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85|回复: 0

姓氏略考-冯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0 13: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
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冯氏读音作péng(ㄆㄥˊ),亦可读作féng(ㄈ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著名大夫简子(子产),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史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封简子,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简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冯简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氏之源或冯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朝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为姜嫄。传说一次姜嫄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嫄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嫄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嫄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嫄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周朝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欪,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亶父、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在崇侯虎的挑拨下,纣王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逝世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十一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时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
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于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亦称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k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得姓始祖:冯简子、冯文孙。

二.各支始祖: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代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冯天麟:清康熙间自句容迁崇城署西。
冯 政:原籍浙江钱塘,宦居南雄,南宋开禧元年与其子景迁居新会古朗甲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村,第五世仪凤由南畔迁居桂洲,其子德仁、德义由桂洲迁大良,德仁居西为西厅房祖,德义居东,为东厅房祖,明景泰三年大良并入顺德,遂为顺德籍。
冯季拔:唐同光二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迁湖南湘阴县上十都三甲洪源洞庭湖两虎岩。
冯有运、冯斗牛、冯斗祥、冯斗壁:元末自南昌府丰城县训上偕三子斗牛、斗祥、斗璧迁居湘潭,后与斗璧加原籍,斗牛、斗祥即开南北二派。
冯 臣:明初自慈溪迁鄞南乡后仓。
冯□□:宋光宗时由诸暨栎桥里迁居会稽雷门乡宁桑村。
冯尚一:冯氏先世本居金陵,南宋初来居诸暨,本支始迁一世祖尚一,元至正时自暨阳之官员领迁友泉乡之燕山。
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杜陵县:西汉时期置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东南部一带。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时期改为长社,隋朝初曾废黜颖川郡,唐朝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长乐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隋朝所置,治所在今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119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复名弘农郡,末年避灵帝名讳改名桓农郡。三国魏复名弘农郡。十六国前秦移治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到隋大业初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唐朝武德初年废黜。
河间郡: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废除,隋大业初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2.堂号: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为没收回钱粮而生气。后来孟尝君被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三同堂:冯诞常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常同舆而行,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又叫“三同堂“。
三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字辈排行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荆楚冯氏字辈:
潜江龙湾清公支系:润字截止,以润字改用圣字。
沔阳胜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圣字。
汉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圣字。
汉川高庙支系:训字截止,以训字改用圣字。
监利冯家门支系:泽字截止,泽字改用圣字。
湖南华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圣字。
岳阳、监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圣字。
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后启用录新派圣字,如石首辛酉年续谱派已用,即诒字改用圣字。
潜江总口支系:已用派不明,与潜江龙湾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后启用圣字。
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该支系贤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该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变。
钟祥冯家岭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圣字。
湖北南漳冯氏字辈:“孟宗开应举祖德(泽)耀(启)春(贤)光(阳)”。
潜江龙湾冯氏清公派字辈:“锡泽相光培铭源本辉增锦清桂耀先鉴润极烂垣钧滋权烈型铁治枢焕玉铤洁茂炳坦世藻束渭田”。
沔阳冯氏胜公派字辈:“泽树学士大启振立纲常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汉川冯氏史公派字辈:“臣宜作纯子尚致顺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汉川冯氏高庙派字辈:“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万家十年远金佑爵德实仰承先训敦品贤良大体从正家道克昌”。
监利冯门派字辈:“文彰新图选诗礼振家声世业隆长泽维遵忠孝名”。
湖南冯氏华容派字辈:“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冯氏钟祥派字辈:“士光本毓明道正德成家开国大启景运昌昭世泽”。
四川南充冯氏字辈:“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冯氏一支字辈:“孝友家昌达文章业显荣贤人常继起本立树芳名”。
资料有待补充。

五.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大张国政;树立家声。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汉武帝时期出使大宛,当时莎车国王杀害了使,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斩杀了莎车王,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始平世泽;大树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子通四经。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弹铗高风。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西京旧派;郑国名臣。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立业为谋。全联典出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万岁。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
单骑平寇;弱质表忠。上联典自北宋时期的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元帝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2.五言通用联:
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朝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开国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凌云德泽长。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3.六言通用联: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

4.七言通用联: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 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同上。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采用清朝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氏宗祠联,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唐朝,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6.典故、趣事:
再作冯妇:出处:《孟子?尽心下》:比喻再干旧行业。春秋时期,晋国有个打虎能手名叫冯妇。在他手里死伤的老虎已经不知有多少了。后来,他忽然表示决心,要做一个不杀生的善士。从此,果然就不再打虎了。过了几年,有一天,冯妇驾着车,经过城外的一处山林,猛听得有人大声喧嚷:“打哟!打哟!”闹成一片。冯妇抬头一看,只见一大群人正在追捕一只老虎。寻老虎逃进一个山弯儿里,背靠石壁,面对人群,张牙舞爪,怒目而视。那些人谁也不敢走近前去打虎,只在那里瞎嚷乱叫。冯妇看见这种情景,立即跳下车来,捋起衣袖,高举拳头直奔过去。趁老虎不备,敏捷地纵身向前,一把抓住它的头顶,拳如雨下。众人也一齐动手,终于把老虎打伤,擒住了老虎。大家都很高兴,同声称赞道:“到底是打虎能手,名不虚传!”冯妇也很得意。可是,当时有些人士听了这个新闻却讥讽冯妇言而无信,笑他不能坚守决心。曾经干过的事,后来不干了,最后却又重新干起来,这样的人,因此被称或自称为“冯妇”,叫做“重作冯妇”、“再作冯妇”或“冯妇下车”、“下车冯妇”。旧时人们多用这些成语来形容重操旧业,不过并不一定包含什么讥讽的意思。
冯谖买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狡兔三窟”、“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的门客冯讙,又称冯谖或冯煖,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及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谖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了他。其他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谖,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久,冯谖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秉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量,派专人为冯谖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谖不再发牢骚了。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谖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谖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到:“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冯谖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皆呼万岁。冯谖随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谖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谖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谖就把以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也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谖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在冯谖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作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赐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赐先王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谖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毫的过失,全仗冯谖的计谋。“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杀马毁车: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相关帖子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3 00:32 , Processed in 0.1093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