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66|回复: 0

冯维乙公之墓葬于鹤山湴蓼之将军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1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冯氏族谱中,对冯维乙公是那个朝代人、是何人子孙有不同说法。这也牵涉到广东冯氏始自何人。有的族谱说冯维乙是冯业的十三代孙,每一代有名有姓,有根有据。以这样推算,冯业为南北朝人,其曾孙冯宝是隋代人。冯宝后再相隔九代,冯维乙应是唐代人。但有的族谱则认为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代孙。说他自郑入粤,初为徵仕郎,任高要尉升邑长,转授奉政大夫广州府参军。其依据是原始平义学供奉其神位写“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镇涌房始祖考维乙冯公妣白何氏安人神位”。故冯维乙是隋代人。对此,尚需进一步考证。


中文名:冯维乙墓


地理位置: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湴蓼村袍形岩


建造时间:隋朝


冯维乙墓为古墓。在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湴蓼村袍形岩的“旗杆岗”(土名)。传说1000多年前,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冯维乙死于此地。其死因众说不一,但均认为将军死时仅余一发辫、军靴及战袍等。人们将其遗物就地用石头垒成冢堆,宋时此也称古冢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并树华表界碑,现仍存两石旗杆,其顶端各蹲一狮歪头对视,前立一石碑刻“钦点翰林”4字,“旗杆岗”也因此得名。1985年,香港冯氏宗亲会理事长率团回乡觅祖,始知将军坟仍存。遂于1988年斥资修缮,至1991年,再发起集资于坟下山边路旁建立将军亭,同年九月竣工。亭后山岩立一横石匾,刻“将军山”3大字。成一胜景,亦作行人避雨休息之处。每到重阳,冯氏后裔前往拜祭者甚众,然皆遵先人所嘱:禁用锄头。




为什么对冯维乙公出生年代及源流如此重视?这是因为今天广东冯氏有不少是冯维乙的子孙。他生有五子,长子朝元,其子孙居南海镇涌;次子朝恺,其子孙居南海藤涌;三子朝端,其子孙居南海石涌;四子朝纲,其子孙自南雄迁至鹤山,分居于越塘、大埠、维墩、玉桥等处;五子朝纪之后分善俊、善长、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福迳、新仁和、新社等地。善长后代居古劳。善牧之裔分居湴蓼及广西柳州一带。冯维乙公之墓葬于鹤山湴蓼之将军山。他的夫人白氏和何氏均葬于南海西岸之凤冠山。香港冯氏宗亲会于1991年拨款在将军山下建了一座将军亭,并筑水泥石级直到维乙公墓前。凤冠山也修筑了一条水泥路通到白氏太婆墓前,以方便冯氏子孙拜祭。每年重阳节,香港冯氏宗亲会都组团回乡旅游并祭祖。鹤山、南海、新会、番禺等地的冯氏子孙也自动前往拜祭,一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甚为热闹。
冯氏居住在鹤山的沙坪、古劳、雅瑶、龙口等镇30多条村庄,人口有15000多人,华侨、港澳同胞10000多人。


关于冯维乙身份与生活年份的探讨,冯维乙是冯异第几代人!
根据原始平义学供奉冯维乙的神位上写“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镇涌房始祖考维乙冯公妣白何氏安人神位”,绝大部份人都认为冯维乙公是隋朝时期的奉政大夫兼隋朝时期的广州参军。维乙公真的是隋朝人吗?他真的是隋奉政大夫吗?隋广州参军的可信性又有多少呢?


在探讨“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的真实性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参军历史与广州历史。
参军:
官 名。即参军事。参军或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东汉灵帝时,陶谱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竖亦为张温参军;荀参丞相曹操军事。晋时军府 置为官员,如中军将军羊祜有参军二人。南北朝随其职司,称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 三曹,均以参军为长。北齐各州,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隋初仍北齐之旧。炀帝罢州置郡,改原来州的参军事为书佐。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 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史籍记此官名,《隋书》、两《唐书》于“参军”下有“事”字,《通典》、《文献通考》无。宋州官仍有参军,曹名与唐有同异。明、 清以参军为经历的别称。
由此可见参军的官阶以东汉时期为最高。唐代以后,参军的官阶越近现代就越低。
注:资料来自《中国历代官职词典》


广州:
广州城最早为百越人所建并称之为“楚庭”。 “楚庭”建于春秋晚期。(或者是战国早期)
奏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禹。钱正朝任命任第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 “任嚣城” 建于今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仓边路一带)
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赵佗改称“任嚣城”为“赵佗城”。
三国时期,黄武五年,孙权改“赵佗城”成“广州”城。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广州”称为“广州” 。与此同时,孙权改南海郡为广州府。广州府领县南海,苍悟,郁林,高凉。
梁、陈、隋三朝广州府领县十三,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酉平,熙安,怀化,绥宁,高要,亲罗,揭阳,河源,安远。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改广州府为番州府。
大业年初(公元605年)炀帝废番州。复立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太宗废南海郡,复立广州府。
贞观初(公元626年)唐太宗设广州都府。都府设在现在的广州市正南路的都府街。自此之后,广州一直保留这名称直到现在。
注:(资料来自《永乐大典(残卷)》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五)


由此可见,“隋广州参军”应是当年岭南军事首长的参谋长。


在隋朝的37年历史里面,可以称得上“隋广州参军”只有从开皇七年(公元588年)到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之前的13年。其他的时间均为如下:
1。开皇七年前为“陈广州参军”。
2。仁寿元年后大业年初前为“隋番州参军”。
3。大业元年后到隋亡为“隋南海参军”。




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的探讨
翻遍整本魏征所篇写的隋书(二十四史隋书。共八十五卷),总共找到三十位参军。而这三十参军之中,没有一个姓冯的。


岭 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高凉郡太夫人洗氏为主,号圣母,保境拒守。诏遣柱国韦驳劝哺Я胪猓陈豫章太守徐据南康拒之,驳炔坏媒。晋王广遣陈叔宝遗夫人 书,谕以国亡,使之归隋。夫人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遣其孙冯魂帅众迎病不髡缎飙O,入,至广州,说谕岭南诸州皆定;表冯魂为仪同三司,册洗氏为宋康 郡夫人。玻橹子也。
(摘自资治通鉴第177卷)


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起兵抗隋,围困番州,番州参军出战被矢射死。冼夫人下令 讨伐叛军,派20岁出头的孙儿冯盎领兵出伐,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 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 很多赐物。(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


由此可见,开皇元年到开皇七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郡洗太夫人为主。而开皇七年到开皇十一年柱国韦补芾砉阒荨?皇十一年到隋亡,广州都是由洗太夫人管理的。


回 顾历史,南北朝与隋朝都属于军阀统治的年代。地方军阀有着无比大的权力。好几个南北朝的开国皇帝都出身于参军。广州是南方第一大重镇。从隋文帝遣柱国韦 坐镇广州可以看出广州的重要性。在隋朝(581年-618年 )37年历史之中,广州发生过番禺夷王仲宣反隋的战争(隋开皇十一年 公元591年),柱国韦舱剿馈I砦广州参军而没有参与广州战事;身为广州参军,在整个隋朝历史中也没有被历史所纪录有点令人说不过去。


在资治通鉴与隋书找不到冯维乙并不能证明冯维乙是否真是隋广州参军。有没有可能魏征所篇写的隋书把冯维乙公给漏写了呢?作为考证历史者,在没有证据之前,我们不应就此而否认该可能性的存在。这里,我先把隋广州参军放在一边。让我们来探讨隋奉政大夫。


奉 政大夫这一官职首次出现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里面是金史卷五十五。在金史里面,奉政大夫这一官职总共出现了两次。元史没有找到奉政大夫。奉政大夫 经常见于明清两史中。(资治通鉴找不到奉政大夫这一官职)由此可见,奉政大夫虽设于金朝,但在金、元两朝的历史中,奉政大夫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流行。


根据中国历代官职词典记叙:
奉政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上,元升为正五品。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


隋奉政大夫是不可能的。因为隋朝并没有设置奉政大夫这一官职。由于隋奉政大夫不成立,隋广州参军的可信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金国远在北方。以当时的资讯能力来看,身在岭南的人知道远在北方的金国设有奉政大夫一官职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否定。


以上的考证说明替冯维乙树立神位的那人对隋史一点也不熟。他并不知道隋朝没有奉政大夫。只是根据当年元代或明代(或清代)的官职随便地安在先人的神位上。可能他并不知道“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忽悠了岭南冯氏子弟六七百年。


冯维乙出身时间的探讨
如果冯维乙并非传说中的“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他会不会是隋朝人呢?


在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族谱序集里面我们找到冯维乙的十七世孙经书羊石书院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写于嘉庆癸亥首夏(公元1803)。而隋朝是 581年-618年 。
以1803-618=1185年。在这1185年里面总共有17代子孙。换句话说平均每代相隔69.7年。在17代人之中,有一代或两代相隔70年并不出奇。远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比现代短得多。单是这一点,要说冯维乙是隋朝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一个人在没有翻查记录的情况下,他(她)很难对五六代以上的祖先有认识或记忆的。


如果冯维乙并非传说的隋朝人,他会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1. 传说中冯维乙生有五子,长子朝元,其子孙居南海镇涌;次子朝恺,其子孙居南海藤涌;三子朝端,其子孙居南海石涌;四子朝纲,其子孙自南雄迁至鹤山,分居于 越塘、大埠、 维墩、玉桥等处;五子朝纪之后分善俊、善长、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福迳、新仁和、新社等地。善长后代居古劳。善牧之裔分居稗ぜ肮阄髁州一带。
冯维乙的后人(五房子孙)一齐举家播迁出南雄珠玑里说明他们迫于当年的某些原因。例如,天灾、战争或政治因素。严格来说应是逃避灾难或战火。


据黄淳《甄氏族谱序》的记载,“南宋甄善庆由进士为南雄州推官,生二子,次景贤入籍南雄珠玑里,其子如金、如璧、如圭、如锡。因成淳癸酉(1273年) 失妃之变,沿乡搜捕,珠玑巷人避兵播迁,如璧兄弟亦率族南迁。


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冯维乙的五房子孙播迁出南雄珠玑里的时间是癸酉(1273年)左右。如果播迁至鹤山的是朝纲公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子孙的话,(1273-120=公元1153年。平均以每代相隔30年计算)冯维乙应生活于公元1130年到1180年之间


2. 上文说过“奉政大夫”这一官职原出于金朝(北宋中期到绝大部份的南宋)。生于岭南而知道远在北方的“奉政大夫”这一官职的可能性很微。元史没有找到奉政大 夫这一官职说明奉政大夫在元朝并不流行。我以为替冯维乙树立神位的那人应生于洪武元年以后(公元1386)。(那人也应是我列祖列宗之一)


从 “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看出,替冯维乙树立神位者在树立神位前并没有翻查历史记录。一般人如果在没有翻查历史记录的情况下,单靠口述与记忆,最多只能记忆 五到六代先人的事情或先人的名字。如果“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出自于明初的话(公元1386到1450之间),又如果替冯维乙树立神位者是冯维乙的第五代 (或第六代)子孙的话,冯维乙应生活于公元1130年到1180年之间。


3.  找到一份关于十世祖与十一世祖的资料(影印件)。里面是这样写的:“十一世祖宽字士弘生于弘治甲子年“。也就是说十一世祖冯宽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
如果以25到30年为一代的话,
1504-(25*11)=1229
或者
1504-(30*11)=1174
由此可看出,冯维乙应生活于公元1130年到1180年之间。




注: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所以冯维乙应是北宋末期或南宋早期的人。




结束语
1. 传说中的“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肯定的。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跨越时光遂道六七百年而出现在隋、元或明两朝。


2. 所有关于冯维乙的资料并非来自史书(包括正史与野史),而是来自于传说。种种迹象说明传说则出自于冯维乙的神位。奇怪的是冯维乙的神位并非如所想象始创于隋朝或唐朝。而是始创于隋朝灭亡后650年的元朝或750年后的明朝(冯维乙的神位始创于明朝比元朝更为合理)


3. 冯维乙应生活于公元1130年到1180年之间(北宋与南宋之间)。到目前为止,有关于冯维乙的事迹都是史书上找不到的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中第一是自我矛 盾。第二是只有人物、地点与事件而缺乏时间。这令后人论证倍添困难。目前我只能以成淳癸酉(1273年) 失妃之变作为起点,以逻辑推理算出冯维乙的生活年份。这种算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也不科学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出冯维乙的第几代子孙播迁出南雄珠玑里,我们就 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冯维乙生活在那一个年代。


另外有的有的族谱则认为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代孙。说他自郑入粤。


冯异是东 汉中兴名将。历史上称之为“大树将军”。 东汉建于公元25年。如果说冯维乙是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人,冯维乙与冯异相差将近1155年。在这1155年里面,冯异传了十七代子孙。也就是说平均每代 相隔67.95年。这点很难有说服力。但是,如果冯维乙真是隋朝人的话,冯异与冯维乙相差是500到600年。那么,平均每代每代相隔是在32到33年之 间。这就很有说服力了。以此可见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代孙应基于“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而篇出来的。由于“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不成立,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 代孙的说法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冯元多次出现在宋史中的仁宗时代公元1010年―1063年。冯元是冯二郎的祖父。冯二郎应生活在1070年―1120年之间。从年份来看,冯维乙应是冯二郎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子孙辈。


冯维乙公夫人白氏太婆与“金钗陂”http://www.feng0762.com/thread-7823-1-1.html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2 19:33 , Processed in 0.1093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