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53|回复: 0

《石头记》创作与冯氏家族传世著作的渊源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3 0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历史真相探索与发现】之三十三 且看《石头记》创作与冯氏家族传世著作的渊源关系

【红楼梦历史真相探索与发现】之三十三        
且看《石头记》创作与冯氏家族传世著作的渊源关系(上)
——兼论初本《石头记》的体裁和关于证实冯渊始作者身份的证据问题
【注:值此2010年5月6日至9日,朝鲜血海歌剧团在中国北京隆重演出“朝鲜版现代歌舞剧《红楼梦》”之际,本人公开发表本论文,与红学界人士、红迷和网友们分享宝贵的历史资料,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红楼梦历史真相”,主要是研究探索考证关于《石头记》创作与冯氏家族传世著作,以及与冯惟敏文友、明代中国散曲家李开先著作的渊源关系问题,并充分表达本人研究探索考证“红楼梦历史真相”的信心与决心。
如果说以往“求真务实创新派”的学术论文都属于探索发现的总范畴,那么“创新派”的本篇论文则属于典型的“正式考证”的性质。它不是靠“内证”“旁证”,而是靠“外证”——由史料佐证来论述和证明问题。靠一篇文章(上中下)即从六大类(诗词、散曲、吴语、稀奇古怪的称谓与独特的说法、相关地名建筑物名人物名字,以及李开先著作)几十个条目上找出其来源出处,并回答了很多(譬如,为何将临朐冶源“比称”江南和金陵、为何称沂山为蓬莱、为何称贾琏为“琏二爷”)等难题,这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史上堪称是一件大事。希望红学界引起高度重视,正确看待“求真务实创新派”的崛起问题,切不可再当作一般性学术问题看待了。】

笔者按语:自2008年举办奥运会起,本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注重科技、讲求效益,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对于指导红楼梦研究、纠正主观片面性同样重要)和系统论理论为指导,坚持对“红楼梦作者群与排序”“红楼梦真正故乡(故事中心地)”“写作主体和创作素材来源”“大观园原型及三大主题”“复杂的创作动机与奇特的创作手法”“政治内涵与思想主题”等六个重大课题进行“捆绑式”研究探索,已获得系统性根本性的特大发现,已促使“红楼梦历史真相”整体地浮出了水面。与此同时,通过《特别报告》《关于正确辨析解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一)(二)《关于加强红楼梦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之初探》(上下)《始终坚持更新理念、创新思路、革新方法,努力使红楼梦研究进入一种新境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关于“创新派”的36条重要学术论断》等论文,业已创立出一套独立的崭新的科学的实用的理论方法体系。本人仅仅是“求真务实创新派”(简称“创新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还有许多人支持和参与研究探索发现,参与创新理论的建设,论文之三十一“按语”中列举了百余人名单,这还不包括几位有声望的红学家和正在转变立场观点的红学研究人士;处于对他们的尊重,没有在上述名单中将“他们”公布出来。一句话,“创新派”在中国红坛早已崭露头角,并站稳脚跟,学术成果、队伍建设和社会影响正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红坛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当今的《红楼梦》研究运动中,不论您属于什么流派,也不管你来自哪里、从事何种职业、持有何种学术观点,只要您真心实意地想研究或想了解“红楼梦历史真相”,都必须认真倾听一下“求真务实创新派”的意见,因为“创新派”探索发现的“红楼梦历史真相”最多也最重要,最接近于红楼梦的历史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创新派”的学术成果来了解“红楼梦历史真相”,这是一条捷径;同时,“创新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红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人并不忌讳学术流派问题,也希望红学界都不要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客观存在。考证派、索隐派、怀疑派(怀疑和否定曹雪芹不是真正作者派)、混合派【譬如某几大作家(不是一个人)既推崇周汝昌的考证成果,坚持“曹雪芹一人著书说”;又极力索隐探佚,他(她)们已形成新的一派,而不能再归于“前三派”;其中一位还大谈什么“秦学”】。加之“求真务实创新派”,真可谓五彩斑斓!本人一再声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考证派、索隐派、怀疑派、混合派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曾对中国红楼梦研究做出过不同的贡献。正是由于中国红楼梦研究陷入混乱期低谷期,学术上形成许多死结,才孕育出“求真务实创新派”。创新派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即“创新派”是在充分吸收了各流派的学术成果,和努力避免各流派的主要缺陷、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顾名思义,“创新”二字是“求真务实创新派”的灵魂、旗帜和本质。毫无疑问,“创新派”具有后发优势和由多种因素而构成的综合优势,代表了当今中国红楼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同时,“创新派”看到了各派的偏颇和失误,吸取了各派的沉痛教训,变得聪明起来了。但“创新派”的综合优势是多方面的——首先,挖掘到了新材料(冯马家族的家谱等多种史料);其次,找到了新思路新方法;再者,切实同红楼梦建立起了特殊的新关系。鉴于红楼梦研究中的通病是“主观片面,自以为是,因循守旧,大多肤浅”,本人坚持从哲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国学的高度(包括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起名学的综合上,并非单纯从文学出发)、理论的深度上(首先是从理性认识上)研究探索考证红楼梦。在研究探索考证的证据来源上坚持从实际出发,使“内证”“旁证”“外证”综合运用,立足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努力避免主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干扰与影响。在目前的探索发现阶段,既立足于依靠少量的过硬的史料佐证,又主要让“内证”“旁证”“印证”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在论述上采取夹叙夹议和注重背景交待与相互链接,看似杂乱无章,目的是将“信息量最大化”地摆在读者面前,以防止“坐井观天”。创新派尤其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且自成体系,认为自己没有成熟的过硬的理论是不堪想象的,也是没有前途的说服不了人的!创新派创立崭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框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管用!由于“创新派”的学术观点最新最全面也最接近于中国历史上红楼梦的客观实际情况,又格外强调和注重加强理论建设,这几点是任何其它派别都无法与“创新派”相比拟的!!我们毫不含糊的公开地大胆地说出这个问题来。让全国知识界红学界也让全国人民都来鉴别、评判、检验!“创新派”还有个特点是包容开放,愿与大家广交朋友,欢迎一切有识之士适时加入到“创新派”的队伍中来;欢迎专家教授学者给“创新派”以切实地指导帮助,甚至可以给“创新派”当顾问、当首领。当然,本人也有狭隘的一面——既坚持与大家分享、交流、切磋、研讨,又曾一度顾虑探索发现权和论文著作权的保护问题,顾虑下一步出书的问题。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抛到网上去。包括一些关键证据,包括冯马两家族的家谱资料在适当机会将陆续公布出来,但不是现在!我坦诚地面对大家,与大家交心谈心说实话。也希望大家能理解谅解。
片面强调“外证”的作用,根本忽视“内证”与“旁证”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机械唯物论观点。现在是初步探索发现阶段,“正式考证”(全面客观正确的考证,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任何派别的考证)阶段还没有真正到来,更不是最后的成果鉴定会议!所以并没有忙着将所有证据都抛到网上去!但是,“创新派”总得公布一批关键的外证——史料佐证,才能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根据冯滨鲁、周岭、王宪明、张志坚(女)、朱兆斌、徐兴东、刘维城、谢亚菲、曲文军、马奎、杨显伟、马奎来、马京贵、马景辉、马兴江、马庆勋、冯天旭、冯天增、冯超、冯凤鸣、吴修安、李明强、杜树新、马明福、管鸿业等朋友们的建议和多次敦促,应广大读者朋友和网友们的迫切要求,现在公布一部分冯渊始作者从冯氏家族传世著作中吸取营养、进行创作的重要证据,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红学界人士和红迷们尤其是冯马家族后人多从冯马著作中寻找根据。本人以往公开讲过,本人主要从事“红楼梦历史真相”的整体上本质上内在联系上的框架式研究探索发现,而不是从事具体考证。关于考证问题,本人一方面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也并不在行!因此,本人曾多次坦诚告诉朋友们,由本人率先探索发现、指出前进方向后,仰赖大家去深入挖掘、调查取证!
本人早就做出了一系列论断,涉及冯氏家族的具体的学术论断——“冯渊始作者于康熙年间创作初本《石头记》”“冯氏家族是红楼梦的第一大家族,跨越宁荣二府,使用贾、冷、杏、封、冯五个姓氏进入书中”“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实则为同一个人冯裕”“冶源老龙湾乃《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荣国府乃‘冯阁老(祖上)之府,在冶源街’”“宁国府有五个‘外延肢’,其中宁国府的核心部分在青州城”“冯渊始作者被探索发现出来,并没有消弱否认三位马氏作者,而是巩固加强了马錡、马大观、马益著的作者地位”(马冯两家族均崛起于明朝,是临朐明清代的两大名望家族,相距三公里,又有老亲关系;冯渊始创《石头记》是奠基人,马氏祖孙三代作者持续接力创作,并一直将书推向社会,马氏参加创作人员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集体贡献之大,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若按家族为单位进行衡量,三位马氏作者的综合贡献既大于冯渊也大于曹雪芹!)
本论文的主旨是从根源上揭示出《石头记》创作的主要资料来源,一步步证明出冯渊是始作者,马錡、马大观、马益著祖孙三代人也是《石头记》的重要作者,冯马曹三家族是《石头记》的写作主体,“红楼梦真正故乡(故事中心地)在山东潍坊(临朐、青州城、昌邑城),而根本不在江南”……
背景资料与相关链接:本人早在2009年春季即已探索发现出——青州临朐冯裕“六代九进士”家族(注:这是大众的通俗的说法。如果将第七代人——冯溥养子冯协一,和清灭明时被“交换”到朝鲜即今韩国的冯氏进士,总数达十二三人之多)是《石头记》里第一大家族,荣国府(冶源街冯宅)梨香院(冯氏聚居村庄,住着冯裕远房人,位于三位马氏作者的胡梅涧村之南的梨花埠村)尤其是会芳园原型“冶泉冯氏园林建筑群”(今老龙湾景区)在书中十分显要,这些在清代都是冯裕家族的。冯氏跨越宁荣二府,并以贾、封、冷、杏、冯五个不同姓氏进入书中,达七代约三十人。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实为同一个人——冯氏一世祖、官府文人冯裕,第二回回目句中“贾夫人”、第五十七回开头的甄夫人、第五十八回“已薨老妃”都是同一个人——冯裕妻子伏氏。冷子兴(冯子升)冯紫英(冯子益)、杏子阴(冯子临)封肃(始作者冯渊的生父冯士傃)贾敬(冯惟健)贾敏(通过“敏”字影射出冯惟敏的名字来;但贾敏这个女性是曹寅姐妹的化身。这就是《石头记》写法。)贾琏(冯琬)王熙凤(凤姐)贾蔷(冯琦进士)贾菌(冯珣)贾宝玉(冯瑶,乃始作者冯渊的祖父)北静王水溶(喻“北京王冯溥”、字孔博——“当朝”一品大员)南安郡王和驸马爷(冯溥三子冯协一),以及始作者冯渊都是冯氏家族的成员。冯氏家族曾在青州城长期居住的一支二支五支被安排在宁国府里,在临朐冶源居住的四支(冯惟敏及其后人)被安排在荣国府里,皆有事实根据,一丝不乱。这个划分很重要,既有利于分别安排马曹两个家族,又便于突出创作《石头记》的冯氏支系;宁荣二府的划分既以事实为基础,又符合创作思路,使宁荣二府具有根本的区别。不论从逻辑、从规律、从经验还是从常识上看,始作者只能出自荣国府里冯氏四支,而绝对不会出现在宁国府的冯氏其它支系里。
临朐明状元马愉家族是《石头记》里第二大家族,“贾雨村”和稻香村是马愉家族的两个重要村庄!“贾雨村”既是马嗣光进士这个人物的别号,又要影射出马愉的村庄朱位村来。其演绎解密过程为:贾雨村→甲寓村→甲等进士(马愉状元)寓住之村→临朐县朱位村。稻香村是三位马氏作者的胡梅涧村,演绎解密过程为:稻香村→道乡村→山西籍刘太和道士寓居之乡村→三位马氏作者的胡梅涧村。原先会芳园里的稻香村曾先后有两个别名——一个叫杏花村,是因为胡梅涧村里有许多杏树,且又紧靠着梨花埠村,两相对照,很容易解密它,故贾政说“犯了真名”;第二个叫浣葛山庄,因为村子里有一条涧溪且在村中形成一个湾塘,很方便洗涤床单、被面等大件衣物而得名。之所以最后定名为“稻香村”有两个重要考虑——一是“稻香村”可与冯惟敏的“即江南亭”暗合、呼应、影射、连带,作者们绝对不敢将“即江南亭”写到书上去的,只好用“稻香村”来替代、连带,这便是“稻香村”的妙用之一!(之二,在“分畦列亩”旁搞上一个稻香村,可以有效降低朝廷的政治敏感性和注意力;之三,旨在提高马氏家族的地位——李纨、贾环、贾芸、贾兰这些人都是“稻香村”人,从而成为了“大观园之中”的人了!)这也是《石头记》惯用的隐喻影射创作法,关键看我们会不会去揭秘;二是符合“同音字谐音字‘寓意相关字词’创作法”,便于人们去理解去揭秘。分门别类的进行处理、“有规律可循”这一条至关重要!如果《石头记》里地名与人名创作方法杂乱无章,搞得随心所欲、五花八门,没有一定章法,那么揭秘的难度将会比现在更大!
马愉家族与冯裕家族的四支共同“占据”着“荣喜荣耀荣福”的荣国府,而且马氏家族以贾、甄、秦、尤等姓氏进入书中,达十代近八十人之多(其中吊唁秦可卿长串名单中有三四十人并无具体人物形象)。治国公马魁(喻马愉状元,明代正统年间入文渊阁、任宰辅官兼礼部右侍郎)马尚(马愉之孙马车堂)贾珩(字亚衡,号合川,他是马愉曾孙又是马一骢的曾祖父)甄士隐(马斯臧,六世,马合川嫡长孙)贾雨村(马嗣光进士,七世,官至肃州道台,四品)贾代善【马一骢,字范我,七世;可通过“代善犯我(边境)”这个短语将马一骢贡生的名字和身份影射出来;马一骢乃第二作者马錡的祖父】贾母(并不姓史,实则姓迟为迟氏)贾代儒(马廷相生员)贾赦(马德)贾政(其名字源自马政,其字少卿;贾政是第二作者马錡生父马政与冯惟敏两个人的共同化身)秦可卿(她小名又叫可儿,其大名小名合起来便是“亲哥(少)卿”之意,喻她是马德马政的同父异母之妹妹,八世人,嫁于曹寅,吊死在北京西帆楼,曹寅有一首“悼亡妻诗”也说是吊死的)甄宝玉(第二作者马錡,马錡也是空空道人的原型)贾瑞(马瑞)贾璜(马璜,九世)贾环贾芸贾芹贾茵贾兰(著名点评批注人马大观,他曾先后使用脂砚斋、畸笏叟等十几个笔名)“梅溪与梅溪对话”的原型马益著作者,以及秦业、秦显、秦宪、秦钟等,都是马愉家族的成员。
曹振彦家族在《石头记》里只能屈居地列为第三位,被安排在倒霉的屡发祸端的“宁国府”里;宁国府肯定与“江宁织造府”“南京曹宅”“北京曹宅”有关联,但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应该看到格外重要的另一面——它与“广宁左卫”(今辽宁省锦州地区的北宁市)有着直接关联,那里是冯裕返籍临朐之前的出生地与居住地;返籍后,冯裕的孙儿冯子复和曾孙冯瓒先后世袭广宁左卫千户指挥佥事达五六十年之久,一直从那里领取俸禄和地租等;一支冯惟健和长子冯子益及四个孙儿居住在青州城东关七里溪,二支后人冯琦、五支冯维讷及其部分后人也居青州城,故青州城被作者赋予“宁国府核心地带”;冯惟健次子冯子咸举人及子冯琬(贾琏)在临朐冶源街居住,虽然地理上靠近冯裕四支(冯惟敏),但其在血统上属于宁国府冯惟健(贾敬)后人,这便是冯琬(贾琏)这个小家庭的复杂的二重性。总之,宁国府有五六个外延肢,以青州城冯惟健(贾敬)和冯溥的豪宅为集中代表,且以冯惟健次子冯子咸及冯琬在冶源的住宅作为“连筋”、媒介,从而形成文学小说上“宁东荣西”之说。由于曹振彦家族是“包衣”“暴发”家族,由于贾珍爬灰秦可卿,由于曹雪芹是第三个阶段才加入进作者群队伍,书中的村庄、宅院、花园、宗祠等场景早已提前写好了(书中梅、松、竹、柳、榆桑树的描写,也是青州临朐一带的景物,绝对不是描写的江南),这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曹雪芹只能搞“嫁接式”“嵌入式”写作,而绝对不允许另起炉灶,也不允许搞“两个红楼梦故乡”的!!
宁国府里有曹氏五代七名男士(曹振彦、曹玺、曹寅、曹荃、曹颙、曹頫、曹雪芹)、曹门四代五个媳妇,但写得很隐蔽、很扭曲——靠他人转述出曹振彦(主子、太爷),靠“人物转换创作法”通过贾蓉一个人物影射出曹寅和曹颙两个人来,通过贾珍一个人物影射出曹玺和曹雪芹两个人来的;尤氏则先后代表曹玺妻、曹颙妻,第七十五回又转换成为代表曹雪芹妻。“尤氏婆媳”短语中的“媳”字代表曹寅妻李氏。贾代化是曹荃,贾敷是曹頫。曹寅妹妹、女儿元春、内弟李煦(林如海)夫妇被藏进荣国府里,但绝对不能说荣国府里主人包括冯马曹三家族,而只能说“宁国府里主人是冯曹两个家族”、“荣国府里主人是冯马两个家族”!古代是男权社会,女性嫁人后更不能代表本家族!“转述”“人物转换”与从正面正式描写有很大差别。各类研究人士、红迷、网友、读者们必须切实了解和掌握之。什么“曹雪芹一人著书说”“红楼梦故乡江南说”“甄贾宝玉都是曹雪芹化身说”……以往统统研究论证错了。受历史局限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人的自以为是和肤浅也是重要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历史、欺骗愚弄了广大人民群众。到今天,情况已经明朗化了,但仍有不少人根本忽视对冯马两家族和冯马四作者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到临朐、青州城、昌邑城实地观摩考察,不调查了解冯裕马愉两个家族的明清代历史,不研究考证冯渊、马錡、马大观、马益著四个作者及其与曹雪芹的关系,“红楼梦历史真相”便无从谈起。当然,本人既揭露批判“曹雪芹一人著书说”的虚假性欺骗性,又承认曹雪芹是真正作者、第三创作阶段的主要作者,承认曹振彦家族是《红楼梦》的三大写作主体家庭之一(居第三位)。这样,本人不仅同考证派、也与怀疑派划清了界限,持有一种独立的负责任的客观公正的立场与观点!
“主观片面肤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拿曹雪芹一人来掩盖抹杀冯马四作者;将曹氏家族当作一切、根本忽视否定冯马两大家族;用“江南说”取代“红楼梦真正故乡(故事中心地)在山东潍坊(临朐、青州城、昌邑城)”,这些司空见惯的红学界的学术错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求真务实创新派”已经用科学探索发现的实践做出了正确回答,从理论上做出了科学的解释,“红楼梦历史真相”正大步向人民走来,大白于天下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次有了可供实地观摩考察的实物资料——红楼梦故乡的山脉河川、大观园原型,荣国府、梨香院、“古庙”、“贾雨村”、稻香村的原型就摆在山东临朐县那里!衡王府、冯溥的偶园、冯氏祠堂(宁国府里贾氏祠堂)就在青州城;李煦(书中林如海)的祖籍——姜氏祠堂就在昌邑城。借此机会,本人再次呼吁红学界将注意力抓紧转移到山东潍坊这个“红楼梦真正故乡(临朐、青州城、昌邑城)”的实地观摩考察上来,转移到对冯马两个家族历史文化研究上来,转移到对冯渊,马錡、马大观、马益著的研究探索考证上来,转移到马大观、曹雪芹、马益著如何组建“三人团”以及如何有效地运转上来!以往“老掉牙”的大量错误学术观点应该进行彻底清理了。“创新”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红楼梦研究探索与考证事业,如果不坚持创新就没有根本出路!至今仍顽固地反对“创新”者应该猛醒!
内容提要:《石头记》里部分诗词如“日边红杏倚云栽”、散曲“红楼梦十二支曲”、“本贯”和“侬”等少量吴语,攸关大局的“东风”“西风”“红楼梦”“朱楼梦”“东鲁与南湖”等重要词语都源自于冯惟敏作品。一些稀奇古怪的称谓与独特的说法,譬如“江南”“金陵”“山子野”“中山狼”“跛脚道人”“葫芦庙”“葫芦僧错判葫芦案”等,也都源自于冯惟敏作品。甚至连一批地名如“太虚幻境”“蓬莱”“梨香院”“桃叶渡”,一批建筑物名如绛芸轩,一大批丫环名字如鸳鸯、翠缕、秋桐,甚至连蒋玉菡、柳湘莲的名字也源自于冯惟敏作品。这些重大发现将会令红坛震惊不已!使大家耳目一新!
一些迹象表明,不仅冯渊始创初本《石头记》时,从冯惟敏、冯惟健、冯瑗、李开先等人的著作中汲取了营养;而且马曹四作者在补充修改过程中,即创作《情僧录》和定本《石头记》的过程中也持续性地参考了上述资料。从而找到了《石头记》与冯氏家族(及文友李开先)传世著作的渊源关系。这是一个根源性的战略性的重大发现!史料足以证明:“红楼梦真正故乡(故事中心地)在山东潍坊(临朐、青州城、昌邑城)”;但如果从狭隘的角度讲,临朐县城以南,便是“红楼梦真正故乡”的核心地带。
本论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之上篇:(一)《石头记》少量诗词与冯惟敏作品的关系;(二)部分散曲譬如第五回中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等与冯惟敏著作的关系;(三)《石头记》创作与冯惟敏文友、明代著名散曲家李开先著作的关系;中篇为:(四)《石头记》里少量吴语、金陵话与冯惟敏著作的关系;(五)《红楼梦》里稀奇古怪的称谓和独特的说法之探源,这是本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属于全文的重点部分,其学学术价值也格外大;之下篇:(六)书中相关地名建筑物名人物名字与冯惟敏著作的关系;(七)关于冯渊是《石头记》始作者的身份问题;(八)关于初本《石头记》写作主体和体裁问题的探讨。
上篇关键词:《石头记》里在诗词、散曲、吴语三个方面与冯惟敏著作,呈现出相互链接的词语很多,择其关键的列举如下——日边红杏倚云栽;莫怨东风当自嗟,莫向东风怨别离;东风,西风;三竿日,三更梦,盛宴必散,红尘,风月,笏满床,两鬓成霜,开辟鸿蒙,地久天长;假作真时真亦假;《咏红梅花》诗,“得‘X’字”。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荡悠悠;水月,水中月,镜中花;凝眸,韶华,空劳牵挂;机关(算尽太)聪明;鸟投林,飞鸟各投林。

据曹立会著《冯惟敏年谱》附录,青州临朐冯裕家族六七代人中,留有著作者达三十人。主要的有:一世祖冯裕进士有《方伯集》,长子冯惟健举人有《陂门集》(又称《孝廉集》),次子冯惟重进士有《大行集》,四子冯惟敏举人有《石门集》(又称《别驾集》),五子冯维讷进士有《光禄集》。万历年间,冯裕曾孙冯琦将上述五人著作汇为《五大夫集》(又称《冯氏五先生集》),刻印出版。由礼部尚书李维桢撰《冯伯顺先生传》,实则属于上述“五人合传”,亦称《冯氏家传》。当时,任官礼部右侍郎的冯琦在家丁忧父亲冯子履去世,正好有时间精心整理先辈著作。此刻本国家图书馆有藏。
冯惟敏另有《山堂辑稿》十卷,包括《海浮山堂诗稿》和《海浮山堂文稿》两部分;后来又有《海浮山堂词搞》和《冯海浮集》,均于嘉靖至隆庆年间刻印过。冯子益廪生、冯子咸举人、冯子履进士(官至三品)、冯子复、冯子升、冯子临廪生,冯琦进士、冯瑗进士(官至三品)、冯珣贡生(官至汉中府同知,五品),以及冯瑶、冯士衡、冯士标、冯士傃监生等冯氏前四五代人留下的大量著作,都对创作《石头记》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目前探索发现的情况来看,尤其以冯惟敏著作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别号海浮(个别地方叫海浮山人),系冯氏一世祖、官府文人冯裕的四子;妻石氏,继何氏。嘉靖十六年(1537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冯惟敏乡试中举,但他一生九次会试未果。五十二岁才被吏部谒选入仕,被授予河北省涞水知县;累官保定通判,正六品;六十一岁时被贬为鲁王府师,从九品,于是愤然辞职回家;“下野”后筹划监造冶泉冯氏园林建筑群(今老龙湾景区)。1578年六十八岁的他,病卒于冶源。冯惟敏是一位高产高质量的作家,留有大量诗词、文赋、散曲(大令、小令、杂曲)、杂剧和史志类文章,达数十卷之多。尤其以散曲为最著名,他与山东章丘的李开先是明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杰出的散曲家,共同享有“可与元人争席”的实力和美誉。包括冯惟敏著作在内的冯氏家族数百卷(仅冯维讷经济类作品就达二三百卷以上)传世著作,是其后人创作《石头记》的参考资料上的重要来源之一。

《石头记》里少量诗词与冯惟敏著作的关系
●日边红杏倚云栽;莫怨东风当自嗟;莫向东风怨别离。冯惟敏写过两部杂剧,一部是《梁状元不伏(服)老玉殿传胪记》(五折,北曲);另一部是《僧尼共犯传奇》(四折,北曲)。《梁》剧第一折开头便是四句诗“天上碧桃和露种(石榴?),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其后,在本剧第三折中又重复出现了“日边红杏倚云栽”这个精美的句子,可被视为与前文相照应。《红楼梦》第四十回,史湘云有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第六十三回,探春抽了一签,“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从第四回“护官符”的创作来看,冯渊初本《石头记》的写作主体,事实上是临朐“马迟冯薛”四大家族【这是史笔,却被“假语”掩盖;而脂砚斋特意批注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为了让读者从“正面”即从文学小说的角度上阅读欣赏时,提供引导服务的;也为了蒙住朝廷的眼睛。“史笔”与“文学之笔”两者根本不是一码子事,有天壤之别!】《红楼梦》是一部“三线交织”“三位一体”的旷世奇书,要善于从正反两面、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审视和研究。)史湘云显然是冯渊的重点描写人物之一,这个考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什么“曹雪芹一人著书说”、什么“红楼梦故乡江南说”,均被“‘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无缝链接”一扫而光!
大家要懂得“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和“一锤定音”的作用。譬如“日边红杏倚云栽”这样的关键的精辟诗句,象一条牢不可破的纽带,建立起了《石头记》与冯氏家族(首先是冯惟敏)传世著作的实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冯惟敏之前和他以外,是否还曾有“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写法说法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冯惟敏玄孙冯渊肯定拜读过其高祖父的著作,他首先和主要从冯惟敏著作中汲取营养。这个论断是合乎逻辑、规律、情理、常识与事实的。后文大量事实证明,冯渊切实从冯惟敏著作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事实胜于雄辩!冯惟敏著作里先后有三处“日边红杏倚云栽”,《石头记》里有两处“日边红杏倚云栽”,表明冯惟敏作品同《石头记》已经建立起“钢混架构”的桥梁和牢不可破的纽带。《红楼梦》里有两处“日边红杏倚云栽”很不寻常,尤其是其中一处出自史湘云之口之笔比什么都重要,足以说明问题了。毫无疑问,史湘云是冯渊最早和为主塑造出来的人物,她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第四回“石头”写的《护官符》里,“冯马史(注:实则为迟氏)薛”是构成写作主体的四大家族;在书中,“史姓”重点描写了贾母(史太君),史湘云和史鼎;大量蛛丝马迹表明:史湘云是冯渊始作者重点描写的八至十大女钗之一!】
探春究竟是冯渊描写的还是马錡塑造出来的并不重要(有两种可能性),重要的是“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上的紧密性”,它是粉碎考证派上述“两种说法”的又一重拳!请看——第六十三回中,芳官唱了一支《赏花时》,最后一句为“莫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这是《石头记》第三次与冯惟敏的诗“对接”!第六十三回上黛玉抽了一支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那面(反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请各位注意,又是“露”又是“芙蓉”又是“莫怨”“东风”,几乎将冯惟敏的原诗照抄照搬过来了!而更加惟妙惟肖的要数《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一首关于风筝的诗,最后一句为“莫向东风怨别离”,如果与冯惟敏的“莫向东风怨未开”一对比,将会令人大吃一惊,这是“组合拳”的第四拳。关于“露种”,《红楼梦》第五回里的《赋》中就有“榴齿含香”与之相对应。当本人读到冯惟敏“归田小令”《黄莺儿·仙台春韵》时,发现又有“问仙台,日边红杏谁去倚云栽?”可见冯惟敏对“日边红杏倚云栽”喜爱之深。至于这里是不是冯惟敏创作“日边红杏倚云栽”精美诗句的最早雏形,需要大家共同探索与研讨。
●东风,西风。两者中关于“东风”“西风”的相互链接、相互印证更是饶有情趣。冯惟敏的《梁》剧第三折里,有“又东风一夜满金都”;《见杏花》“日月行春不见花,东风无意到天涯”;《上巳时作,时落第客京师》开头便是“三月三日东风恶”;《西津折柳巷送蒋山人》第三句“好向东风慰别离”;《闻莺》第三句“东风无柰转愁予”。《九日》末句为“独立西风耐醉颜”;《望远曲》节头第一句便是“朝向西风楼”;《迷楼》第三句“西风在高树”。还可以不费劲地查找出一些“东风”“西风”的字眼,已经没有必要再一一列举出来,余略。
《红楼梦》里带有“东风”“西风”词语的诗词也不少,譬如第五回中“探春判词”里有一句“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七十回黛玉的《唐多令》中有一句“嫁与东风春不管”;宝琴的《西江月》词中有“三春事业付东风”;《临江仙》中有“东风卷得均匀”;第七十回《桃花行》中就先后三次提到“东风”——(1)“桃花帘外东风软”,(2)“东风有意揭帘栊”,(3)“凭枉人向东风泣”。仅在一回书中便有六个“东风”,已无需另从别处寻找了!“西风”没有“东风”多,却也垂手可得,如三十七回宝玉诗的末句“倦倚西风夜已昏”;第五十一回中《梅花观怀古》有“一别西风又一年”。余略。
●功劳大。冯惟敏《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中有“课耕教子功劳大”。《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交趾怀古》中有“马援自是功劳大”。虽然仅是“功劳大”三个字,但是其承前、后继的关系却一目了然,不容争辩!
●韶华。冯惟敏诗词、散曲中多次提到“韶华”这个词语(注:最主要最流行的为“韶华”,他还多次使用类似的词语——韶年、韶光、韶瑞、韶颜等,本文重点考证“韶华”一词),如《商调集贤宾·归田自寿》中有“俺如今度韶华六十三”;《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中有“趁韶华过眼共留题”;《黄钟醉花阴·仰高亭中自寿》有“把多少韶华撺断了”;《仙吕点绛唇·李中麓归田》中有“叹韶华”。《红楼梦》第七十回《唐多令》里有“韶华竟白头”;同一回的《临江仙》中有“韶华休笑本无根”;“红楼梦第九支曲”中有一句“把这韶华打灭”;而“红楼梦第十二支曲”曲名就叫【晚韶华】,其正文中有“那美韶华去之何迅”。(注:因涉及第七十回里诗词,特将“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含有“韶华”二字的“部分”提升到此处来!散曲部分不再提及“韶华”)
●红尘。李开先《百咏》其二十五,有“红尘路上休骑马,绿草池边好放鹅”。冯惟敏诗《上巳日作,时落第客京师》中,有“花堂不省红尘到……扑面惊煞总断魂”;诗《瀛南道中》有“红尘何处断,潇洒羡双鸥”;诗《即席……因以答谢》(十首)第七首中,有“灵境红尘绝,深山黄叶多”;散曲《双调新水令·留别雉山》中,有“俺敢是早年间出落在红尘外”;《梁》剧第二折末尾处有“生赶上红尘路”,第四折【正宫端正好】中有“红尘染两鬓萧骚”。
《红楼梦》第五回开头处便是一首七绝诗,题曰“……恍随仙子别红尘”
●笏满床。冯惟敏《仙吕点绛唇·量移东归述喜》之【赚煞】中,有“卧明月满床,驾清风一航,长受用地老公天荒”。《红楼梦》第一回末尾的《解好了歌》中,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盛宴必散。冯惟敏《量移东归述喜》之【青歌儿】中,有“吃了筵席好散场,休贪恋剩酒残汤”;杂曲《镇南枝·盹妓》(二首),第一首里有“哪里有不散的筵席”?《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说:“……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语”。
●两鬓成霜。两鬓成霜的说法比较普遍,冯惟敏和李开先的著作中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譬如,李开先《归田小令百咏》之二十八,有“人老鬓先白”;其三十有“白发鬓也裚”。冯惟敏《梁》剧第一折里,有“太液清波日夜流,照见书生两鬓秋”;诗《十日同尹遇斋诸僚友复登》中,有“旧侣频惊鬓发斑”;其诗《清明》中,有“韶光摠为鬓毛侵”;散曲《归田自寿》中,有“到如今大半白头”。红楼梦的《解好了歌》里,有“……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开辟鸿蒙。冯惟敏的《紫荆关阅武》诗中,开句为“万年天险辟鸿蒙”。“红楼梦第一支曲”【红楼梦引】开头便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二者简直惟妙惟肖。冯渊作为冯惟敏后人(玄孙)照抄照搬高祖父的诗句是完全可以的;但冯渊也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创作需要来决定取舍和引用多少。“开辟鸿蒙”与“辟鸿蒙”相当一致,并无而异。“功劳大”也是一样,明显的留下了承前、后继的痕迹。这正是红学界苦苦找寻的证据!
●假作真时真亦假。冯惟敏杂曲《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八煞】中,有“面前插水真成假,纸上栽桑假作真,一日一个迷魂阵,一个个哭天无泪,一个个入地无门”。《红楼梦》第五回里在牌坊上有一副对联,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第一回里也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所以重复,是因为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
冯惟敏散曲中常出现“重叠句子”,本人并不熟悉散曲的格式和特点,只好在此妄评了——这极有可能是冯惟敏个人的独具风格的一个典型写作模式!冯惟敏在一部《梁》剧中竟然先后两次出现“日边红杏倚云栽”。因循之,冯渊在一大部《石头记》中先后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日边红杏倚云栽”各两次,并不令人感到重复。恰恰相反,这反映了玄孙冯渊极力模仿高祖父的心声和行动!这也是锁定两者牢不可破关系的“双保险锁”!朋友,您说呢?
●关于“三五是中秋”?!冯惟敏有一首题为《中秋诗》的长诗,开头第一句便是“秋光恰半当三五”。《红楼梦》第一回里也有一首“中秋诗”,描写中秋夜晚,贾雨村对月当杯,其口号一绝,第一句为“时逢三五便团圆”。他们都不直用“八月十五”或“团圆节”或“月半”来形容中秋节,皆使用“三五”的说法;且都是头一句便开门见山的讲出来。如此相似,真可谓奇之又奇。令人称奇的是第七十六回里,有一个落款为“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诗集,开头第一句便由黛玉说出——“三五中秋夕”。“三五”已成为典故!成为约定俗成的描写中秋节的专用词语!两者之“三五”的无缝连接实属罕见!
●关于《梅花观怀古》与《咏红梅花》诗及“得‘X’字”。冯惟敏诗词中多次出现“得X字”的格式,成为冯惟敏诗词的一大特色。譬如《孙鸿胪席上咏樱桃》有“得‘悬’字”;《十三夜石圃席上观灯》的小标题“得‘丰’字”“得‘时’字”;另《分韵》中有“得‘歌’字”“得‘心’字”等。在本篇论文后半部还会多次出现“得X字”的提法。
《红楼梦》里也有极其类似的写法,第五十回以“栊翠庵里的红梅”为引子,以《咏红梅花》为题,邢蚰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分别以“红”“梅”“花”字为题,各作一首七律诗,夸夸其谈,大事张扬。在史湘云的催逼下,宝玉也作了一首梅花诗,开头两句为“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红楼梦》里的写法与冯惟敏著作里的写法高度吻合。同时,本人已反复多次指出过,蓬莱是作者喻指沂山、泛指沂山所在的临朐县,并非古代山东登州府府地蓬莱。这个问题在第五部分里还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讨。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十首怀古诗,最后一首题为《梅花观怀古》,诗曰“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舍(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据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注音解词释疑无障碍版”《红楼梦》里的注释,该诗是描写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隐喻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谜底有人猜作“纨扇”(?)。尽管众人对宝琴的怀古诗称奇道妙,宝钗却站出来评判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即指出《梅花观怀古》属于临场现作性质的。本人的看法是,这一首所谓的怀古诗正好与前一回即第五十回里,邢蚰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分别以“红”“梅”“花”字为题各作的一首七律诗——《咏红梅花》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两者具有“整体上本质上内在上的联系”!!所谓“梅花观怀古”,颠倒过来则是“观梅花”——实际上是通过观看栊翠庵里红梅花,而怀念冯马两家族的古人(冯马家族都有过盆栽的梅花),尤其要影射出“胡梅涧村”来!
本人研究认为,所谓“梅花观”就是影射三位马氏作者的村庄——胡梅涧村。该村于明代由胡氏立村,村子中间有一条涧溪并在村子中间形成湾塘,然后向西流去,入注弥河;涧溪南岸住着胡氏人家;涧溪北岸、村子东北方向有一处梅园(当地也有人称其为梅林的)这就是胡梅涧村的来历和含义。康熙初年,胡氏搬离、马德马政入住该村,胡梅涧成为单一姓氏(马氏)的村庄。不少红学研究人士将第五十回里集中写梅,认定为是典型江南特色景物的标志,其实这是自以为是、盲目附会“红楼梦故乡江南说”的轻率行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也太小看山东临朐了。需要指出,除了室外少量栽种外,盆栽梅花在北方比较普遍。
另外,《红楼梦》书中白话文里和冯惟敏李开先两人著作的“文白部分”,也还有相似近似的地方。现举几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李开先《百咏》其二十二,有“曲弯弯,一轮残月照边关”;冯惟敏《僧尼共犯传奇》第四折中,有“你与我剃两道曲弯弯柳叶眉儿,方才相趁(衬)者(着)!”【得胜令】“呀!穿一套彩罗衣,画两道远山眉。”《红楼梦》第三回里描写王熙凤长相时,说:“身上穿着……下罩……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仔细观察、推敲,会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即具有递进的关系。书中还有“风月”“风花雪月”“云雨”“死了倒干净”……希望有条件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做进一步的研究考证,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红楼梦十二支曲”与冯惟敏散曲、杂剧的关系
●“枉费了,意悬悬。冯惟敏《双调新水令·留别刑雉山》中有一句“枉费了玉堂学士好相留”;《耍孩儿·十自由》中有“心呵意悬悬不自在,急煎煎无限愁……把心肠使碎了干生受”。《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第十支曲”【聪明累】中有“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有明显的承前继后关系。
●眼睁睁,荡悠悠。冯惟敏《仙吕点绛唇·都厅自寿》中“岁月悠悠,良士休休,一弄儿冷淡清修”;《桂枝香·春闺》“黄昏清昼恨悠悠”;《双调新水令·留别刑雉山》中有“俺子见云水悠悠”;《仙吕点绛唇·李中麓归田》有“清风明月两悠悠”;《中吕粉蝶儿·五岳游囊杂咏》中有“人我海浪悠悠”,同首中还有“潇潇洒洒,荡荡悠悠”;冯惟敏作品中至少还有“悠悠四方志,万里何足论”“悠悠独往生,年年方外走”、“静悠悠趣深,冷飕飕气森”、“世路悠悠”、“叹人情不系之舟,随水东西,荡荡悠悠”、“羽盖征悠悠”“韵悠悠好听”、“听悠悠数声”八九处,《浪淘沙·种树》也有“荡荡悠悠”。
“红楼梦第四支曲”中有“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劳魂消耗”;“红楼梦第八支曲”中有“叹芳魂香魄,一载荡悠悠”。
●凝眸。冯惟敏《朝天子·答陈李二君》中有“好景凝眸”;《双调新水令·留别刑雉山》中有一句“俺这里恰凝眸”;《仙吕点绛唇·郡厅自寿》中有“呀,四下里凝眸”。“红楼梦第三支曲”叫【枉凝眸】!《红楼梦》书里还先后多次使用“凝眸”的说法,余略。
●霁月光。“红楼梦第六支曲”中有“……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冯惟敏《春日出北郊郭登熊山谒隐君寺》中有“霁月光随江水长”不仅“霁月光”三个字相同,而且韵律也相同,都是ang韵,令人深思。另外,冯惟敏《冬日城意佰刘石圃第宅宴,集得初字》中有“霁月澄璇砌,寒烟薄绮琉”。《初到涞水……偕赋六章》中有“邑斋新月霁,江路片帆轻。去住丹心切,相将答圣明”。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便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空劳牵挂。冯惟敏杂剧《僧名共犯传奇》第一折里,有“空悲呛!无室无家,一点儿心牵挂”。“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眸】中有一句“一个空劳牵挂”。
●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冯惟敏著作中有大量形容“循环往复”的句子,如《双调新水令·寿马南山》中,有“寒往暑来春复秋”;散曲《归田自寿》中,有“等闲间暑往寒来,平自地雾散云收”;散曲《题长春园》中,有“赏一春又一春,乐一年又一年,受用足春光如海酒如泉”。李开先《归田小令百咏》其九有“东生(升)西没朝还暮,北往南来春复秋”。
“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眸】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风月。冯惟敏作品中十几次提到“风月雪花”。“红楼梦第一支曲”里有一句“都只为风月情浓”;第五回里有一座宫门,又有一副对联——“……可怜风月债难偿”。
●地久天长。冯惟敏散曲小令《耍孩儿·十自由》中有“闲居日月长,静观天地久”;杂曲《仙子步蟾宫·四誓》第三首“刺臂”中有“设海誓满拼着地久天长”;《李中麓归田》中,有“消缴些天长和地久”;散曲大令《郡厅自寿》末尾处,有“到大来天长地久,看了些千载英雄头冠九流”;《贺凤渚公易州》中有“长受用地老共天荒”。“红楼梦第六支曲”【乐中悲】中有“……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博得个地久天长”。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冯惟敏《河西六娘子·笑园六咏》有“用尽你机关笑掉了我的牙”和“名利机关没正经”;《傍妆台·效中麓体》“夜话”部分有“强梁自有强梁赛,聪明反被聪明误,后人又使后人哀,看斑斑史策”。“红楼梦第十支曲”【聪明累】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冯惟敏《鸿门奏凯歌》曲牌有多首,其中有三首各有八处“一个……”《双调新水令·十美儿被杖》的【雁儿落】有四处“一个……”,【得胜令】有六处“一个……”,又提到“镜花水月”四个字;《赠隐山上人》中有“水月真心印,天花(镜花?)大法轮”这些写作法肯定对“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眸】有直接影响,【枉凝眸】里六次提到“一个……”,尤其有关键句“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不仅两者彼此对接,而且与冯惟敏的冶泉(今老龙湾)戏台(《石头记》会芳园里大观台)通往后台(化妆室)的门联(上场门上方写着“水月”,下场门上方写有“镜花”)遥相呼应,有着抹不掉的直接关联!戏台上的“水月”“镜花”比喻由虚假故事编成戏曲,“戏”的繁体字由“虚”和“戈”凑成,也是此意。而《红楼梦》里“水中月”“镜中花”是属于引申义。
●鸟投林,飞鸟各投林。冯惟敏《九日》诗中,有“秋风凄清云去尽,X光淡荡鸟回飞”;《望远曲》中“茫茫飞鸟外,望望离群人”;《与大名申潞石诸子饮刘氏园亭赋别》中,有“落叶响空林”;《送宋一川之魏台》有“茫茫风尘际,千里抱遗经”;《雁湖钓叟》末尾“放歌勿弗禁,飞起双凫鷖”;《同龚玉洲访丁复庵,至则移居,讯之弗得》中,有“不作仙凫堕,还为野鹤飞”;另有“鸟从露外度,人向画中行”“莺迁柳度黄”“潇洒羡双鸥”“绿树深啼鴃(jue,杜鹃鸟)”“翘首闻笙鹤”“白鸥翻浪净,玄雁入云昏”……总之,冯惟敏作品中描写的飞鸟多种多样。冯惟敏之孙冯瑗进士(任官东北开原兵备道,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参政,三品)有《冶源二首》七律诗,诗中有“宿鸟投林自往还”。
红楼梦第十四支曲【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众多的叠词。冯惟敏散曲作品中叠词众多,随处可见,仅从“小令”部分就搜集到了静悠悠、冷飕飕、意悬悬、急煎煎、静悄悄、意欣欣、娇滴滴、韵悠悠、荡悠悠、恨悠悠、乐淘淘、昏惨惨等三四十处;《玉交枝·闲适》(八首)中有六个叠词——喜孜孜、乐淘淘、淡呵呵、困腾腾、韵悠悠、恨悠悠;《傍妆台·效中麓体》(六首)就有六个叠词——醉醺醺、乐淘淘、锦重重、月溶溶、渺茫茫、闹吵吵。
《石头记》里类似的叠词也真不少,仅“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就有十个:(1)第四支曲中有眼睁睁;(2)第十支曲中有忽喇喇、昏惨惨、意悬悬、荡悠悠;(3)第十二支曲中有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昏惨惨;(4)第十四支曲中有白茫茫。第五回之外的叠词没有必要再一一列举出来。大量事实充分证明,《石头记》创作受到了明代中国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直接影响。

《石头记》创作与冯惟敏文友、著名散曲家李开先著作的关系
李开先(1502至1568)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别署中麓子、中麓山人等。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皇家九庙失火,时李开先官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正负其责,被黜职回乡,时年四十岁。李开先归田一年,冯惟敏即登门拜访,据明兆乙著《李开先年谱》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公在故居建孝廉堂。秋,词客冯惟敏来访,语气投契,结为文友”。冯惟敏通过李开先又结识了河南籍著名书法家雪蓑道人,后来由其在老龙湾磐石上题写了“铸剑池”字!(冯惟讷仿效四兄冯惟敏的做法,也与李开先、雪蓑道人交上了朋友)。据明兆乙文,1542年冯惟敏在章丘李开先处住了月余,方依依惜别。归途,冯惟敏作散曲《李中麓归田》寄予李开先,令李大为震动。
据曹立会著《冯惟敏年谱》载,三年后即1544年8月李开先《仙吕傍妆台·中麓小令百咏》问世,即刻轰动天下,一时传抄者,传刻者不计其数。现在,我们从冯惟敏的《傍妆台·效中麓体》等多篇著作来看,冯惟敏手头上肯定有李开先的这篇杰作,或李开先赠或冯惟敏抄则不在话下。大量蛛丝马迹表明,该篇杰出的名著成为了冯渊始作者创作《石头记》的又一重要资料来源。
请看如下事实:(1)《百咏》里有一百个叠词如气昂昂、昏惨惨、恨悠悠之类的且都是开头三个字。《红楼梦》里不仅“红楼梦十二支曲”有大约十个结构相类似的叠词,而且在这些唱曲之外还有大量叠词存在;(2)《百咏》其九有“恨悠悠,眼前岁月去如流。急煞鸿雁飞难定,鸟兔走无休?”(冯惟敏诗词《长安道》中有“垂堂难自保”)《红楼梦》第五回里有“到底意难平”和“叹人世,终难定”等;(3)其四十九有“争奈(怎奈)世难容”,而“红楼梦第七支曲”就叫【世难容】;(4)《百咏》之五十六描写李开先黜官归田时的情形;“红楼梦第五支曲”描写探春远嫁他乡的情形。虽然描写对象各异,场景也不相同,但总体上讲都是以同情的心情描写“离别”凄惨场景的,在这一点上彼此有共通之处!且“残年”二字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五十六全文为“影翩翩,霜前白雁又南旋。令人触物思前事,抚景惜残年。三岔道北三间屋,五柳庄前五亩园。无人共,窃自怜,得归田处且归田。”“红楼梦第五支曲”【分骨肉】的曲名与之似有一定关联,且曲中有“残年”等相同的词语和近似的意境——“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高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5)《百咏》之五有“泪凄凄”,之九有“恨悠悠”,之十三有“眼睁睁”……另有雨潇潇、雪漫漫、烟茫茫,之九十三有“眼睁睁”。“红楼梦第四支曲”【恨无常】中有“眼睁睁”;“红楼梦第十支曲”【 聪明累】中有“忽喇喇”“昏惨惨”“荡悠悠”;“红楼梦第十二支曲”【晚韶华】里有“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昏惨惨;“红楼梦第十四支曲”里有“白茫茫”。(6)《百咏》之三十四有“凅鱼赴壑乘新水,倦鸟投林恋故枝”。“红楼梦第十二支曲”叫【飞鸟各投林】,并且在曲中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7)《百咏》其九谈到了“循环往复”问题,曰“东升西没朝还暮,北往南来春复秋”。“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眸】中有“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李开先《百咏》中也有“凝眸这个词语”。(8)《百咏》其十五里有“烟茫茫,醉魂飞绕水云乡。醒来已是三竿日”。“红楼梦第十四支曲”里有“白茫茫”;《红楼梦》第一回里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9)《百咏》之三十五里有“忽然惊醒三更梦,唤起百年愁”。(注:冯惟敏《李中麓归田》里有“风流意向投,短檠长夜三更后”;其杂曲《桂枝香·月夜小集》第二首中有“醉酒三更后”)“红楼梦第十支曲”里有“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冬夜即事”诗中,第一句便言“梅魂竹梦已三更”。
资料表明,李开先、冯惟健、冯惟敏等人对红杏和杏花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这里,我们既要揭示李开先作品与《红楼梦》里“日边红杏倚云栽”之间的一定关联关系,又要深入挖掘、研究探讨冯惟敏是怎样从李开先和冯惟健那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一步一步地精心创作出“日边红杏倚云栽”这个著名的诗句来的。(10)李开先《中麓小令百咏》其三里有“不向天边种碧桃”,《百咏》之四十五有“休图云里栽红杏”,之五十七回里“春来处处杏花红”;而冯惟健有《洛亭雨中杏花,同周伯霖、钟少岳、弟敏赋,次韵》,另据冯惟健在《清明日同诸弟奉侍家君游歌别墅,和韵三首》中有一句“徒倚疏林看杏花”。请大家注意“次韵”“和韵”这两个字眼,这两次“唱和”活动都包括着冯惟敏在内。另外请各位格外注意:冯惟健和李开先的诗中已经出现“天边”“云里栽”“倚”等字眼,这对于启发帮助冯惟敏创作出“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精美诗句,提供了灵感和充分条件!
冯惟敏痴迷红杏的程度胜过李开先和冯惟健。冯惟敏散曲《折桂朝天令·咸侄会试》里有“桃林千层,杏林十里,这风光真个美”,《黄莺儿·勉侄》第二首中有“杏园春色真无价”,《商调集贤宾·题长春园》【醋葫芦】里有一句“红杏枝头春较浅”;在他的诗词和散曲中还有“又到了杏园”、“及第杏园春”、“满园红杏斗芳菲”……从李开先和冯惟健的作品以及冯惟敏自己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冯惟敏创作“日边红杏倚云栽”的轨迹——他受长兄和李开先先生的启发和影响,而不断得到创作灵感,终于写出了超越其二人的精美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来;从多方面来判断,冯惟敏的《梁》剧中有两处“日边红杏倚云栽”,皆属于自己创作。充分体现了冯惟敏高超的创作能力——不与众人雷同,更不会抄袭他人的诗句。对于象冯惟敏这样的明代最著名的散曲家,如果在《梁》剧中先后两次引用他人的诗句,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合乎逻辑和事实的。本人推断,冯惟敏是在别处最早创作出“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由于他的热爱,又在《梁》剧中继续延用,以扩大宣传。至于其玄孙冯渊照抄照搬到《石头记》中,包含着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崇拜,冯渊的行为并不能叫抄袭,而应当认定为为了传承!这也是本人经常强调的“从整体上本质上内部联系上看问题”。
总结概括上述文字,可得出本节的关键词:意难平,终难定,世难容,残年,气昂昂,眼睁睁,鸟投林,红杏(杏花红),凝眸,三竿日,三竿梦。
我们要感谢曹立会先生有一双慧眼,特将李开先《仙吕傍妆台·中麓小令百咏》录入到《冯惟敏年谱》之中,为众人研究探索考证《红楼梦》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史料。本人这次的考证只是初步的框架式的——一是尚不能搞得太深入太细致,二是不能都一一列举出来。主要考虑留待大家去做,说不定在李开先的其它著作里还会有重大发现呢。借此机会,本人提供如下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石头记》与李开先已知作品中两者皆有的词语还有——头戴簪缨、碧桃、一场空、两鬓成霜、孔方兄、红尘、玉楼、白玉珂、白玉楼、葫芦提、韶华、恨悠悠……甚至有“一轮残月照边关”等这样的精美诗句。


民间研究人士   山东临沂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退休干部    马孝亮
联系方式       手机:15505399368     宅电:0539—8118698
邮编:276000  通联地址: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路60号院

特约联系人马庆勋(系马錡暨马大观作者的裔孙,系马愉第二十一代孙,红学“创新派”重要成员之一,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其外公系冯裕暨冯惟敏的裔孙)
电子邮箱:     手机:13792344603

主要参考书目:《青州府志》《临朐县志》《临朐县旧志续编》,李维桢撰《冯氏家传》、《冯氏族谱》,曹立会著《冯惟敏年谱》及附录《冯惟敏作品选》《冯(裕)氏六代世谱》《冯氏世录·奉祀神主》刘树撰《<骈邑(临朐古称)冯氏世谱>序》。临朐马氏《世德集》《临朐马(愉)氏族谱》。1997年临朐县委县府编辑出版《老龙湾》等。
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庚辰本《石头记》,注音解词释疑、无障碍阅读版《红楼梦》,名家评点、双色、绣像、珍藏版《红楼梦》等。

【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区(请在此留言做贴)】
马孝亮先生经常语出惊人,大动作也连续不断。他一口气就找出了马氏三个作者,说马錡的“錡”字和鼎吉的“鼎”字是“空空道人”的来源,大观园由马錡次子马大观用“大观”二字重新命名的,马益著号梅溪是使用的胡梅涧村的简称“梅涧”(涧溪不分),难以驳倒他却也令人难以置信。不久他说书中悲情人物冯渊是《石头记》始作者,冯氏是《石头记》里第一大家族,老龙湾是大观园原型……马氏家族是第二家族,“贾雨村”是朱位村、稻香村是胡梅涧村,我们开始重视了!因为马愉、冯裕、迟凤翔、张立印、薛氏皇商等几个大家族在临朐明清代很出名,有实力……尤其是马先生认为宁荣二府的“贾氏”是冯马曹三个家族,冯马曹三家族各有少量“次量级”人员分别进入甄氏之下,宁国府是描写冯曹两个家族的(冯氏在青州的一二五支进入宁国府),荣国府是描写冯马两个家族的(养育冯渊始作者的冯氏四支在荣国府里),似乎很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中国红楼梦的大量历史真相还没有被揭示出来,马先生是创新派人物,自然另眼相看……他说“冯渊的名字就像藏头诗一样,藏在第四回之中”,他又说《护官符》里藏着“马愉”“冯裕”“迟凤翔”这些人的名字。他的说法让人感到闻所未闻,但又不得不信,“白玉为堂金作马”——马先生说马愉的名字就在这句话里,按照他的说法引导下,我们也认为里面有“马愉”;“东海缺少白玉床”,第二个“白玉”隐喻影射冯裕,的确蛮有道理;要不,在《护官符》里重复出现两个白玉,是什么道理?有什么用意?还有两个“金陵”重复出现,更是意味深长,令人费解。马先生认为《护官符》里的“金陵”是指冶源,是冶源的雅称、代称,似乎有道理。一个金陵冲着冯裕及冯惟敏家族,一个金陵冲着距离冶源街三里地的迟凤翔村庄(迟家庄),“冶源”这个名字是因为周朝欧冶子发明冶炼技术的地方。老龙湾里又有雪蓑道人的题词——铸剑池,也是反映周朝欧冶子发明冶炼技术的,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南京因为有雪蓑的“铸剑池”题词而被美称为“金陵”,冶源为什么不可以叫“金陵”呢?马先生的思路与众不同,他不仅逻辑思维强,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谓浮想联翩——既然唐朝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将沂山比作蓬莱(有“蓬莱仙境”题词石刻),冯惟敏将老龙湾比作江南,王士贞在明朝万历年间于颜神镇(今博山区驻地)新修一座石头城,不唯独南京才叫石头城……经过讨论,我们同意马孝亮的见解:临朐冶源也是“金陵”!至少是作者心目中的金陵!
他不断散发一些材料,我们也陆续提供给他一些材料——譬如《冯惟敏年谱》、《冯氏族谱》、《冯氏家传》、《临朐县志续》、《老龙湾》等书籍,我们告诉他——史湘云并不是他推断的“迟凤翔的小女或亲孙女”,而是其“弟孙女”,其弟迟凤仪孙女、迟尚友次女,嫁给马一骢贡生;把迟凤翔家族与马状元家族多方面的联系讲给他听;把冯氏祠堂设在青州城冯溥豪宅与偶园之间也告诉了马先生,他很快就做出了宁国府有五个外延肢,最主要部分在青州城的结论。我们认为,他对稻香村的解释太生硬太理论,就把冯惟敏的“……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的散曲告诉他,他很高兴,迅速又有了新突破。我们感觉,马大观在起笔名——脂砚斋时肯定还受到“旨门岭”上的“宣旨门”影响有关,因为古本《石头记》的少部分批注落款是“旨”而不是“脂”,引起了他的重视,他采纳了我们的意见。马錡是风水家,建筑师……也是我们告诉他的。这些情况说明,我们与马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与沟通,我们也有贡献,也有新发现,但马孝亮先生的确是创新派的尖兵,他发现得快而多,总结概括得相当不错。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们大家很受鼓舞,下决心大力挖掘新史料、不断揭秘新真相!
开始,我们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包括王纯忠认为马孝亮是为了给本家族贴金,他研究《红楼梦》是附骥扬名,因此他研究探索发现的东西会有局限性、不可靠、不可信。但他近一年来“已打开离身拳”,把马氏家族放一边,主要是研究探索冯氏,观点比较客观,令人比较容易接受,他对冯裕、妻子伏氏、冯惟敏、冯溥、冯协一在书里的化身等揭秘得就很精彩。
既然冯氏横跨宁荣二府,作为头人冯裕必须一分为二,加之我们是临朐人,知道冯氏返藉地既叫冶源又叫冶演,所以我们赞赏马孝亮的解释——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实则为同一个人冯裕!中国之大,有曹氏家族资料者不少,但都没有马孝亮对曹振彦家族解释的透彻——他首先指出贾宝玉是始作者祖父冯瑶,甄宝玉是第二作者马錡,宁国府里的半个贾珍才是曹雪芹的化身。曹雪芹加入创作队伍晚,也只能如此,“甄贾宝玉都是曹雪芹的化身”的说法是错误,百余年来谁也没有找到证据,没有落到实处。马先生从宁国府里一举找出曹振彦至曹雪芹五代七名男士,找出四代五个媳妇,令人叹为观止!“宁国府里贾蓉”一半是曹寅,另一半是曹颙;贾珍一半是曹玺,另一半是曹雪芹……我们认为可以接受——曹氏家族是一个“包衣”“暴发”家族,又是第三阶段由曹雪芹给写上的,只能如此,不可能另起炉灶!既然冯氏写了七代、马氏家族写了十代,为什么曹氏家族不能写五六代呢?但是将曹氏托到天上去根本不可能,曹氏只能受委屈,接受第三家族的安排了,历来的红学人士将贾政当成曹寅,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马先生根据历史和冯氏马氏两家族的族谱,解释为“贾政是第二作者马錡生父马政与冯惟敏二人的共同化身”,贾敏的“敏”字影射出冯惟敏的“敏”字,山子野是冯惟敏弃官归里(又叫归田)后的化身,这些解释头头是道,互不矛盾,令人叹服!不少人反对揭秘人物原型,他都执意揭秘出一百三十余个,既然是野史,为什么不能对号入座呢?《红楼梦》写的是哪几个家族,百十个什么样的人物原型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这次带有考证性质的文字也很鼓舞人,的确很能说明问题。马先生一下子弄出来六大类几十条证据来,而且又属于于冯氏家族的,其行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这个考证具有根源性,战略性,整体性考证的特征,说明很多问题,说明创新派以往的探索发现和理解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建立在沙滩上,不是空中阁楼,马先生提到李开先,我们也给介绍一些情况:明末清初,在章丘、邹平至淄川一带有人写了一部《醒世姻缘传》,有的说是李开先后人所写,也有人说是描写的李开先的故事,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李开先被罢官后有点垂头丧气,破罐子破摔,在婚姻家庭方面有负面影响,成为创作题材。冯惟敏与李开先是文友,一个后人创作《石头记》,一个后人创作《醒世姻缘》,他们之间有无联系,有无相互影响……冯渊是怎么蒙生出创作《石头记》的?《石头记》与《金瓶梅》《聊斋志异》《醒世姻缘》是一种什么关系?希望红学界的朋友投入到其中的研究中,并且欢迎到山东临朐考察。
红楼梦故事主要发生在“山东潍坊(临朐、青州城、昌邑城)”并不是杜撰的,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历史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是有希望的。红学界人士、民间研究人士、红迷、加油啊!
马修强、张太军、王繁圣、刘维城、马奎来、马东先、冯天旭、冯天安、马俊辉、马立国、
马庆勋、马好勤、马兴江、王海洲、刘文学、管洪业。
                                                                                                    2010年5月14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2 12:10 , Processed in 0.6563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