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2|回复: 4

冀州冯氏两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7 2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冀州城东南三公里处的盐河故道西侧,坐落着一个叫岳良的村子。多年前,清清的盐河水在它身边静静地流淌,滋润着这块富饶的土地,也孕育了一个显赫的家族——冀州冯氏家族,史称“冀州长乐冯氏”(冀州在西晋时改称长乐)。与历史同期著名的景县高氏、封氏,安平崔氏三大家族相比,冯氏家族从规模上虽略显逊色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可以说,景县高氏、封氏两大家族在北魏时期成为北方的望族,与“冀州长乐冯氏”尤其是北魏冯太后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纷乱的十六国时期,从这个家族走出的冯跋、冯弘兄弟建立了当时北方唯一的汉族政权——北燕国。到了北魏,冯弘的孙女冯雁(民间称呼)成为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史称文明太后。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恢复生产及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光阴流转,日月更迭,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岳良村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家乡成为冀州市小康村、地级文明村。这个神奇的村庄传奇般的经历吸引着我们去探究,丙戌年的岁尾我们终于踏上了那片土地。     
      冀州冯氏家族探源
      当我们走进岳良村的时候,已是下午。还有两天就是春节了,阳光下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浓浓的喜庆气氛中。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正领着孩子放风筝的冯庆双。我和他算是老相识,几年前曾采访过他。如今,他手里仍珍藏着那部光绪年间修订的《冯氏家谱》。
      在宽敞的客厅里,冯庆双一边翻着古香古色的家谱,槐呦蛭颐墙樯茏旁懒即宸胧霞易宓脑ㄔ矗?SPAN lang=EN-US>89岁的老父亲也闻讯踱过来,坐在我们旁边。冯姓出自姬姓。始祖是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在春秋时期做晋文公的大夫,他辅佐晋文公灭掉了许多小国,被封于魏地。后来他的子孙中一脉食邑于冯(今河南荥阳),是为姓。
      关于“冯地”在今天的准确位置,许多书籍还认同另一种说法,就是河南新郑说。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食邑于此,他的子孙便以冯为姓。冯庆双收藏的《冯氏家谱》清晰地记载着岳良村冯氏家族属于毕万一脉,但却混淆了历史上“冯地”的本源。该家谱把岳良村当成了“冯地”,冯庆双坦言,衡水的刘宏勋先生曾对岳良村是“冯地”的说法持保留态度。那么,岳良村冯氏家族始祖是于何年迁此定居呢?这个村子又是何时被称为冯城、冯地和冯故乡呢?通过翻阅大量史料,我们仿佛找到了“冀州长乐冯氏始祖”迁居冀州的一丝线索。西汉元帝时期,冯婕妤所生皇子刘兴被封为信都王(当时冀州称信都),同时封冯婕妤为信都太后。这位历史上的冯婕妤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子县),她聪明秀美,且因一次奋不顾身挡住向元帝扑来的恶熊,保护了元帝,深得元帝宠爱。从那以后,冯婕妤曾和儿子在信都居住过一段时间。在一些关于百家姓探源的书籍中,详细地勾画了冯姓的缘起及迁移路线,那就是有一支从河南荥阳于战国时迁居山西上党,西汉时有一支由山西上党迁居河北。那么西汉元帝时冯婕妤在山西上党的娘家人是否会前来冀州刘兴的封地攀附,遂居住于此,从而成为冀州冯氏家族的始祖呢?《冀县地名资料》中也记载岳良村建于汉,但到底是西汉还是东汉都不清楚。但西汉时冯婕妤被封为信都太后让人多少想到她与岳良村建村的渊源。所以,要弄清岳良村冯氏先祖姓名及迁来的准确时间,还需要我们继续做许多细致的考证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到了西晋,冀州冯氏家族开始有人在朝做官,且载入史籍。这就是冯恢父子。冯恢的父亲冯太素是“冀州长乐冯氏”的35世,他作弘农太守(弘农是今河南灵宝附近)时,很喜欢次子冯淑,想把爵位传给他。长子冯恢很孝顺,便主动把应传给长子的爵位让给了弟弟。父亲死后,他在父亲墓旁搭建了草房,守墓三年。他的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称颂。后来,冯恢作了博士祭酒的官。
      冀州冯氏家族在岳良村繁衍生息,但在两汉时尚未出现地位显赫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直到西晋灭亡,东晋南迁,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后,冀州冯氏家族才一跃成为北方的显姓望族,岳良村也有了“冯城”这个显赫的称呼。这一切缘于建立了北燕国的“冀州长乐冯氏”39世冯跋。
      冯跋建立北燕国
      从冯庆双珍藏的《冯氏家谱》看,冯跋是“冀州长乐冯氏”的39世孙,他的祖父冯和,为避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避居到山西上党。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一个凭武力争雄的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冯跋的父亲叫冯安,史书记载其人“雄武有气量”。他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干戈四起的乱世,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安身立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习武投军并因军功成为西燕国的一名将军。后来西燕国因起内讧,皇族内同室操戈,后燕取代了西燕,冯安投奔后燕,被任命为将军,这时,冯安携全家迁居后燕国都和龙(今辽阳朝阳)。
      冯跋是冯安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依次是冯素弗、冯丕和冯弘。兄弟四人生在乱世,长在军人之家,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谓是将门虎子。冯跋在当皇帝前,就显示了卓尔不群的气质,他性情豪放,勇武有力,能“饮一石而不醉”。在后燕慕容宝执政时因军功,被封为中卫将军。
      后燕国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之后又升为卫中郎将。然而慕容熙其人疑心很重,因过去对冯跋之弟冯素弗的一个积怨,而对冯跋提防心很重。当他密谋欲诛杀冯素弗时,正巧冯跋又触犯了慕容熙的禁令。冯跋担心祸及全家,就带领兄弟们离开皇宫,逃入深山。慕容熙最后终因荒淫过度、横征暴敛弄得人怨沸腾,激起百姓的反对。冯跋密切关注着形势,认为这是一个除掉慕容熙的好机会。于是他召集兄弟冯素弗、堂弟冯万泥和22名勇士密谋大事。又联合好友左卫将军张兴,取得他的支持,趁慕容熙为符皇后送葬之际,趁机举事,发动政变,杀死了慕容熙,并拥立慕容熙义子高云为帝。可是高云登基不到两年,就被身边的两名护卫谋杀。冯跋又率人除掉了叛逆,被拥立为皇帝。
      公元409年10月13日,冯跋在昌黎(今辽宁义县)即皇帝位,国号仍为燕,史称北燕。冯跋继位后尊母张氏为太后,妻孙氏为王后,子永为太子。封弟弟冯素弗为车骑大将军,兼尚书事。小弟冯弘为侍中兼尚书仆射。“冀州长乐冯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北方的皇族。冯跋还派人回冀州故乡把在那里居住的四五千名族人迁到和龙。
      北燕国疆域的大致范围在今辽宁西南和河北东北部一带。在他执政期,由鲜卑贵族拓跋焘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并且窥觑着北燕的疆土。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冯跋在位的22年间,“历意农桑、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的“省徭赋、课农桑、重孝悌、建太学”等积极措施,使生产力得到恢复。遂使北燕国偏安一隅。然而冯跋也有自己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陷,如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器量狭小,罢黜谏臣。终于导致在他病危时,因立继承人问题,皇后宋氏和族人意见不一,祸起萧墙,小弟冯弘借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他的三个儿子冯朗、冯崇和冯邈看不惯同室操戈,率部投奔了北魏。北燕从此元气大伤,六年后,在北魏大军的进攻下灭亡了。靠不正当手段攫取了皇帝位的冯弘国破家亡、众叛亲离,逃到了高丽,两年后被杀。他的另一个儿子冯业率300人南迁投奔江南的刘宋王朝,遂开启了岭南“冀州长乐冯氏”一脉。
      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灭掉北燕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次第削平了各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
      从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再到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在这149年的时间里,北魏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对南朝形成高压态势。这种优势地位的形成,与北魏皇族重用汉人、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有关。在这些措施中,尤以冯太后倡导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效果显著,为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和、北魏国力的增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冯太后是“冀州长乐冯氏”39世、北燕亡国之君冯弘的孙女。她的父亲冯朗看不惯同宗为争夺帝位同室操戈,和哥哥冯崇、弟弟冯邈率部投奔北魏,被封为西城郡公,秦、雍二州刺史。冯太后就出生在父亲的任所长安,并且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北魏是北方草原上粗犷好战的游牧部落鲜卑贵族建立的。冯太后在24岁第一次临朝听政时,站在一群跟随北魏开国皇帝在马上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中间,以一个柔弱的女子之身,处理政事、驾驭权臣,杀伐决断,胜于男儿,这种杰出的政治才能的形成与她的家世及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冯太后八九岁时,父亲冯朗因受到一个大案的牵连被诛杀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顿时覆灭,家产被抄没,冯太后按律被充入宫,成了北魏宫廷的一名小宫女。从父母的掌上明珠、锦衣玉食般的生活沦落为失去双亲、任人驱使的宫女,巨大的家庭变故给尚在懵懂中的冯太后带来不可抚慰的心灵创伤。幸运的是,她在宫中得到了自己的姑母——太武帝左昭仪的悉心照顾,并推荐她到太子长子拓跋睿身边,陪他读书识字。拓跋睿比她大两岁,喜欢汉文化。加之冯太后聪颖过人,文化功底扎实,所以深得拓跋睿喜爱。两人朝夕相处,渐渐产生了感情。在冯太后进宫后的四五年时间里,经历了三场重大的宫廷政变:首先是雄才大略、一生南征北讨统一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竟被侍臣宗爱谋杀;接着宗爱与自己拥立的南安王拓跋余为争权夺利产生矛盾,再次下毒手谋杀了新帝;最后朝中以陆丽为首的一批正直的大臣诛杀了宗爱,拥立拓跋睿为帝,是为北魏文成帝。趟着无数宫廷血水一路走过来的冯太后深深尝到了政治的残酷和血腥气息,也让她深深认识到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宫廷,掌握了权柄对安身之命是多么重要!她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起来并在内心深处渴望着权力。而与她朝夕相伴的拓跋睿被立为帝,又为她带来了人生的转机。拓跋睿继位不久,便封她为贵人。两年后,冯太后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晋升为皇后。冯太后很快成为丈夫身后强有力的助手。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十年恩爱生活,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冯太后头上。年仅26岁的文成帝因病扔下千疮百孔的国家撒手西去。冯太后顿觉天塌地陷,没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痛不欲生的她纵身扑向燃烧丈夫生前遗物的大火中,最终被人救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后裔,命运对冯太后似乎太不公平了。幼时丧父,青年丧夫。她不知道日后命运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在丈夫刚去世的日子里,她终日以泪洗面。然而,作为当朝皇后,她是不能太感情用事的。许多军国大事等待她去处理,年轻的皇后擦干泪水,从悲痛中走出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的重担。文成帝死后,他十二岁的儿子拓跋弘(非冯太后所生)继位,是为献文帝。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皇帝年幼,朝中大权被太原王、车骑将军乙浑篡夺。一年后,乙浑欲壑难填,野心勃勃地想发动叛乱、弑主自立。冯太后察觉了乙浑的阴谋,果断下令捕杀了乙浑。此后第一次临朝听政,国内局势渐趋稳定下来。冯太后第一次听政时间不到两年,皇孙拓跋宏降生了,她转而精心抚养孙儿,遂还政于献文帝。
      献文帝亲政时间不长,就和冯太后产生了矛盾。原来他排挤了朝中一些冯太后重用的大臣,安排了一些对冯太后不满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冯太后隐而未发。但是当献文帝借相州刺史李欣告发尚书李敷之机,诛杀了李敷,还一并把他的弟弟李奕杀了。李奕才华横溢,是她很喜欢的一个内宠。从此,冯太后与献文帝矛盾激化。她认为献文帝没有帝王所具有的气度和治国才能,不能担当国家大任。便发动了许多大臣迫使献文帝让位于儿子拓跋宏。471年8月献文帝被迫禅位,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但当上了太上皇后的献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对一些政事仍然发号施令,处处掣肘。迫使冯太后再出狠招,于476年6月把他囚禁,不久献文帝就死去了。关于他的死,史学界有被毒死和自杀两种说法。
      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第二次临朝听政后,为了恢复生产,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她重用了一大批有才学的汉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太后改制”或“孝文帝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兴办太学、实行“俸禄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三长制”等,这些积极的措施对北魏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及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被长期沿用,成为许多封建王朝实现由乱到治首选的经济制度。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成长与祖母冯太后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冯太后将他抚养成人,在他身上倾注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柔情,还为他编写教材,耳提面命传授治国经验。490年的正月,49岁的冯太后带着无限留恋离开人世。史载她弥留之际,有一只美丽的大鸟在宫殿一角不停地鸣叫。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悲痛得几天没有进食。按照太后遗愿将她从简安葬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当政时,“冀州长乐冯氏家族”凭借这位杰出女性的荫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北方最显赫的望族。冯太后先是派人把失散多年的哥哥冯熙从漠北找回来,接入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又把博陵长公主嫁给他,拜冯熙为驸马都尉,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冯熙为侍中、中书监太师,又曾出任洛州刺史。在冯太后主持下,冯熙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孝文帝,其中两个成为皇后:一个是废皇后,一个是幽皇后;另一位是左昭仪。冯熙有四个儿子,冯诞、冯修、冯聿、冯风,都进爵封王,贵极一时。冯诞娶孝文帝妹妹乐安长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冯修为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王;冯隶为黄门侍郎、信都伯;冯风为太子中庶子、北平王。在那一时期,“冀州长乐冯氏家族”构成了北魏政权的核心力量,是盛极一时的显贵外戚。也许因了这个缘故,孝文帝曾两次驾临冀州。北魏前期,蓧县的高氏家族和封氏家族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尚未形成影响全国的显姓望族。高氏家族中的高允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书生,他40多岁入仕,既使后来作了太子的老师,但因为人正直不善钻营,所以在2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不得志。冯太后当政后,任命他为中书令(宰相),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诏书政令的起草工作,使这位一生官运不畅的书生在老年迎来了仕途的巅峰。高允在任上扶持了一批家乡的高氏、封氏子弟。那时,同诞生于衡水大地上的这几个大族还和北魏皇族结为姻亲,成为一个盘根错节、利益休戚相关的家族集团。今天,景县大地上的高氏墓群有几座被称为“皇姑陵”,里面埋葬的就是北魏的公主。也就是从那时起,这几个家族成为势力绵延至唐中期的北方大族。就连李世民和武则天也曾高看几眼。
      史书对冯太后某些方面的评价有失公允,说她“滥施杀戮”、“不修妇德”。把这些所谓的缺点拿到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一分为二地来分析,在那个缺少政治文明的时代,出于政治的需要,对政敌采取一些杀戮手段是很正常的。而对于那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冯太后倡导的改革客观上推进了这种大融合。当时北方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互相激荡磨合,产生了一种很开放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又对每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成为滋润盛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的血脉。从这个角度上说,冯太后功不可没。
      北齐及隋唐时期的冯氏家族
      北魏后期,冯氏家族式微,但曾得到冯太后支持的蓧县高氏家族的势力强大起来。那时,高允的侄孙高欢把持了朝政。十几年后,他的儿子高洋灭掉东魏建立北齐。在北齐王朝存在的28个年头里,冯氏家族中冯弘的曾孙冯子琮在朝中做到了吏部尚书、左仆射的高官。冯子琮在北齐孝昭帝时是个库吏,皇帝查阅账目,他对答如流,工作很是出色,以后不断升迁。他的妻子是胡皇后的妹妹,是个喜干预朝政的女人,冯子琮约束不了,落了个“怕老婆”的名声。
      冯子琮的儿子冯慈明,是个很有胆略的人。14岁就敢参奏北齐淮阳王军事上不恰当的地方。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在短短十几年中,杨坚先后灭掉了北周、北齐和南方的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冯慈明亲眼目睹了十余年间天地翻覆、改朝换代的社会剧变。在乱世中饱读圣贤书的他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进入隋朝后任尚书兵曹郎。隋末李密在南方扯起反旗,冯慈明随部去镇压,被李密捉住,李密仰慕冯慈明的人品才干,劝他识时务参加反隋斗争,冯慈明坚决表示“就是死了也不事二主”。他还利用间隙向隋朝军队报信,李密一怒之下派翟让杀了他。隋炀帝闻讯厚厚地褒奖了他的家人。
      冯子琮的曾孙冯元常,也很有学问,被推荐明经及第。唐高宗时任尚书左丞。他看到武则天干预朝政,便密谏高宗削弱武则天的权力,令武则天很讨厌他。武则天慑于冀州冯氏家族的势力,对他不敢妄动。武则天专权后,她借机把冯元常外调岭南,任广州都督。他在广州平定了李嗣仙叛乱。因没有记功最后被陷害致死。冯元常的堂弟冯元淑做过三个县的县令,常把自己的俸禄施舍给百姓,很得百姓爱戴。
      当年北燕即将亡国时,冯弘让他的儿子冯业率300人投奔南朝。冯业后来在广东新会定居下来,受到南朝皇帝的封赏,并被授予官职,从此开创了岭南“冀州长乐冯氏”一脉。当时岭南有位著名的黎族女首领——洗夫人,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冯业的曾孙冯宝娶她为妻,冀州长乐冯氏家族就这样和当地土著民族联了姻,在当地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后来,冯宝和洗夫人的后代接受了隋唐的招抚,并在当地任职,他们多次评定叛乱,为稳定南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史载,在开元天宝年间深受唐玄宗宠信的大太监高力士,本姓冯,是家道中落的岭南“冀州长乐冯氏”一脉的后裔。
      宋元明清以后的冀州冯氏家族
      唐中期以后,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和稳固,延续了数百年的士族制度逐渐瓦解,许多有学识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加之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的三次南迁,社会上已不具备再形成庞大士族的条件,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大家族能绵延数百年盘踞国家政治舞台了,“上品天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历史。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冀州的冯氏、封氏、高氏、崔氏家族像国内其他士族一样逐渐黯淡下去。
      在两宋时期,冀州冯氏家族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元朝建立后,“冀州长乐冯氏”60世孙冯复精通经史文学,考试得了第一名,被授予冀州学政的官,后来又改任广平学政。他因写了一个关于政事十条的意见书,没有被朝廷采纳,反而引起猜忌,便辞官避居原籍,他就是如今岳良村冯氏家族的始祖。后来,冯复的儿子冯吉也被诬陷有光复宋朝的行为,不得以带着次子冯桂迁居山东省禹城县第四乡安仁店避难。在家乡只留下长子冯公守家庙和祖墓。冯吉携子东迁,又开创了山东“冀州冯氏一脉”。冯公是个种田的好手,他种的庄稼每年都能有好收成,在他家的场院里粮食堆积成山,周围村里的百姓都来向他学习,从此“冯故乡”这个村子便改称为“岳粮”村了,后来逐渐演变为岳良。明代,冀州冯氏家族名人寥寥。只有64世孙冯原中了进士,任京城经历司经历,后升任山西忻州府判官。《冯氏家谱》记载:清初,“冀州长乐冯氏”71世冯廷瑞罹难,被追封为明威将军。至于他为何罹难没有记载,但可以推断此时冯氏门风已改为尚武。他的儿子冯犹龙是辛丑科武进士,被授予平凉府守备的官职,他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役中立下了战功。冯犹龙在陕西为官期间,爱民如子,很受百姓爱戴。他晚年返回岳良村故里,修了三官庙,做了许多造福乡梓的义举。
      清光绪年间,“冀州长乐冯氏”79世孙冯润圃把家传武功练得出神入化,又行侠仗义,在民间得了个“小窦尔墩”的绰号。他抱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理想只身去投军,在毅军大营效力,因武功高强,办事机灵,很得上司赏识,被委派随军办理粮台及军装事务,后来他升任毅军四川提督军门,被赏五品顶戴。1900年,冯润圃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清亡后回到原籍,开办了冀州同兴镖局。那时,从北京到大名府,江湖上没人敢劫冀州同兴镖局走的镖。冯润圃晚年,在每年农闲时节,三村五里的年轻人都凑到他家里习武。抗战时期89岁的冯润圃病死于家中。他有两个儿子冯秀堂和冯秀森。冯秀森长子冯庆龙参加抗日工作。冯润圃的曾孙冯金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任村干部,直到1998年才从村支书任上离职。
发表于 2012-1-17 17: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岭南冯氏网越办越好!向宗亲们问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0 08:20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