代革命题材剧,但表现手法上却摒弃了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常规套路,而是采用了通过中产阶级陈嘉木这样一个力求自保的普通人物,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对革命态度由质疑被动到主动抉择的侧面表现手法,更容易引发人的深思和情感共鸣。选题确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创作的切入口。尽管他几乎走遍了郴州境内与湘南起义有关的所有展馆、旧址,查阅了数不清的史料,仍无从下笔。直到2015年,他走进郴州市内的陈家大屋,才突然爆发了灵感。通过描绘陈家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真实展现出共产党人对理想的追求。
还是在2016年,他根据红军长征经过汝城的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的动人故事,创作了山歌剧《半条被子》,形象地诠释了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017年为怀化市阳戏剧团创作大型阳戏《侗山红》,该剧以发生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侗寨的真实故事改编,以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召开的“通道转兵”会议、挽救红军挽救党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红军排长李宝山、战士马大兵、侗族姑娘月亮和她的父亲龙十五等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信仰的坚守,以及侗族同胞和红军的鱼水之情。上演后,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2017年文化部全国戏曲孵化计划一类项目。
2018年为衡阳市歌舞团创作民族歌剧《田垄之上》,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
2018年为邵阳市花鼓戏剧团创作的大型花鼓戏《山乡工匠》,通过招标、审图、巧助、合作、授图5幕戏,讲述了省城路桥公司工程师包满意返乡修复古桥,屡遭当地某些人阻拦,最终在村主任石巧巧的帮助下修复古桥的故事。该剧通过一系列的人物矛盾纠葛,给观众呈现出一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轻喜剧,歌颂了新时代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表现了对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获“田汉新创剧目奖”、文化部全国戏曲孵化计划一类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国地方戏曲展演剧目。
2019年,创作的祁剧《种子方舟》,讲述科学家钟扬克服青藏高原高寒险恶的自然环境,历时16年跋涉50万公里收集种子的故事,展现了钟扬无私奉献、追梦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信仰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同年,他还创作了农村题材的花鼓戏《五月黄花香》。
三、艺无止境
冯志国是个多面手,除了写戏、导戏,也写小说与歌词,他在《青年作家》、《星火》、《文学大观》等文学刊物上先后发表了中短篇小说《高神仙招婿》、《丁字街口的人们》、《山魂灵》等十余篇。影视文学也多有涉猎,他创作的戏剧小品《街头轶事》、《留守嫂子》、《竹娘》、《刘海进社区》等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湘南暴动》、《村女》、《沉重代价》、《乡里警察》、《红灯绿灯》、《喜在来年》等6部影视剧,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播出。此外还有戏剧论文、歌曲若干。脍炙人口的歌曲《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就出自他的笔下。
数字是干枯的,中药铺式的罗列足以说明,冯志国的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他在剧本创作中,始终遵循“小故事,大背景,小人物,大情怀”的创作原则,讲好湖南故事,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小人物,把恢弘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叙事有机融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勾勒出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平民意识,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品质进行开挖与提升,丰富和发展了戏剧艺术的审美品格。
德艺双馨,志在报国。祝冯志国的艺术生命之树,永远长青。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0 17:20 , Processed in 0.3906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