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258|回复: 15

《冯氏大同谱》及《冯氏大同谱续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氏大同谱》及《冯氏大同谱序续编》由南韩汉史学家冯荣燮用中韩两国文字编著的。两本巨著收集了冯氏历代文献资料、与国内历史学家交流资料、新加坡冯氏总会的交流信涵等等,特别是有些文献资料在国内已失传。冯老为编写巨著,他费尽心力从日本东京大学、汉城国立大学图书馆、汉城奎章阁、北京 图书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处搜集资料。是国内最为详实的一部介绍冯氏历史文化的巨著。全世界出版二百部。冯文化收藏馆收藏一部是由原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赠送的。

[ 本帖最后由 冯启珍 于 2007-12-1 16: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大同谱》序

(作者辽大校长冯玉忠)

《冯氏大同谱》序(一)
    “同根同祖百代亲,冯姓族人心连心”。这是我于1992年6月28日写给冯荣燮先生的信中两句结束语。
   我与冯荣燮先生相知或“相识”,始于1989年,时年4月我首次访韩。当时冯荣老人正在旅美,归韩后从报端得知我的情况,当即于同年五月给我写信并寄赠他的史作《大明遗民史》、《增修九义士传》、《朝宗岩与九义士》等书。从此,我们之间开始了通讯联系。但当时我只知道冯荣燮老人是九义士之一的三仕公后代,客居韩国,热衷于汉学文史研究,是一位可敬的史学家,仅此而已。
    1991年12月奉接冯荣燮老人赐寄《冯氏大同谱》。这是冯荣燮先生自编、自费出版的冯姓族史巨著,逾百万字。读后,特别是粗读《寻根运动经过》一章之后,令我为这一掁。冯荣燮老先生身在异邦,呕心沥血,开展“寻根运动”之壮举,令我肃然起敬 。
在冯荣燮老先生“耀祖睦族”精神鼓舞和他精心指导之下,我也返里---北京市 平谷县梨羊村开展了“寻根”活动。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众族人的回忆与恳谈,得知梨羊村冯姓公民的先祖为茂林公。经冯荣燮先生与临朐冯氏族谱核查,方知茂林公正是一世祖闾山公之十一世孙。茂林公约于1679年大地震之后,自山东临朐移民至此。我辈乃闾山公十七世孙。(参见1991年版《冯氏大同谱》236页,1992年版《冯氏大同谱续编》41页、607页)
我之寻得祖根,完全归功与冯荣燮先生及编著的《冯氏大同谱》。
    1992年8月,我第二次踏上韩国国土访问。8月14日下午从江原道春咱市驱车拜访冯老。老人家不是在其宅第迎见,而是约我到京畿道朝宗岩山顶的“大统庙”相传并在此投宿。傍晚,我冒瓢泼大雨登上朝宗山,直奔大统庙。冯老早已从数十里外的南杨州郡赶来迎候。
首次相会,为什么不在家中迎见我“上山”呢“起初我不甚理解。但是经过当晚“夜谈”和翌日和祭祀活动,我才领悟冯老如此安排的用心和用意!
    初逢异邦,见面后没有寒暄,甚至没有问寒问暖,老人家便拉我盘腿而坐,顺手捧起一本本史书和一叠叠 报刊资料,不停顿地向我讲述九义士的史迹、“大明遗民”的明代风俗习惯和他们思乡之情;向我介绍《冯氏大同谱》的编纂经过和寻根问祖运动,以及大庙创建和重建情况,等等。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耐心,那样的热情,实在令我感动。已经是午夜了,老人家见我一副倦容,这才提仪就寝。翌日清晨,冯老带我拜谒大统庙。在他的指点之下,身着长袍大袖的明代服装,头戴乌纱,分别向明太祖、神宗、毅宗三位皇帝神位和九义士之一的六世祖三仕公真影之位,一一跪拜,虔诚叩首。冯老完全是按照“大明遗民”延续数百年来祭祀明皇帝和九义士的习俗,指点炮参祭的。
   8月23日,应邀去冯老的府邸访问。这是一座山村(京畿道南杨郡榛接邑八夜里)。冯老的住宅是130年前修建的老式屋舍,没有什么现代装饰与设备,就连厕所还是象中国农村的旱厕。他就是在这清苦的乡间环境中,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文史、编纂《冯氏大同谱》的。
   挥泪告别冯荣燮老人及其家人和同村的冯姓族人,驱车反回汉城住地。一路上我心潮滚滚,思绪万千。耳闻目睹,这位年逾七旬,苍髯白发的老者,这执教多年、潜心研究汉学文史的学人,这位“大明遗民”后裔的杰出代表,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就是他“大明遗民史”的研究和冯姓族源的探索,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历尽千辛万苦,孜孜以求,三十六年如一日。他,为此而放弃了优裕的现代城市生活和个人致富的机会,迄今仍在山乡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为此而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家资和全部心血。他那历久不渝的中华民族凛然之志;他对故国之情如此之深;他对乡邦的爱心如此赤诚,实在令我感动、令我敬佩!这是我在异邦幸遇的一位具有伟大品格高尚风范的学者,一位可亲、可敬、可法的兄长和良师!这就是我在遵嘱为《冯氏大同谱》作序时,不能不先“叙”的心情与“相识”的过程。(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冯启珍 于 2007-12-4 14:4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大同谱·序之二

冯氏大同谱·序之二
         展现人们面前的《冯氏大同谱》(及其续编),洋洋数百万字。其内容之丰富,其史料这翔实,其编篡之精心,实属罕见。
        这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凛然浩气的历史巨著。
       编纂者冯荣燮先生对家谱或族谱的编写模式作了大胆革新和突破。他从冯氏族谱出发,但又跳出了冯姓家族。他是站在民族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探索冯姓族史,编纂冯氏族谱的。他是把冯氏族亲及其代表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放在国际环境之中,考证、去“说明”的。他对冯氏古代文献的发掘和对现代文献的搜集;对三仕公和九义士东渡及其功绩的歌颂;他以大统庙的历史性考证;以中国和散居世界各地冯姓族史的的探索,等等;在整个“寻要根运动”过程中,始终响彻着一条旋律,那就是:昭示冯姓族人的历史性功绩,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浩气。因此,这是一部冯姓族谱,但又远远超越冯氏族亲,甚至超越了民族与国界。这,乃是一部高歌中华精英和弘扬中华民族凛然浩气的历史巨著。
       此其一也。
       其二,推崇中华文化的历史巨篇。
冯荣燮先生以中国文化的推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对冯氏古代、现代文献之搜集,着眼于文史之成果,例如四世祖韫公参与修订的《大明会典》。(1992年版“大同谱”续编46页)他对冯氏族人传记的选取,亦侧重文史学坛颇具独见之士。(例如始祖闾山公传,四世祖用韫公传的辑纳。“大同谱”续篇407页、405页。)
编篡者推崇中国文化之情尤表现为他对孔孟学说的尊重。把冯增铨教授所著》《对中国大陆四十年来研究孔子的情况回想》和《试论孟子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以及冯尔康教授的《砥砺篇》等等,不惜篇幅通通辑入“大同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对明习俗的倡导与坚持;朝宗岩与大统庙的记述;忠义祠的重建与祭祀活动的述说。如此等等,都显示了编纂都对中国文化的尊崇,也构成了《冯氏大同谱》又一显著特征。其三,“唇齿相依”论的历史见证。
“大同谱”另一项感人的内容,就是它从历史角度,论述了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编纂 不遗余力地搜集史料,论证中国特别是汉族对朝鲜半岛和朝鲜人民和帮助,以及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亲善活动国。编纂者冯荣燮先生本人,就是中国文化的推崇者,也是韩中亲善的积极倡导者。他对朝鲜风林王子与明代九义士之间生死与共的历史记述,史料翔实可信,阐述动人肺腑。冯老先生在一篇论文中,纵观两国关系史,生动地写道:“韩、汉两民族是唇亡齿寒之交,患难与共之友!”“自壬辰倭乱(1592年)时起,其中经过反日义兵运动,北伐讨清计划、韩日合并后的民族独立运动,我们韩民族一贯是以孔夫子春秋大义的朱子思想--尊中华攘夷狄的思想,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主体。”(见大同谱续篇535、536页)冯荣燮先生另一巨篇《朝鲜开国后六百年间尊周思想》更是中韩两国唇亡齿寒之交,唇齿相依为命的有力佐证。我本人亦有这种切身体验。在与韩国各界人士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使我逐渐形成了这概念: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有 “四近”--一是历史近;二是文化近;三是地理近;四乃感情近。韩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推崇之心诚,实在令我感动。韩国使用的文字中,汉字仍保留着三千多个。迄今世界上唯一纪念明朝皇太祖的“大统庙”,在韩国。为保存重建“大统庙”,许多韩国志士同日本帝国主义都朝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如今,像冯荣燮、韩甲东先生等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仍在自己出资维护着“大统庙”(建立了“大统庙保存会”)。此情此景,令人钦敬!(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冯启珍 于 2007-12-4 10: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大同谱序·三

冯氏大同谱序·三
  冯荣燮先生及其编纂的《冯氏大同谱》,还有一项伟大的贡献和历史性功绩。就是,他使中国人民“发现”了一支被“理没”三百多年、身在异邦的明代民族!再加上冯荣燮先生的史作“大明遗民史”,大大填充了中国历史和中韩关系史的空白。
  在中国,人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位反清复明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却不知道还有协助朝鲜国王反清复明的“九义士”。人们只知道,明朝已经灭亡,却不知道明灭之后的340余年中,竟然还有一支迄今保持着明代习俗、甚至袭用明代年号的民族!因为:此等史料,从未见于正史记载,更逞论其生平与事迹。
  收录在“大同谱”中一篇动人的记载,着实令人浩叹。在此,仅摘其要,以飨盛举。(见“大同谱”续谱552页)
  那是去年(1989.)年重阳节。中国泰山,玉皇极顶,天高云淡,气爽秋凉。一位年逾七旬,苍髯白发的老者面向临朐,稽首膜拜。祭毯上有当地土特产:板栗、长红枣(老者自家庭院中摘取后背至此地的祭品--冯玉忠注),一瓶供酒,酹洒将尽……
虔诚跪拜者何许人也?他是来自汉城的“大明遗民”,祖籍山东临朐的冯荣燮先生。
关于“大明遗民”,人们也许尚闻所未闻吧。
  事情发生在340多年前,明室倾覆,清兵挺进中原,不少忠明抗清者被捕,关押在沈阳监狱。当时朝鲜的两个王子亦被拘作人质关在一起。1645年,朝鲜王子和中国一批抗清者获释,其中与朝鲜王子凤林大君结下深厚情谊的九人随王子客迁汉城,被朝鲜臣民尊为“明国九义士”。1650年凤林大君继承王位后更以上宾之礼厚待他们,在宫外兴建“皇朝人村”,供他们居住,在生活上给予优裕的照顾,直到他们终老异域。
  但是,他们的后裔却没有忘却故国,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深情,每年正月初四即明朝开国之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大明遗民”这种祭祀明代皇帝的习俗延续至今。……更有趣的是,明朝“九义士”的后裔至今仍袭用明代的年号。
  1968年,“九义士”后裔组成了“九义士子孙亲睦会”。现在,这支“遗民”共有2800多人。去年金秋,冯荣燮先生随汉城访问团来到中国曲阜,参加了“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并于重阳节登上泰山绝顶。落叶归根,面对故国,他感慨万千,老泪纵横,禁不住激动万分。
  这篇发表在中国《人民日报》上的动人记述,向国人传递了一则十分宝贵的信息。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一位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女士立即将报纸寄往汉城;一位史学界工作者还将此复印,分送给11个国家和地区的明清史专家学者。这则国人闻所未闻的信息,令众人欣喜;这则纪实报道,亦令客居异邦的“大明遗民”兴奋。冯荣燮老人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九义士及其后裔爱国风范“始闻于中国朝野……本人感谢感激,笔舌难记。”
应该感谢感激的是他——冯荣燮先生。
  应该感谢感激的是他们——游荡在朝鲜半岛的“大明遗民”。他们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他们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动。他们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他们为中韩两国人民亲善和睦做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他们!(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玉忠校长与冯荣燮先生在南韩大统庙

照片 073.jpg
照片 17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荣燮先生与冯理达、罗元铮夫妇

照片 183.jpg
照片 18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荣燮先生与中国历史学家留影

照片 077.jpg
照片 079.jpg
照片 080.jpg
照片 08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大同谱序(冯荣燮)

照片 096.jpg
照片 0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9 18: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同谱冯氏是和中国冯氏一个始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楼上没有仔细阅读序言,冯老是心怀故国的“大明遗民”,与临朐冯氏青州冯氏邳州冯氏都是一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1 2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尊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1 23: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22: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山东临朐冯氏与江苏邳州冯氏来往信函,信中说邳州冯氏三门八支已载入《冯氏大同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23: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老师,您好!寄去第一期冯文化,请注意查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冯海涛主编           谢谢本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6 13: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燕昭成帝冯弘留下的后代没找这些大明移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5 22:33 , Processed in 0.1093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