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22|回复: 9

冯姓起源,迁徙,各历史时期分布,及苍南冯氏详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5 15: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1111.jpg

冯姓始祖  
       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56年灭商,封其弟毕公高(相传文王第十五子)于冯夷故地,仍称冯。其后裔毕万的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后裔子孙便以国为姓,尊冯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系冯姓始祖之一。但当代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冯氏的苗胤。

        冯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汉族冯姓组成有两支:归姓和姬姓。第一支源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三国。周武王灭冯等三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普遍使用冯姓是在国灭之后,这也至少有3000多年了。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郡望与堂号
      1.始平郡。晋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分扶风郡置。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成阳市以西、宝鸡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区。
     2.大树堂。在冯姓发展史上,在诸多名人公卿中,东汉冯异是最值得称道的。冯异,颍川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4年。从刘秀为偏将军,封应侯。屡立战功。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避大树下,军中因号之“大树将军”。后世称不争名利的将军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任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冯姓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以“大树”为堂号,以“将军世泽,天官家声”为堂联。

        冯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冯姓,系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因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稽考。今据芦浦监后垟和渡龙屿湖两地《冯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理清其始迁祖于明成化和明末清初由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入迁定居,繁衍成族的。现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1 芦浦监后垟冯姓  始迁祖冯珂,系冯增八世孙,冯泰玄孙,冯春之孙,冯纲四子。原籍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冯增于何时由长溪县赤岸入迁浙江湖州,转迁温州府平阳县城内定居不详。冯珂约于明成化年间由平阳县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爱益、爱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郊外冯店、芦浦街、县后村、增产村、龙港、钱库、宜山、海城、白沙刘店,以及平阳、乐清县清江等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1.jpg
2.白沙刘店冯姓  始迁祖冯凤贵,系冯珂曾孙,冯爱益之孙、冯顺泰三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任氏,生子一:如尧。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3.郊外冯店冯姓  始迁祖冯占雨,系冯珂曾孙,冯爱义之孙、冯顺宁次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君祖(迁玉环县楚门镇山北村水同门)、君耀、君其、君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龙港、钱库、蒲城和平阳、杭州、上海,以及江苏常州、福建寿宁等地。

4.渡龙屿湖冯姓  始迁祖冯世晚(1613—1665),系原籍福建福宁府(今霞浦)赤岸入迁浙江安吉(湖州)冯宗珮苗裔。冯宗珮第四世孙冯应廷,明成化年间赐进士,官永嘉知府,遂家焉。其三子冯启圣转徙瑞安县四十六都梅源,传数世至冯德四,转迁平阳县四都盘浦。冯世晚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二:天故、天赐,继子天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云岩王家塔、龙港江口涂厂、(金乡)湖里黄泥岙、矾山石宫、大埕、昌禅大坑底、中墩、霞关、城门大岗、马站街、沿浦街和平阳县鳌江、万全嘉峰麦园头,瑞安县下公殿、莘塍、东山、上望、沙塘底、阁巷,玉环县坎门,温州小南门,以及福建福鼎县秦屿、九都龙山境、管阳、秀蝉里,霞浦县湖坪街以及江苏宜兴等地。

5.龙港江口涂厂冯姓  始迁祖冯正反,系冯世晚裔孙。于清道光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6.昌禅三条溪大坑底冯姓  始迁祖冯郑听,系冯世晚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7.赤溪南岙湖后冯姓  始迁祖冯茂镇,于何时由福建漳州府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城门大岗、中墩、霞关和泰顺县箩头、楮坪岭,以及福鼎县管阳、广化等地。

8.观美桃湖冯姓
  始迁祖冯大卿(1624—1643),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珣之子。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天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9.南水头坝头冯姓  始迁祖冯天亮(?—1714),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记之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邦信、邦松、邦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冯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冯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991人,占全县总人口O.40%,分布全县56个乡镇,名列全县第49位,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及人数   
灵溪镇   40     
平等乡12
金乡镇553
五凤乡1
灵江镇1
凤江乡18
舥艚镇187
矾山镇34
沪山乡2
云岩乡14
大渔乡20
华阳乡2
凤池乡2
江山乡16
石砰乡1
昌禅乡74
渎浦乡4
湖前镇5
新城乡70
埔坪乡1
浦亭乡6
钱库镇39
炎亭镇42
南宋乡25
对务乡3
芦浦镇1774
藻溪镇8
南堡乡3
龙港镇178
望里镇17
渡龙乡175
马站镇7
沿江乡8
仙居乡67
繁枝乡20
沿浦乡8
龙江乡52
新安乡2
挺南乡11
赤溪镇55
白沙乡36
陈东乡12
桥墩镇11
龙沙乡4
海城乡103
项桥乡13
观美乡17
凤阳乡1
宜山镇36
夏口乡21
南水头乡28
中墩乡4
铁龙乡1
括山乡10
黄檀乡117
信智乡2

苍南县(2005年)冯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冯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585人,占全县总人口0.37%,每平方公里有3.77人,名列全县第49位。分布全县34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芦浦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芦浦镇182130   3.5                   监后西、监后东、东门
龙港镇813         9.795               白沙刘店、街路、涂厂
金乡镇5311       2.19                 郊外冯店、金乡城内
灵溪镇377         4.36                 渡龙屿湖、南水头坝头、县城
鲃艚镇2851       5.83                 炉头、中段、山塘
桥墩镇129         1.60         
钱库镇112        5.38                  街路
昌禅乡95           2.71                  三条溪大坑底
赤溪镇65           1.30                  南岙
仙居乡59           3.37
观美镇50           1.18                  高云岭、桃湖
炎亭镇46           3.28           
矾山镇39           0.74                  矾山街路
宜山镇31           2.40                  街路
大渔镇26           1.62                  独立户、妇女嫁入
括山乡25           1.04                  独立户、妇女嫁入
藻溪镇24           0.32                  独立户、妇女嫁入
云岩乡23          1.77                  凤山凤岗塔
南宋镇22          1.00                  独立户、妇女嫁入
望里镇15          0.46                  独立户、妇女嫁入
沿浦镇13          0.38                  顶街
马站镇8            0.22                 街路
浦亭乡7            0.26                 妇女嫁入
新安乡6            0.73                 妇女嫁入
龙沙乡5            0.06                 妇女嫁入
中墩乡4           0.40                  妇女嫁入
莒溪镇3           0.06                  妇女嫁入
凤池乡2          0.14                   妇女嫁入
腾垟乡2          0.10                  妇女嫁入
石坪乡2         0.20                   妇女嫁入
霞关镇1         0.03                  妇女嫁入
五凤乡1         0.03                   妇女嫁入
渔寮乡1         0.06                  妇女嫁入
凤阳乡1         0.05                妇女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1.jpg

   附 录
一、冯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冀鲁苏地区最有影响。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冯的人至少有64个,总人口大约在770万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徙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
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
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
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
出自西魏宁州剌史冯宁的弘农冯姓,
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
    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占四川总人口的2%。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二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4.5%)、山东(11.3%)、广东(9.4%),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7.7%)、江苏(7.7%)、江西(6%)、河北(5.3%)、四川(5%),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O.9%,减少了一半。宋、元、明期间,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其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到768万,为全国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激增到768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3.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这三省又集中了22.3%。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4.5%,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广东、冀鲁豫、江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向南部地区的迁移也十分强劲,已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二、当代冯姓的分布
       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海南东南部,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其次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江苏、浙江西北部、山东大部、河北,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3人。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4%,冯姓人口大约117万;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4%,冯姓人口大约465万;O.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2%,冯姓人口大约134万;不足O.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冯姓人口大约52万。冯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山东西北、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9%—2%;在福建东部、浙江南端、台湾、云南西部、贵州东南以及西北地区,是冯姓罕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以下,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8%,其中比例不足O.1%的占国土面积的27%;在其他北方租南方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O.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1.5%。
   三、冯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人了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名人总数的O.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 历史上冯姓名人有:
春秋时冯简,官郑国大夫。

战国时有冯驩,为齐国孟尝 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冯亭,官韩国大将;
冯谖,韩国著名名士。

西汉时有冯奉世,宣帝时率兵破莎东,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冯唐,景帝时,任楚国相;
冯玄,官太原太守;
冯唐,官车骑都尉;
冯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
冯参,官寅都侯。

东汉有冯异,刘秀即位后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冯岱,官陈留太守;
冯衍,辞赋家;
冯鲲,官都尉。

西晋有冯紞,官左卫将军、散骑常侍。

十六国时有冯跋,为北燕国 君,后乘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据昌黎(今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

南北朝(北魏)有冯太后,为文成帝皇后,曾临朝执政25年;
冯提伽,官散骑常侍兼礼部侍郎。

北周有冯迁,官陕州刺史。
冯小怜,为北齐后主淑妃;
冯子琮,官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北魏有冯修,官侍中,封东平公;
冯亮,官中书舍人;
冯诞,妻乐安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长乐郡公;
冯熙,配尚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昌黎王;
冯元兴,官安东将军、光禄大夫;
冯太后,为文成帝后;冯皇后,为孝帝后。

隋代有冯世基,官兵部尚书;
冯慈明,官尚书兵曹郎。

唐代有冯立,官翊卫车骑将军;
冯伉,官同州剌史、左散骑常侍;
冯图,官户部侍郎;
冯宗,官殿中侍御史;
冯定,官谏议大夫、散骑常侍;
冯审,官桂管观察使、国子祭酒;
冯盎,官武卫大将军、上柱国、封越国公
;冯涓,官眉州刺史、御史大夫;
冯涯,官侍郎;
冯宿,工、刑二部侍郎、东川节度使;
冯士翙,官武卫将军、封合浦郡公;
冯元常,官陇州剌史、广州都督;
冯长命,官尚书左丞,封安县男;
冯河清,官左卫大将军、封安定郡王;
冯昭泰,官刑州刺史、括州刺史;
冯知戴,官春州刺史、左武卫将军;
冯绍正,官户部侍郎。

五代有冯玉,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后晋有出帝石重贵冯皇后;
冯晖,官中书令、封陈留王;
冯道,官户部侍郎、宰相,曾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赟,官忠武节度使、三司使;
冯延巳,官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
冯延鲁,官中书舍人;
冯行袭,官均州节度使、司空。

宋代有冯京,仁宗时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冯元,官户部侍郎;
冯拯,官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
冯益,官明州观察使;
冯觐,官武翼大夫;
冯澥,官潼州知府、左谏议大夫;
冯行已,官卫州防御史;
冯伸已,官武卫大将军;
冯贤妃,宋仁宗妃;
冯继业,官礼部尚书;
冯康国,官万川知州。

元代有冯岵官江西按察副使;
冯翼,官西台侍御史;
冯子振,官集贤殿侍制、散曲家;
冯仲德,官胶州知州;
冯国用,官亲军指挥使,追封郢国公。

明代有冯志,官汝宁太守;
冯坚,官佥都御史;
冯孜,官湖广布政使;
冯忠,官扬州知府;
冯岳,官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
冯诚,官湖广按察使;
冯昱,官河南按察副使;
冯俊,官副都御史,四川巡抚;
冯胜,官太子太师,封宋国公;
冯恩。官南京御史;
冯彬,官松江知府;
冯铨,官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冯续,官甘肃巡抚;
冯琦,官礼部尚书;
冯琨,官登州知府;
冯裕,官云南按察副使;
冯端,官浙江按察副使;
冯觐,官广东按察副使;
冯子京,官湖广按察使;
冯天驭,官刑部尚书;
冯元飏,官右都御史,天津巡抚;
冯元飙,官兵部尚书;
冯从善,官工部尚书;
冯本清,官监察御史;
冯世基,官兵部尚书;
冯世雍,官徽州知府;
冯生虞,官太常少卿;
冯师孔,官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
冯时可,官按察使;
冯时雍,官湖广左、右布政使;
冯京第,官兵部右侍郎;
冯学易,官河东转蘑使;
冯皋谟,官福建参政;
冯盛明,官开封知府、河南左布政使;
冯敏功,官山东左参政;
冯惟讷,官江西左布政使;
冯梦龙,戏曲家。

清代有冯浩,官编修、御史;
冯甦,官广东布政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刑部侍郎;冯子材,官广西提督;
冯云山,官太平天国后军主将,封南王;
冯文蔚,官内阁学士;
冯一协,官台湾知府;
冯光裕,官湖南巡抚;
冯光熊,官山西巡抚,左都御史;
冯汝骥,官江西巡抚;
冯如京,官永平知府,广东左布政使;
冯应榴,官江西布政使;
冯景夏,官刑部左侍郎;
冯班,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始迁祖倪蒙煜(1825—1868),原名新煜,系石路大房次派倪元武玄孙,倪明魁曾孙,倪大法之孙,倪家临长子。约于清道光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一:正陈。炎亭崇家岙倪姓 始迁祖倪家传(1859—1911),系石路二房倪元志曾孙,倪明逊之孙,倪大运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二:蒙德、细德。马站倪姓 始迁祖倪蒙银(1886—1922),系石路二房倪元志玄孙,倪明堂曾孙,倪大钱之孙,倪家府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女一:正祖、正明。望里溪头倪姓 始迁祖倪蒙遛(1883—1929),系石路二房倪元福玄孙,倪明科曾孙,倪大照之孙,倪家有四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元配陈氏,继配侯氏,抚子一:正奎。舥艚七一包处倪姓 始迁祖倪明媄,系石路二房倪昌纷玄孙,倪成俊曾孙,倪绍贤之孙,倪元臣三子。于何时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王氏,生子二:大尤、大高。平等陈家宅上垟倪姓 始迁祖倪圣定,系平阳县六都倪垟倪君侯长子。于何时由倪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赵氏,生子一、养子一:帝斗、帝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河北庙等地。龙江河北庙倪姓 始迁祖倪裕业(1848—1890),字培业,讳瑞业,系倪圣定七世孙,倪帝德六世孙,倪明信玄孙,倪王义曾孙,倪德发之孙,倪高咏长子。约于清同治年间由陈家宅上垟入迁来此定居。白沙第七河倪姓 始迁祖倪圣甫,系平阳县六都倪垟倪君侯次子。于何时由倪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薛氏,生子倪帝奎。倪帝奎配杨氏,生子六:明纲、明经、明纶、明纪、明士、明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平等环河下庄倪姓 始迁祖倪元臣、倪元士、倪元桂诸兄弟,系何派于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三支系共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蒲城东门倪姓 始迁祖倪当,号泰源,系倪启圣之孙,倪则笃之子。于何时由宋家港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王氏,生子倪文偁。倪文偁配陈氏,生子三:仲英、仲庆、仲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魁里下魁、下坊和杭州,以及福鼎县嵛山、店头瓦溪等地。魁里下魁倪姓 始迁祖倪尚可(1886—?),约于清光绪年间由蒲城东门入迁来此定居。马站下坊(峰)倪姓 始迁祖倪可春(1902—1958),于民国年间由蒲城东门入迁来此定居。石砰倪姓 始迁祖倪成庚(1642一?),字固巷,系石路大房倪经元曾孙,倪一武之孙,倪昌济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芦浦石路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三:士俊、士英、士法。 苍南倪姓人口 苍南倪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倪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840人,占全县总人口0.38%,名列全县第50位,分布全县49个乡镇,列表如下:苍南县分乡镇倪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人数乡镇名称人数乡镇名称人数乡镇名称人数灵溪镇62石砰乡75繁枝乡327新安乡14渎浦乡2新城乡434挺南乡2陈东乡15灵江乡1炎亭镇24桥墩镇3项桥乡35对务乡4藻溪镇42矾山镇11夏口乡21大观乡53渡龙乡13昌禅乡1蒲城乡131龙港镇321海城乡29马站镇12云亭乡3沿江乡7宜山镇18沿浦乡17霞关镇2
龙江乡23铁龙秀2南坪乡19魁里乡1白沙乡289平等乡435渔寮乡1澄海乡1括山乡20凤江乡2钱库镇363赤溪镇1金乡镇78云岩乡5芦浦镇603  舥艚镇205江山乡23望里镇13  大渔乡20湖前镇18仙居乡49  
  苍南县(2005年)倪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倪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470人,占全县总人口0.36%,每平方公里3.67人,名列全县第50位,分布全县31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人数每平方公里人数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龙港镇153618.51平等下庄、白沙刘北、街路芦浦镇677112.83石路舥艚镇60133.39新城倪家堡、七一钱库镇52925.43倪处、后谢藻溪镇3774.98繁枝温州岙、九堡、街路灵溪镇2643.05大观岩头、县城蒲城乡12413.77城内石砰乡696.90坑南金乡镇671.54城内仙居乡475.87 沿浦镇230.68 霞关镇220.64南坪卓垟马路边、三星炎亭镇211.50独立户、妇女家入宜山镇201.55独立户、妇女家入括山乡170.71独立户、妇女家入大渔镇161.00独立户、妇女家入新安乡151.83独立户、妇女家入望里镇130.38独立户、妇女家入马站镇110.31闸桥头桥墩镇60.07妇女嫁入云岩乡50.38妇女嫁入莒溪镇30.06妇女嫁入渔寮乡10.06妇女嫁入中墩张10.10妇女嫁入观美镇10.024妇女嫁入赤溪镇10.02妇女嫁入昌禅乡10.03妇女嫁入浦亭乡10.04妇女嫁入凤池乡10.07妇女嫁入
苍南历史倪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和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收录今苍南籍倪姓人物3人,其名录简介如下:倪梦龙,字公翼,金乡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官浙江缙云知县。倪梦远,金乡人。南宋官泰和县主簿。倪济川,倪垟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岁贡。 倪姓历史名人 历史上倪姓名人有:战国时有豪士倪良。汉代有倪萌,大臣:倪宽,官御史大夫。唐代有倪若水,官中书舍人、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倪麟,画家。五代有倪曙,官工部尚书、进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倪可福,官都指挥使。宋代有倪思,官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礼部尚书;倪涛,画家;倪闪,官宁国府 教授;倪称,官常州 教授、太常寺主簿;倪涛,官信阳军 教授、左司员外郎;倪登,官朝请大夫;倪千里,官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倪天隐,官桐庐讲席;倪公晦,官转运司干办公事;倪文一,官福建清流知县;倪印心,官将仕郎、湖广儒学副提举。元代倪渊,官杭州 教授;倪瓒,藏书家、画家、诗人;倪骧、倪宏、倪克修,画家。明代有倪元璐,官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倪岳,官南京吏兵二部尚书;倪宗岳,官御史;倪宗正,官南雄知府;倪峻,官兵部给事中;倪尚忠,官吉安同知;倪玑,官燕京左护卫千户、定州知州、山西佥事;倪润,官南城知县;倪辅,官湖广参政;倪敬,官御史、都督府都事;倪谦,官南京礼部尚书;倪嵩,官吏部尚书;倪文焕,官御史、太常卿;倪心印,官将仕郎、玉山县尹:倪孟贤,官丽水知县;倪思辉,官南京户部尚书;倪祚善,官处州知府;倪嘉善,官翰林检讨;倪端、倪宗器、倪晋,画家。清代有倪继宗、倪赐,诗人;倪灿,官翰林院检讨;倪模,官凤阳府 教授;倪瑶,官内阁中书;倪文蔚,官河南巡抚兼署河道总督:倪国琏、倪端、倪鼎、倪含、倪一庸、倪世瑛、倪伯益、倪广、倪志远,俱是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06: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玉玲宗亲!拜读“冯氏始祖”资料,长了冯氏历史知识!开卷有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18: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么多史料,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5 2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玉玲宗亲分享的资料,史料比较详细,值得细读和参考。为了方便广大宗亲查阅,我今天还特意进对原贴进行排版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7: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兴冯氏家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6 12: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不到 河南省 滑县 冯姓 和那里是一支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3-28 17:36 , Processed in 0.1094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