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53|回复: 4

冯姓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1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发表于 2010-9-4 2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历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7 0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馮姓的遠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他于其兄武王代有天下之后,被封于畢,所以被尊稱為畢公,當時的畢國,位于現在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的北方,又稱為「畢原」,周文王、武王、及周公旦的基,都在這兒。

畢公高的子孫,在畢原衍傳了好几百年,到了春秋時期,出了一位才華出眾的畢萬。畢萬是晉就公時的大夫,由于有功,被封于魏,其后,畢萬所衍傳的子孫日益壯大,在晉國的地位也日隆,終于在戰國初期與韓、趙兩家割分了晉國,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戰國七雄之一。

畢萬當年始封的魏邑,就在今山西省芮城縣的東北。根據周代的封建制度,諸侯國的大臣被賜給采邑之后,還可以把自己受邑的土地,分別封給自己的子孫族人或有功的部屬,本文所介紹的馮姓,便是在這種制度下誕生的──畢萬的一位子孫,由于食邑馬城,所以后來其子孫便「以邑為氏」 而姓了馮。

在戰國時期,馮姓便不斷出現于當時的史籍,可見馮氏一族的發展相當快速──典出「孟子盡心篇」的成語「重作馮婦」,故事的主角姓馬名婦,是當時的晉國人,「史記孟答君列傳」中那位三興彈鋏之歌的馮灌,則是戰國末期的齊人。

當然,從馮灌的事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距今大約兩千一百年以前,馮姓便已經從發祥的山西,發展到山東地區了。

這個古老的姓氏,有一個稍異于其他家族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根源雖同,卻并未有一致的共同家族標幟,而擁有好几個不同的郡望,包括穎川、上黨、弘農、河間,乃至長樂等。這種情形,自古已然,在台灣地區,也是一模一樣!

為什么會有這種特殊的現象?說穿了不但絲毫不足為奇,而且還是千秋萬世馮氏子孫尋根探源時的一大方便。

原來,馮氏在春秋時期得姓后,子孫的繁衍很快,擴展的地區也很廣, 在唐朝以前,便分別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巨姓,其后并以這些地方為中心,四面八方分衍至全國各地。為了紀念自己的來處以及系出的血脈,馮氏便分別有了不同的郡望了。

郡望的不統一,何以說是馮氏子孫尋根探源的一大方便?理由也很簡單,每一派的馮氏,都已經確知他們的傳世之祖是什么人,這么一來,豈非只要知道世傳的郡望,就能輕易找到自己的血緣所屬?

以下,簡單介紹馮氐家族的主要郡望,以供這一代子孫尋根的參考:

──穎川馮氏,是距今整整兩千年前「大樹將軍」馮異的后代。馮異是東漢光武中興時的名將,他的事跡,「后漢書」上列有專傳記述,大致如下:「父城人,字公孫,事光武拜偏將軍,封陽夏侯。復平赤眉,擊匈奴,歷領北地、安定、天永太守事。后攻隗純于冀,卒于軍,謚節。異性謙退,每所止舍,諸將常并坐論功,異獨屏立樹下,軍中號為大樹將軍。」

──上黨馮氏,則為西漢宣帝時(公元前七三至四九)名將馮奉世的后裔。馮奉世是當時的潞人,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人,他的文武俱佳,曾出使西域諸國,并曾矯制發兵擊莎車,威振絕域。事來又以破* 的大功,被封為關內侯,也是名登「后漢書」的不朽人物。很顯然,由于馮奉世是當時的山西人,所以他的后裔才會以「上黨」為郡望,并且相沿相襲至今。

──京兆馮氏,發祥 之地在河北地區,則是燕王馮宏所傳。

──弘農馮氏,是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后。所謂「弘農」,也是漢朝的一個郡名,指的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嵩、內鄉等縣以西,以及陝西省商縣以東之地。

──河南馮氏,是唐代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后代。河間,就是現在河北省的河間縣一帶地方。

──長樂馮氏,是西漢馮奉世之子馮的子孫。馮參是一位精通尚書的學者,歷任代郡、安定等地的太守,被封為宜鄉侯,后來,卻被誣陷而自殺,他的子孫歷經遷徙,最后在福建的長樂地區匯成巨族,又為馮氏家族增加了一個表明血緣依歸的標幟。

目前在台灣省,馮氏是全省的第六十三個姓氏,其中,以「 川」和「長樂」的裔孫較多,換言之,台灣的馮姓,絕大多數是漢代名人馮異和馮奉世的苗裔,擁有極為光彩的家世背景。

冯姓来源有三---供参考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2、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冯氏,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氏英才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enganj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7 17: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来了就多顶这个贴子!增加点人气!为冯姓家们加油!你们是我的榜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ku8gh6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3-25 17: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令狐冲点了点头,见他面带病容,神色憔悴,便关心道:“太师叔,你肚子饿么?徒孙洞里藏得有些干粮。”说着便欲去取。
    风清扬摇头道:“不用!”眯着眼向太阳望了望,轻声道:“日头好暖和啊,可有好久没晒太阳了。你小子很对我的胃口,对了,你说说你为什么要习武、练剑?是为了扬名天下?还是称霸一方?”
    要是真令狐冲,或许会回答振兴华山派,或者是扬威华山,或者除强扶弱。然而现在的令狐冲却不是这样。
    只听令狐冲应声道:“太师叔都错了,徒孙习武有三个目的。”
    风清扬大感兴趣道:“好啊,你小子说说是那三个目的?”
    令狐冲道:“第一,徒孙习武、练剑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不受伤害。”
    风清扬点头道:“你小子这说的是实话,不过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心爱的女人?”忽然,风清扬呆了呆,轻声念道:“心爱的女人……心爱的女人……”仿佛沉浸在一段遥远的回忆中,过了半响,才道:“你的其他两个目的呢?怎么不说了?”http://www.fupo58.com/chengshi.htm
    令狐冲接道:“第二,徒孙希望可以平息五岳剑派和魔教的纷争,减少江湖仇杀和恩怨,还江湖一个太平。”风清扬道:“这个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样容易,不过志气不小,还有呢,继续说。”
    令狐冲继续道:“第三,徒孙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为老百姓和国家社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其实人生短短数十载,何必将光阴浪费在江湖的恩怨仇杀之中。”
    当令狐冲说完第三个目的,风清扬击掌大笑道:“好,很好,想不到你小子竟然有如此的胸怀,实在难得,恐怕全江湖之中,就算那少林、武当派也无人有你这样的胸怀!”其实,第一个目的是令狐冲自己最基本的愿望,第二个第三个,则就是令狐冲用来忽悠风清扬的了。
    当下,令狐冲心想若是能从风清扬这里学到独孤九剑,那可就好了,于是跪下磕头道:“徒孙希望风太师叔能够指点徒孙武功,徒孙感激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5 14:48 , Processed in 0.9063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