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48|回复: 0

冯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14: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说冯铸./裴高才著

    自序

文名“飞翼”,语出唐·李商隐《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飞翼”正好与敝姓“裴”的“非”“衣”谐音。笔者之所以将“飞翼”作为笔名与文集名,旨在以文会友,期冀与各位文友比翼齐飞,更愿彼此心灵相通。
  
《飞翼文集》卷二是一部介绍民国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女神童书法家与教育家冯铸的传记小说。它是在“双凤文丛”之《冯铸传》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冯铸先生于1901年9月18日(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六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县礼教乡什仔湖会东冯家塘(今武汉市黄陂区滠口镇什湖村东冯家塘自然村)。
笔者第一次对冯铸先生的了解,源于1992年《黄陂文史》第四辑上王士毅先生撰写的《书法女神童冯铸》一文。当时,我不禁为家乡走出了如此名扬天下的书法家感到由衷的自豪,从而萌发了为她写篇翔实的传记的创作欲望。
其实,这也与我学习书法的一段经历有关。记得第一次激起我的书法兴趣是我在姚集镇裴家湾小学读书时,老师带我们到学校对面山上去“做字”:先由裴高仁老师用锄头在地上挖出“农业学大寨”五个宋体字轮廓,然后由同学们检白色石子填充。当时在近处看,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当我们回到学校远瞩时,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非常耀眼。随后,我每天上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欣赏这五个醒目的大字。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默默地学写诸如宋体、黑体、楷体、隶体、魏碑等“美术字”。只是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既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更没有临摹的书籍。自己只能模仿报纸上的标题,或偶尔从故纸堆翻得一点旧资料自学。
到了初中阶段,我所学的这点东西派上用场了。班级办板报,学校出“元旦”、“七一”、“十一”等墙报专刊,我都有机会一试身手。每逢春节或红白喜事,我们湾里的对联或挽联,从前几乎都被堂伯裴学悦承包了。堂伯见我的几个字还过得去,后来就“转包”给我了。
读高中时,萧显新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当时,一些机关部门都有他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条幅。我时常前去向萧老师讨教。他一边让我帮他抄写稿件,一边教我练书法,并为我写了一本行书,让我作为字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的书法大有进步。我曾与卢美道老师一起到姚集镇街头,在墙壁上用排笔写过宣传标语。我考入黄陂师范后,又得李士一老师真传,让我受益终生。
没想到,我的这点雕虫小技曾为弟妹助学发挥过一点作用。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在黄陂二中教书时,由于岳父退休工资难以供内弟读大学和姨妹读中学,便与岳母在家里经营装裱“百寿图”中堂。当时,“百寿图”行销湖北、河南、江西、安徽诸省。而“百寿图”两边的对联需要人工书写,这一任务就都由我会同岳父完成。那时,每逢秋冬节假日,我几乎都与砚台为伍。
正因为我与书法的这一特殊机缘,以及对书法家的仰慕之情。于是,我便着手搜集有关冯铸先生的史料。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冯铸先生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49个春秋,但却是波澜壮阔而有意义的一生。
于是,我在撰写《民国第一伟人》时,专门将其事迹写入《衣锦还乡,木兰故里传美名》一章,产生了强烈反响。文章先后被《协力》(今《武汉文史资料》)、《统一战线》、《世纪行》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人民政协报》、《今日快报》等媒体选载或连载。2002年,该小册子赴台交流,又在岛内引起了共鸣,并获湖北省对台宣传优秀作品奖。
真正形成冯铸先生单行本传记则是2004年。
这年4月,受黄陂电视台《特别视点》专题节目杨佳峰、张才栋、杨泽懋等先生之约,我有幸与年届八旬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王士毅先生一起,以特邀佳宾的身份,做了一期文化专题节目。对于王老,我原来只闻其名,敬其人,但未曾谋面。此次谈话节目,当面蒙教,使我受益匪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正是这次机缘,5月,我们又一起发起成立黄陂作家协会,在6月1日的成立庆典上,德高望重的王老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承蒙同仁们不弃,把我推到作协法人的位置上,我们又因此成为同事。我经常向王老请益,王老也不吝赐教。从此我们结为忘年之交。
一次,在作协主席团会议上,王老提出冯铸先生后裔委托他联系出版冯铸传记一事,希望作协提供帮助。王老的建议,正与我当年想为冯铸先生作传的初衷,不谋而合,我当即承诺,愿意积极促成此事。
不日,我到王老家里拜访,王老接通了冯铸先生的长子萧里千(又名萧驹)研究员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中,一拍即合了。
同年7月,应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加尼切夫的邀请,我随湖北作家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回国路过北京时,我首先拜访了刚刚荣膺第八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诗魂金奖”的当代诗坛泰斗绿原先生,受到绿原先生及夫人罗惠女士、女儿刘若琴小姐的热情接待。当笔者谈到正在北京与出版社洽谈包括出版《冯铸传》在内的“双凤文丛”时,绿原先生以一口地道的黄陂话说,他将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当追忆起他与作古不久的另两位黄陂籍世界诗坛巨匠曾卓先生与彭邦桢先生相约一起返乡的愿望没有实现时,老人不免有几分惆怅。临行前,绿原老不仅与笔者合影留念,还签名赠送了他的新著《再谈幽默》,那一时刻在笔者的脑海里永远形成定格。
接着,笔者怀揣王老的亲笔信,拜访了萧里千研究员,受到了萧先生的热情款待。我们在颇具湖北风味的九头鹰餐馆,煮茶话先贤。尽管萧先生已是耄耋老人,但他很健谈,且记忆力惊人,我们畅谈了三个多小时,似乎还意犹未尽,他还给我提供了一大摞图文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传记的内容。
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不是鸿雁传书,就是利用电话与萧老交换看法。10月上旬,我将“冯传”提纲及第一部分文稿寄到北京,萧老对全文结构和行文风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了许多珍贵史料。在此期间,笔者率作协同仁前往襄樊采风,襄樊政协的马兰英主任告诉笔者,她也是冯铸的崇拜者,并且搜集了冯铸父女到襄樊吊孔明,参观米公祠的有关资料。于是,我们在参观了古隆中和米公祠后,当即决定由马兰英负责整理资料、充实提纲与编写年谱,由笔者执笔,共同完成此传。年底,笔者将初稿交给王士毅教授、王美今老先生审定,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和中肯的意见。随后,拙作在黄陂作协主办的网站(网址:http://www.huangpi.gov.cn/hpwl/)上连载,在海内外引起了共鸣,台湾《湖北文献》在第155期上进行了转载,中国新闻网、华夏经纬网、香港中通社、凤凰卫视网、澳门《星报》、美国《世界日报》等都作了报道或选载。
与此同时,又先后承蒙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教授,湖北书坛泰斗、九轶寿星陈义经先生,著名书画家、湖北省美术院前院长冯今松先生,著名书画家、湖北书画院院长张善平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人、画家韦启文先生等亲笔题辞。著名评论家、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先霈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武汉作家协会主席董宏猷先生,国家一级作家周翼南先生,黄陂区政府区长袁堃先生,获悉出版社即将推出包括《冯铸传》在内的“双凤文丛”书系时,均冒着酷暑拨冗作序。众多大家赏赐墨宝,成为本书的一道风景线。
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蔡先生热情地提供馆藏的冯铸作品供笔者拍照,著名作家曹建勋、将军书法家袁伟、书法家陈忠德、周云生、喻建华、王四新、陈国发等欣然为拙作泼墨挥毫,市文联陈元生书记、省作协高晓晖主任、市作协张炳绍秘书长,区作协吴方法与胡育华二位主席,著名作家傅炯业与晓苏先生,武汉博物馆刘庆平馆长、区教育局向中华局长、台湾陈华山与张诚学先生、哥特公司王启新总经理做了大量的联络工作,胡攀知、丁华秋、张锦丽、黄颖鹏等同仁,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编辑与校对,魏端则在摄影配图方面付出了心血。
马小援、雷震等区“四大家”领导,以及省、市、区作协与台办,二程文化研究会、区文联,区委统战部、宣传部,襄樊市政协,区教育局、滠口街、区一中、木兰天池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如今,这本传记小说得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暨辛亥革命95周年前夕与读者见面,令我倍感欣幸。这是在我出版了《民国第一伟人》、《田长霖传奇》和《飞翼文集》教育家卷(上)之后,再次为桑梓先贤留下的一本纪念册,也是再一次了却了作为黄陂轩辕子孙的一桩夙愿。

                裴高才乙酉夏于斐祎斋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19 01:52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