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20|回复: 0

冯氏三兄妹和学术研究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4 2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友兰,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冯景兰,著名地质学
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冯沅君,著名文史专
家,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他们是亲兄妹,友兰长兄,景兰次
兄,沅君小妹,被称为中国学界“冯氏三兄妹”。并以此为主线,构
筑了我国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陆侃如、张岱年、张申府、
任继愈、冯锺云、钟璞……
  家学渊源,兄妹先后入北大,出国留学
  冯氏三兄妹出生在河南唐河县祁仪镇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冯玉
文善诗文,父亲冯台异为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和叔父
也都是秀才。家里有1500亩土地,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经常有二
三十口人吃饭,是个封建大家庭。据大哥冯友兰回忆:“照这个大家
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
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当时
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记诵典故和辞藻以备作八股文、试贴诗之
用的书,我们的家里也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
新出的书,叫做《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理在
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
  考中进士后不久,父亲冯台异在武昌得到一个固定的差事。大概
是清光绪三十年左右,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一所外语学
校,叫“方言学堂”。学校的监督(相当于校长)由当时的大名士梁
鼎芬担任,冯台异被委派为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务长),
实际是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冯氏三兄妹在
母亲的带领下,从老家迁往武昌居住。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几个孩子的
上学,他们的父母经常讨论这件事。考虑到兄妹三人人地生疏,语言
不通,决定叫母亲在家监督孩子们读书。遇见母亲不认识、念不出的
字,就记下来,等父亲晚上回来再教。他们虽然主要是在家里念书,
但是也不是与当时武昌教育界完全隔绝。因为父亲也在当时教育界之
内,遇见一般学校都要做的事,父亲也要他们做。当时武昌的学校,
无论大小都要穿制服。父亲也叫母亲给孩子们做一套,还叫他们唱《
学堂歌》。
  1915年暑假,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暑假,冯景兰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北大当时的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
名教授黄侃的课,并作一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圈加点,还
写了赞赏的批语。冯友兰回忆,“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
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我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
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1923年夏,冯沅君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北京
大学国学研究所。
  兄妹三人同入北京大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兄妹三人走出国
门,更是少见。1918年夏天,冯景兰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考取公费赴
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考入哥伦
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19年9月,大哥
冯友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冯景兰获硕士学位,大
哥冯友兰也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随后,兄弟二人和其他同学一
起,经过加拿大回国。冯友兰从此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
一代宗师,冯景兰则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察
事业。这时候,小妹沅君正在北大读研究生,1925年夏天毕业后,先
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30年与著名学者陆侃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
士,到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
  哲学、地质学、文学,兄妹三人各奔"前程"
  因为兄妹三人各学的是哲学、地质学、文学,所以他们之间没有
多少合作的机会。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哥冯友兰和小妹冯沅君有
过一次合作,他们共同校点了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前26回,1927年
由北京朴印社排印出版。他们在国外学成回国之后,其走向也是各有
不同。但大哥冯友兰和二哥冯景兰各干一行,却总是形影不离。冯友
兰和冯景兰最初都曾在河南省立大学中州大学任教,冯友兰任文科主
任(相当于后来的文学院长),冯景兰任矿物地质学系主任。1925年
暑假,冯友兰离开中州大学到广州的广东大学教书,很快又到了北京
的燕京大学。冯景兰则于1927年到了广州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
技正,1929年转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193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不久任系主任,解放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7年成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一级教授,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
研究生导师。到了燕京大学以后,冯友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又
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书,一级教授,最后归宿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
  小妹冯沅君却一直远离两位兄长,独自一人闯荡,当然,她有与
自己志同道合的丈夫陆侃如陪伴。1935年底,冯沅君和陆侃如双双取
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经莫斯科回国。陆侃如任燕京大学中文系
主任,冯沅君应聘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
陆、冯南下广东、四川,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南迁的东北大学任职。19
45年7月,他们随东北大学回迁沈阳,继续在中文系任教。1947年秋,
应山东大学校长赵太牟先生的邀请,冯沅君和陆侃如到青岛山东大学
文学院中文系任教。建国后,冯沅君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
大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
席,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
  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中国教育界极其罕见,而其在各自研
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贡献更是令人称道。
  大哥冯友兰,中国哲学大师。
  冯友兰是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他
筚路蓝缕,前驱先路,第一个写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把
中国哲学史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他志道精思,殚精竭
虑,写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
原道》、《新知言》等著作,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说,
冯友兰以中西哲学互补的理念与形式,对中国哲学的近代化、现代化,
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冯友兰对
自己一生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表达了他毕生的学术追求,也凝聚
着他一生学术建树的价值与生命(田文军著《冯友兰传》引言)。
  二哥冯景兰,地质教育学家。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50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他们中有院士、
教授、研究员,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冯景兰对中国
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发
表了《矿床学原理》等许多关于矿床学方面的著作。他还提出了“治
理黄河要治本”的思路,最早提出重视黄河含沙量的问题。冯景兰对
金矿地质也研究很深,1936年就完成了《山东招远金矿纪略》。1937
年他通过对地质、地文特征的研究,提出应注意研究山东栖霞县唐山
火山岩流下的砂金,具有开创性。
  小妹冯沅君,小说家,古典文学史专家。
  冯沅君是二十世纪初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之一,与丁玲、
凌叔华、苏雪林等齐名。她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早年,从1923年开
始创作《旅行》,到1927年《春痕》问世大约五年的时间,共创作小
说二十多篇,1930年前后由北新书局出版《劫灰》、《春痕》、《卷
施》。《卷施》是其代表作,所收6篇作品多写母爱和爱情冲突的,
表现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战斗精神。《劫灰》收入作品
8篇,杂取各种题材的作品。《春痕》,正如陆侃如先生在为该书所
写的后记:“是五十封信,假定为一女子寄给她的情人的,从爱苗初
长到摄影定情,历时约阅月。”
  但是,真正使冯沅君影响巨大的恰恰是她放弃创作后的文学史的
研究。冯沅君成名很早,1924年11月《语丝》在北京创刊,即聘她为
杂志长期撰稿人。从第六期起,连续发表了7篇短论和考据性的文章。
后又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创办的《国学周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祝英台的歌》《老子韵例初稿》等文,1927年与大哥冯友兰校点《
歧路灯》前26回,1930年出版了与陆侃如先生合著的《中国史诗》,
1932年出版了与陆侃如先生合著的第二部著作《中国文学史简编》。
1947年《古剧说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冯沅君的鼎力之作,被
誉为继日本的青木正儿之作《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国维的《宋元戏
曲史》后,戏曲史上又一部辉煌巨著。
  兄妹三人,小妹冯沅君去世最早。1974年6月17日上午6时30分,
75岁的她因患癌症在济南逝世。
  两年后的1976年9月29日上午8时,次兄冯景兰因心脏病突发在北
京辞世,终年78岁。
  大哥冯友兰寿比南山,文如北斗。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在
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山高水长母子情深
  冯氏三兄妹享誉文坛、学界、教育界、科学界,他们的功力来自
母亲。家学渊源,重教尚文,是唐河冯家的老底子。父亲冯台异身为
进士,当然极重家教。但是,他后来步入官场,冗事繁杂,虽有心却
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加之去世早,所以,孩子们的教育都成了母亲的
事。
  1944年底,八十岁的母亲在唐河老家辞世,悲痛欲绝的冯友兰代
表景兰和沅君,作了一篇行状、一篇祭文。冯友兰后来回忆说:母亲
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也是给我影响最大的人。祭文如果有“溢美”
之处,那就是她是封建社会的完人,而我没有说出这个限制。还可以
补述的,是她教育子女的方法,她向来不在小孩的面前夸奖他……
  因当时时局混乱,交通不便,远在四川的女儿冯沅君未能回家为
母亲送行。1945年12月,在《古剧说汇》一书的自序中,对母亲的去
世表达了深深的哀痛:当我整理稿件时,我的母亲已在故乡病倒了,
不久她便与世长辞。生不能养,殪不与葬,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丧父
后,这是我遭遇的最悲痛的事。我与她分别在民国二十四年,到现在
恰是十年……
  不仅冯氏三兄妹享誉学术界,而且以此为中心构筑了一个卓有成
就的学术研究群体。
  冯沅君的丈夫陆侃如(1900———1978)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国
古典文学专家,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
  冯景兰之女冯锺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冯锺云的丈夫任继愈(1916————)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
国家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张岱年(1909————2004)先生是他们的堂
妹冯镶兰的丈夫,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家。
  张岱年先生之胞兄张申府(1893————1986)先生,原名张崧
年,北京大学著名学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个把西方著名的哲学
家、思想家罗曼罗兰、罗丹、巴比赛、罗素的作品翻译并介绍到中国。
  冯友兰之女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著名作家。1948年
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文/许志杰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3-29 15:07 , Processed in 0.0781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