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02|回复: 11

山西代州冯氏及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 14: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冯氏家族】据《冯氏族谱》记载,代县冯氏是明代成化年间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迁来的。代县冯家的始祖叫冯盛,冯盛“以三户军隶边籍,成化中张道儿丁绝,以次户补,公乃迁代州,隶振武卫中左所。”
        冯盛一直是戍边的军人,在调往雁门的上百年中,随着边患的减少,雁门文化经济的繁荣昌盛,冯家逐渐在雁门繁衍开来。
       冯盛生二子,长子时、次子运。三世时有子弟五人,分别是天福、天禄、天相、天贵、天仁。到四世时达十人,分别是恕、忠、思、惠、愈、宪、恩、慈等。此后一直延续到现在,共历22世。
       嘉靖年间冯家出现了第一个举人,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文取士,以士博名,逐渐成为冯氏儿女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此后秀才、举人不间有人,到明朝末年,经过近160余年的文化浸育,冯家开始鼎盛为雁门乃至中国北方一大文化家族,这种鼎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在几百年的历史风云中,雁门冯氏共培养出“进士十八,举人五十四五,贡生七十余,秀才不知凡几”。“学而优则仕”,从那条歪歪邪邪的街巷里先后走出“翰林者九,内阁者六,六部者十一,都察者五,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若外官,则将军一,督抚二,巡抚一,布政四,按察五,盐运三,道台十三,知府同知各十四,治中知州同判州同州判各二十,知县三十八,经历教授学正都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在这些“不知凡几”的官吏队伍里,有许多饱读诗书的学者、诗人,大浪淘沙,于是在文化史上先后涌现出了冯如京、冯云骧、冯云肖、冯光裕、冯志沂、冯婉林等一大批名噪一时的大学者或大诗人,他们的著述如《秋水集》、《滴翠楼诗集》、《枕籍室诗钞》、《山右丛书初编》等,有的被选入《四库全书》,有的则被四处传抄,特别是冯婉林,以其秀丽诗情被后人称为“晚清第一女诗人”。
      在那个时候,文化人的第一要义是做官,为文则纯属陶情冶性。但不知是历史使然,还是文化使然,在冯家“不知凡几”的官吏名录中并没有出现过一位可以彪柄千秋的名宦显相,反而正是不经意间写下的诗文成就了冯家蔚为壮观的文化业绩。
       “南林北冯”,雁门冯氏以其灿烂的冯氏文化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两大家族之一。清朝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姚鼐对冯家诗文十分推崇,方苞评价冯如京的文章“才清典丽,声韵清刚”,姚鼐则亲自为冯家族谱作序。著名学家纪晓岚对冯家诗文作过精心研究,认为冯氏诗人“文重桐城,诗崇杜甫”。
       在这种浓郁家族文风影响下,其后世子孙仍不忘吟诗作赋,于是近当代又出现了冯曦、冯良植、冯厚植、冯芩植等一大批学者、作家。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newttt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4: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盛公祖籍考

盛公原籍山东青州寿光纪台,其高祖是士安公,士安公的远祖乃宋朝连中三元的冯京公。

有山西代县的冯氏族人,和家谱文化爱好者,请转告当地冯氏族人请与山东临朐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4: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州冯氏名人

思源     敬祖     延泽

  雁门冯氏初祖,明代中叶由山东寿光因戍边迁居代州。传统的精忠报国思想,对冯氏家族逐步演化为名闻三晋的“书香门第”起了关键作用。延宕近四百余年从未中断,而是代代皆有人才出,世世均有学术著作传世。故当代有关专家称,这是一种少有的“家族文化”现象。而清代大学者、桐城派领袖姚鼐也对冯氏家族历史早有考据。其文曰:“冯氏古多伟人矣。”“而今代州之冯氏,兴于明朝中叶至国朝(指清代)乃益盛。非第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确如其言。据光绪《代州志》载,冯氏宗族至清末先后出了“进士十八,举人五十四五,贡生七十余,秀才不知凡几。”“著述除散佚不可考者外,尚存百十余种、三四百卷。”其间更有多种入选《四库全书》,清代大学者袁枚、方苞、纪晓岚对其多有赞语。或言“诗崇杜甫、文重桐城。”或言“于经史子集之文,晋唐宋明之诗靡不洞精。”云云。现寻根文化风行于世,家族文化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专题。而由于离乱原冯氏文化宗祠已不复存,但为维护雁门文化古迹终得以此暂代。与时俱进,仅以此文扁权替神主牌位,以敬祭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并以此激励后人,为发扬光大历史名城文化再添辉煌。


人物志

清初名儒——冯如京


冯如京,字隐修,号秋水,明末清初代州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拨贡授滦州知州,三年迁永平同知。清顺治初任永平知府,后迁陕西按察副使,江南右布政使。在陕、甘、浙任内政绩卓著,促进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后致仕回家奉侍老母。七年后母殁,居丧未满,如京亦卒,终年67岁。工诗文,著有《秋水集》16卷,《春秋大成》21卷,《圣贤正帝》10卷。
有子冯云骧、冯云肃,皆清代著名学者。有多种著作传世,其中《翠滴楼诗集六卷》入选《四库全书》。更难能可贵 的是,兄弟二人同年高中进士,一时传为士林佳话。照片中之牌坊,即清廷为此钦命勅建。

台湾道台——冯廷承

清·康熙收复台湾后,遂将其划为福建省辖,并在宝岛设立道台衙门,由中央任命道台主管台湾所有政务。而清·乾隆年间,雁门道后冯廷承就曾出任台湾道台。为建设宝岛,维护江山一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抚今思古,当为后人引以为傲的一位代州历史人物。
冯廷承延继书香门第的古老家风,为清代有名学者。同期的大文学家袁牧曾在《随园诗话》曾赞其“公学颇渊博,居官以廉闻”。先多处为官,后赴福建任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即主政台湾的道台。史称其“抚治凋敝,务安静不苛扰。栅城3700丈,以为外卫,”进行整顿,加强防务,使台湾外固内安。凡出任台湾的官员,三年一换,许多人无长远打算,“不肖者渔利扰狱市,缭蔓不可爬梳”。廷丞加以整治,吏属不敢为非。乾隆四十九年因公殉职于湖北按察使任上,后人为公撰墓志铭曰:“年裁中寿,家亦屡空。完然白壁,君子之躬。百世有师,清风不坠。我无愧辞,人惟堕泪。”史称“家风所致,绝非溢美之词”。

一代廉吏——冯志沂

冯志沂,字述仲,亦字鲁川,清代州城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年仅二十一岁,后升郎中。性耿直,笃志于学。当时古文家梅曾亮、汉学家张穆,各树旗鼓,互相争鸣。公往来梅、张之间,各取其长,尽得两家之学。尤工于诗,与京都名士董文灿、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名噪一时。后官庐州知府,调署庐凤兵备道,驻寿州。
公忧国忧民,公然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遭贬,唯有公敢于为流放好友赋诗送行。众官员虽噤若寒蝉,却莫不为公气节所折服。
公一生清苦,衣履朴素,但遇古书佳帖,不惜高价购买。同治五年(1866年)授安徽宁池道,次年四月卒。身后惟留俸金数两,书数十箱,赖友朋捐资,方得归葬祖茔。所遗诗文,由董文灿收集,刊刻《微尚斋诗集》6卷,《适适斋文集》2卷,《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牍若干卷未刻。

实业救国——冯曦

冯曦,字紫禾,代州城内西北街人,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幼时敏而好学,博览经书典籍,及长因家贫无力参加科考,以优贡授陕西候补知县。
辛亥革命后,公致力新学,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习,期满留校任教,常以“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教育学生。后调任山西省议会秘书长及六政考校处长,并亲赴日本考察村政。归来不久即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远赴塞外绥远省(即现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搞“实业救国”。曾先后任实业厅长、建设厅长、省代主席等职。公终身未参加任何党派,因爱惜人才,曾以代主席的身份参予过营救中共早期革命家王若飞的活动。
公在绥远任职期间果不负中山先生所托,先后创建了绥远省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毛纺厂、第一座面粉厂,还修通了连接新疆绥新公路。公力倡植树造林,首度提出治沙绿化的环保主张。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大旱。公主张以工代赈,开凿民生渠。此事虽未获全部成功,但仍灌溉了不少土地,使部分地区灾民渡过了三年灾荒,并总结实践经验写出数十万言之水利专著。公长期供职于少数民族地区,深得民族和睦之要义,反对军阀将满民赶出归绥新城。公还提出“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主张,促进了绥远地区农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公对时局深感忧虑,对蒋阎消极抗日极为不满,加之年事已高,遂辞去一切政界职务,携带家眷追随中央政府寄居四川。日伪政府将公在山西的财产,以“敌产”抄没,公常对子孙说:“国家大事为重,民族大义为重,愿留一身清白于后辈儿孙。”
公学识渊博,通经史,诗词文章俱佳。全国解放后,不久即被聘为绥远省(后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员,专心于著述。1961年满八旬病殁于北京,被破例特准土葬于八宝山公墓。公功于楷书,留有遗诗数卷。后由内蒙古文史馆编辑整理出版,即现今面世的《紫禾诗钞》。

晋军名将——冯鹏翥

冯鹏翥,字运青,号天骄,代州城内西北街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生于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幼年学文,后投笔从戒,入保定军官学校炮科。毕业后返山西,以见习排长入队。历任连长、队长、团长、师长、军长、晋绥公署副官长等职,为民国时代中将。
公少年时痛恶清廷统治,在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期间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对阎锡山的作为有不满情绪,因而渐被冷落、削去兵权,仅留一副官长虚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公极力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致使阎锡山干脆将其虚职也革去。公即追随中央政府奔赴大后方,仍希冀为抗日有用武之地。蒋介石不用,公心情愤懑,遂流落川康,专心研究佛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病逝于四川雅安,年仅53岁。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newttt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4: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历代诗文初探(作者邱瑞中)

雁门冯氏自明末从山东迁晋北代州,至冯曦公已十六世。其间读书而显世者代不乏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六世冯如京《秋水集十六卷》,是乾隆庚申(1740年)武林清晖堂刻本,由他的两个儿子云骧、云肃辑,北海宗人士标尼甫评,延令季振宜沧苇校,东海范骧文白阅,孙冯钦、冯鉴率曾孙祖悦等五人重刊本。是书和冯云肃《翠滴楼诗集六卷》同入《四库全书》。冯如京由顺治拔贡生历官至广东布政左使;冯云肃由康熙丙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然《四库总目提要》未注明冯云肃乃如京次子,只说他也是“代州人”。冯氏家族在有清一代官内阁至于郡守县令者百余人。其间十三世冯志沂名最著。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卷下《雁门冯先生纪略》云:“冯志沂字述中,亦字鲁川,山西代州人。中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丙申(1836年)进士,分刑曹。笃行好学,手不释卷。”读书好学是雁门冯氏族人世世代代传授不已的精神。
康熙间,方苞为冯如京《粤槎日记》作序,盛赞业师“才情典丽,声韵清刚,于经史子集之文、晋唐宋明之诗靡不洞精”。《四库总目提要》说他“诗颇清利,尤工于五言,文亦平正。”诚然,冯氏家族很讲究做人平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姚鼐为《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作序云:“代州之冯氏兴于明之中叶,至国朝乃益盛,非第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
今荣竹林编审注释冯曦公《柴禾诗钞》,就记载了他为人之刚正。笃学尚礼,诗宗老杜,关注民生,心忧天下……诗文俱在,读者自鉴察。
我初睹紫禾公诗文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我在青冢一侧教中学。课余,去凭吊汉明妃墓见有《昭君墓植树记》碑,乃先生手笔,便抄了下来。去年秋,苓值兄约我去研读其祖父的遗诗和论及共先祖遗著,归来遂不顾攀附冀尾结成此文,以为笔记。
(作者系全国著名学者,图书学教授)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newttt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4: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牌坊

冯氏牌坊系古代州城内一大景观。据称全城共三十六座牌坊,冯氏即占二十四座。与武牌坊不同,大都属于文牌坊。图中所展现的仅是其中部分冯氏牌坊的老照片。

文化家族—现况篇

时过境迁,除留居古代州的子孙外,现雁门冯氏大多数后裔已因工作需要散居全国各地。但水流千转归大海,在外的晚生后辈却永难忘雁门冯氏家族特有的家风:勤学、报国!与时俱进,这个以家族文化闻名于北国的古老“书香门第”,现在正起着“质”的变化。再不求“学而优则仕”,而是只求“学成报国”。据不完全统计,获高级职称者近三十余人,中级职称又不知凡几,分别在科研、交通、煤矿、军事、体育、航空航天、史前考古、电子信息、古建筑研究、教学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均有所建树。有的获国家级奖;有的被聘为联合国评估委员;有的是国务院特殊津帖获得者;有的是国家运动健将;有的在各大学担任系主任或系书记;有的为驻外武官;有的列入《世界名人录》;有的跻身于《世界五百人传》……如果说给“书香门第”赋予全新的意义后,这种家族文化的启承转合现象确是值得研究。
当然,根离开了人民提供的土壤,离开了祖国繁荣昌盛提供的大气候,那还将会是一事无成的。但也必须指出,我们的民族向来是把国和家联在一起的。家族文化现象研究,必然有助于探索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内涵。代县每个家庭似乎都应珍惜家族这个根,以使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欣欣向荣,心向故土,永不忘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4: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名著

图片中所展示的冯氏家族部分历代著作,只在说明在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雁门冯氏家族绵延四百余年确是出现了一批影响一时为大学者、大诗人、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等。如冯如京、冯云骧、冯云肃、冯廷丞、冯钦、冯芝、冯志沂、冯婉林、冯曦等等,均史上有名。著述除散佚外,尚存《秋水集》、《翠滴楼诗集》、《枕籍室诗草》、《冯婉林诗卷》、《紫禾诗钞》等数百卷。其间有数部集入选《四库全书》,而冯婉林更被史家誉为“晚清第一女诗人”。还应提及当代教育家兼书法家冯禄,毕生献身故乡教育,书法闻名三晋。
上述著作均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各大图书馆。

官品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雁门冯氏文化家族也不例外。据史载,从这个古老的书香门第家庭中走出致仕者,计“官翰林者九,官内阁者六,官六部者十一,官都察者五,官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若外官,则将军一,督抚二,巡抚一,布政四,按察五,盐运三,道台十三,知府、同知各十四,治中、知州、同判、州同、州判各二十,知县三十八,经历、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见光绪《代州志》)。古人又云:王候公卿,五世而斩。而雁门冯氏家族绵延竞达近四百余年,确为代州独有的一种家族文化现象。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似为一种民间传说中的佳话,历代史志中均难查其祥。而在古代州却将此变为现实,此钦赐牌坊即是有力的佐证。冯门一脉五兄弟同年高中进士,实属科举时代轰动全国的雅事。不仅如此,据传冯氏家族尚有“前五子”“后五子”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 09: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勾通

启珍老弟:
    士安公与才兴公是是什么样的兄弟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回寿皋兄:士安公与才兴公是叔伯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1 18: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想知道下祖先

启珍前辈发的关于代州冯氏那份帖,是从哪儿弄的?我听我爸爸说代县有我们的家谱,就是不知道在哪儿了。我爷爷生的晚,去世的早,所以我爸爸也对家族不了解,再下来我更不了解。前辈能否指点指点。我的手机13720951991    QQ:5454526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俊虎本家你好.代州的冯氏资料是在代州信息网上搜到.您可找人到县史志办,或者县文馆,博物馆等地方找一找.我们青州冯氏家谱只记载到冯盛公迁到山西代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6 15: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发的贴那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6 1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代县冯氏的后代,1933年族谱上有我爷爷的名字:冯福田  父亲只记载-个字昀。我的先祖冯盛 到我是第几代?准能帮助告诉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7 21:02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