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23|回复: 7

有传:冯子材是我族的"大太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5 2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冯一一 于 2011-9-26 07:40 编辑

近日与同宗说"太公"(广州话,意:曾祖以上的先祖).有说冯子材是广东省城族(今广州市区内,含广东南海籍和广东番禺籍)的大太公.他过世出殡时,祠堂有旨:所有族人均要参加.以致当日送殡队伍由坟头的白云山排至今天的解放中路,长达数公里......
此说末经核实.但愿在宗亲网能有"一石击起千层浪"之效.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2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一一 于 2011-9-26 21:32 编辑

冯子材.jpg

以上从广州白云区志上截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7 1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子材的历史据现在还不算远,望相关族人能整理保留完整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2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一一 于 2011-9-30 08:09 编辑

有关籍贯属地,当年冯子材的后人曾走访南海县,可惜.她疏忽了......
一般人讲籍贯是"广东南海",其中的南海不是今天的南海市或南海县,而是清朝时的南海郡,广东省城(旧广州市)的西半边也归南海郡辖治.

补充:听说本网有会员仍与冯子材的后人有联系,可否将本帖的相关信息给予传递,作为新线索,为研究冯子材籍贯地提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0 17: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晚清抗法名将。汉族,字南干,号萃亭。冯子材,广西博白县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他曾做过木工,跑过牛帮,在贫困中度过了许多岁月。在社会风气和亲友言行的熏陶下,冯子材的思想中充满了许多儒家的正统观念,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0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8月17日(清嘉庆廿三年六月廿七日)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村一个破产的商贩家庭,其祖籍一说广东南海县,一说广西博白。所以注意,冯子材是钦州人,这没有任何疑问,有争议的只是其祖籍即其曾祖父广运公从何处迁到钦州。

    冯子才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脸色生得黑,人们便称他为亚黑四。子材幼年时,因父母、兄长早死,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谋生。他做过小本盐贩、木工,也为人护送过牛帮,往来于钦(州)谦(州)险恶的山路上,其间,受尽雇主的欺凌。后来还流落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世道的坎坷,不幸的遭遇,使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养成慷慨侠义,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
      1850年,广东天地会的一支首领刘八,在灵山县举起了反清义旗。走投无路的冯子材也聚徒于博白县,并于次年参加了刘八的队伍,后来由于义军内部矛盾重重 ,冯子材被清军重兵围困后援不至,而被迫向博白知县游长龄投降。从此即在清王朝的驱使下,参与了一系列镇压农民起义的事件。
      先时,冯子材组织了"常胜勇"营,参加镇压刘八的农民起义军,同年,他又和清军游击刘开太及地主武装团练一起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镇压了天地会领袖何名科被以军功由行伍拔升千总。清王朝还赐给他“色尔固愣巴图鲁”的称号。
       1851年广西桂平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南京,清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调集各路军队前来镇压,太平军由广西北上后,他作为广西提督向荣部属,尾随太平军至江南。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政府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北大营,冯子材一直在江南大营包围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因而获得另一名上司张国梁的器重, "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于是被清廷逐级拔升,到1860年清军包围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彻底摧毁,冯子材收集残兵,不久补任为广西提督,从而进入"中兴名臣"之列。以后又以三千人,坚守镇江城三年多而获赏"穿黄马褂"、"骑都尉世职"。 太平天国灭亡后,冯子材又先后三次奉命出关,镇压转移到越南北部的广西农民军。
      冯子材刚刚加入统治阶级的行列,青少年时代的辛酸历史给他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熟悉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热爱自己的乡土,痛恨统治集团中赤裸裸的腐败现象,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在治军、对百姓和用人等方面,有时比较正直宽厚。
      守镇江时,他没有效法其他军队直接征收人民群众所痛恨的厘税。分驻丹阳时,他"亲抚难民数万,散给米钱,赀遗妇幼,宁缩饷以资赈济。"他多次无所畏惧地劾地方上的贪官酷吏。1868 年,弹劾吞饷私税的太平府知府徐延旭,由于徐得到广西巡抚的庇护,没有受到处分,冯子材"抗疏劾及桂抚。"第一次出关,冯子材又婉辞了越南朝廷一万五千两犒师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法国侵略者加紧对越南北部的军事攻势,我国西面疆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内御侮保边的要求日趋高涨。这时,冯子材由于受到地方当官吏的排斥和打击,怀着"为有老罴卧当道,肯教牧马渡临洮"的悲愤心情辞去广西提督的职务,解甲归田。但钦州地区毗邻越南,直接受到法国水陆进攻的威胁。刘永福黑旗军在越抗法的伟大胜利,两广地区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反侵略斗争,推动了这位"御外性至强"的沙场老将。他时常担忧国事,以捍卫社稷为已任,为此,多次秘密派人,深入越南境内,侦察法国侵略军的动向,绘测地图,以备日后自卫之用。1884年初,清朝政府为了加强两广地区的防卫,决定起用这位熟悉边情的老将,但只任命他督办高、谦、雷、琼四府廿五州县的团练。在既无实权,又无饷源的困难情况下,冯子材勇敢承担起这一职责,经过他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先后有九个州县成立了团练。
     冯子材还亲自在钦州挑选了500名练勇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批练勇都成为日后抗法萃军(冯子材号萃亭,他统率的军队,人们称萃军。)的骨干。接着积极主战的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正式上书推荐冯子材。冯子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已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迫切要求了,便主动向张上书,说要捍卫西南边疆,必须大力援助越南,"与其暗袭制侥幸于目前,何如挞伐大张,以杜欲壑于日后。"他要求给他统率一万五千军队,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一带,开辟陆路第三战场。这个积极正确的建议,立即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张之洞曾先后同意他成立十八营军队,开赴越南作战。冯子材奉命筹防,立即召集旧部,树旗招兵,钦州地区人民积极响应,踊跃从军,表现出高昂的杀敌卫国热情,在短短的20天内就组成了一支十营共五千人的新军,这使老将军深受感动。
       1884年12月初,冯子材率萃军从钦州誓师出发。行前,他祭别祖先,嘱咐家人说:"万一军有不利,百粤非复我有,亟率我眷属,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永为中国民,免奴外族也。"并带了相荣、相华两个儿子在身边,以备一旦战死沙场,为其料理后事。显示出他要和侵略者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这时,接替徐延旭的东线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淮系将领潘鼎新,他忠实地执行李鸿章投降妥协的路线,造成了东线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1885年初,法国纠集了两个旅团共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谅山战役。法国利用清军分兵把口、各自为战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先取北越重镇--谅山东省,再攻同登,然后挥军北进。2月23日下午,祖国南大门--镇南关(今友谊关)陷落。侵略者纵火焚毁了关上的堡垒兵营,炸掉了镇南关的城墙,并在镇南关的残瓦废圩上立下了一根木柱,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巳不再存在了"的挑衅性标语,侵略气焰十分嚣张。 法国侵略军攻占镇南关,清军往关内大溃退。潘鼎新一口气逃到距镇南关百里以外的海村,"各军多溃逃,无复队伍,淮军大斥龙州,商民迁徙一空,营官乘乱攫饷还省。游勇水陆肆斥,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敌人的侦察骑兵巳深入到国境纵深十余里的幕府村,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我边民田园庐舍被毁,百姓任受枪击钉戮。前线已经没有一支完整的军队,祖国边疆处于万分危急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率军赶到了前线,并被任命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由于潘鼎新放弃了指挥责任,广西提督苏元春的军队新败未集,冯了毅然以大局为巳任,积极备战,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重建祖国的门户。首先严格纪律,禁止军队扰害人民,冯子材吸取了以前徐延旭和潘鼎新惨败的孝训,认识到人心踊跃,可资借助。他的军队每到一处都大张旗鼓地宣传军纪,规定:"各路大军,露营住宿,禁入民村,禁住民房。全体官兵,严禁夜出,白天入街,须持手令。如违令者,军法不郝。一律严格,折首示众。"由于冯军严格的约束队伍,影响及于各军,军民关系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从各方面支援军队。其次是收集溃散兵勇,恢复军队的战斗能力。由于清军的几次溃败,整个战线瓦解。军队丧失战斗能力,边关一带溃勇充斥,为害地方,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冯子材抵边后,"沿途拦回溃勇不下数千,均饰速回原营驻扎,毋庸畏惧,我大队随后即到,溃勇闻之心意略定,始行为伍。"不到一个月,各支军队都补充足额,重振旗鼓,恢复了战斗能力。 接着,冯子材又在广西按察使李秉衡、粤军统领王孝祺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团结各军将领,大家表示,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2月下旬,冯子材亲自踏勘前线阵地,又效法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熟悉边情的壮族家民蒙大。在蒙大的指引下,冯子材选择了镇南关通往凭祥的险要有利地形--隘口,横跨东西两岭,抢筑了一条长3 里多,高7尺,底厚1丈的长墙,墙前挖了一条4尺宽深壕,墙后1里的地方修造一条平行的土墙,又在两边高山修建了堡垒群。与此同时,冯子材又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他统率的萃军和王孝祺粤军扼守长墙和东西两面高山为中路,苏元春桂军在隘口后的幕府村为后续队伍,蒋宗汉和方友升滇军驻在凭祥,是为第三梯队;王德榜汀军驻在镇南关东三十里的油隘为东路;魏纲鄂军驻镇南关西一百里的地方;马盛治军驻守高平一带为西路。这样,形成一个多梯队大纵深的防御体系,使中国军队处于退可守,进可攻的主动地位。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只有少数新式大炮和步枪,大部分是粉枪、抬枪,还有不少士兵是拿大刀、长矛的。在敌我武器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怎样战胜敌人呢?前线军民都议论着这个部题,大家出谋献策,认为应以我之长攻敌之短,最后冯子材博采众议,确定了近战取胜的作战方针。就是全军埋伏在长墙和地堡内,挡过了敌人的炮击后,待敌军逼近,突然杀出,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面。于是他便分别通知龙州等地方,大批制造大刀、长矛。全军将士则自制"先锋煲"(一种土制手榴弹)作好肉捕战的充分准备。 法军探知冯子材巳有周密部署,不敢贸然来犯,便施展从侧翼偷袭的诡计。3月初,越南人民送来了法国计划俞袭南关西面扣波、艽葑的情报后,冯子材毅然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他立即商调苏元春率军截敌,又派出萃军的一支队伍进击法军据点扣波。3月13日,企图从侧翼来犯之敌军知清军早巳有备,未经接仗,回头便跑,留驻在扣波的侵略军亦被萃军击败,仓惶向同登逃遁。3月21日,冯子材又指挥萃军和王孝祺部,袭击了法军前哨据点同登,一度攻入了城中街心并摧毁了山头堡垒两座,大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增强了中越军民的抗敌信心。3月23日清晨,法军侵略头子尼格里纠集了2000多人,兵分三路,猛扑清军隘口阵地,其中两路分别进攻东、西高岭,一路直扑隘口长墙,他们鉴于前几次战役中越南人民和清军互通声气,所以这次以法国人打先锋,把诱骗来的北非洲人和越南人统统都放在后面。敌人以大炮队顺着东、西岭向下轰击,以枪队猛扑中路。登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枪弹积阵前厚者至寸许。"清军在东岭上赶修起来的五座堡垒,连续被攻陷了三座,眼看侵略军即将冲破隘口长墙的防线。冯子材镇定自若。当他亲自处决了几个临阵退缩的胆小鬼后,沉痛激昂地向士兵们大声地说:"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全体将士在主帅爱国热情的激励下,个个奋不顾身,拼命杀敌,坚守着东岭长墙阵地,剧烈的战斗一直延续到晚上,在各路友军的支援下,终于杀退了侵略军的猖狂进攻。深夜,冯子材正在布置防务,巡查阵地。广西军务督办苏元春来会,表现出怯敌欲退的情绪。冯子材即正色说:"敌与我相距强得二里,我兵退步岂无知之,长墙尚不固守,岂他处便可战守?…… 我帝胄同怀不甘受辱之心,时欲杀却番奴为快,有如此奋发之士气,我辈握军权,正可因势利导,善以用之。…… 倘或战败,此长墙即我报国之地也,早巳嘱知两小儿矣!如老哥不以为然,请自去之,此间乃军法地,幸勿扰敌军心。"苏元春惭愧地说:"老前辈既以身许国,晚生当随左右,尽力杀贼。"于是,前线两员主将共同坐镇长墙,决心和敌人血战到底。3月24日黎明,法这继续向清军阵地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企图侥幸于一逞。当时,清军阵地上"重炮、机枪交轰,药烟弥漫,至不辨旗别,弹积阵前逾寸,墙后且被毁"在炮火的掩护下,法军大队主力向中路进犯,侵略军气势汹汹象恶狼一样,猛扑过来,有的爬越了长墙前面的深壕,有的已经冲上长墙。在长墙上督战的冯子材,眼看形势十分危急,必须抓住战机立即进行反击,便命令打开长墙的栅门杀出去。年近七十的老将军"帕首短衣草履,操倭刀一柄,亲率在刀他,大呼一跃出墙外,其子相荣、相华,随之跃进出。"全军将士看到主帅身先士卒,也一齐跃进出长墙,排山倒海地冲向敌阵,与侵略军展开肉搏战,一场激烈的殊死战斗,终于把法国侵略军完全 压倒在阵地前面。 这时,东岭的清军经过反复的争夺,收回了被占的三座堡垒,重新控制所有的制高点,萃军的另一支队伍从扣波赶回抄了法军的后路;东路的王德榜军以厅兵截断了法国侵略者的后路运输线。关外中越人民的抗法武装千人也奋勇投入战斗,清军完全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冯子材即命令发起总攻击。清军和中越人民抗法队伍个个争先效命,从各个山头、濠沟、树林、村庄里冲出,潮水般地向山谷里的敌人冲去,把侵略军杀得溃不成军。尼格里不得不督军率残军往同登方向仓惶逃窜,清军穷追至镇南关外20多里的地方,至深夜才收队回关。 这一仗,取得"毙匪千余,擒斩数百,内有军官数十,夺获枪炮弹药、饼干不计其数。’取得中国近代史中清军反侵略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实现了"用侵略者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的豪壮誓言。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3 月26日,冯子材决定乘胜追击敌军,协调各路大军当即启程。他约令王孝祺与萃军一起,从镇南关正面进击,王德榜军由油隘侧面夹攻。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斩将夺关,取得了节节胜利。当天攻克了同登城。两天后,冯子材、苏元春和王德榜三军联合对谅山发动了钳形攻势。在剧烈的战斗中,冯子材又七妙地组织军队,运用了"正兵明攻,厅兵暗袭"的战术,终于战胜顽敌。29日,各路大军胜利进入谅山城。总计清军出关6天推进了二百多里,"克复越南一省、一府、一州,擒斩法酋六画一画数十,法提督尼格里重伤,法之精锐尽歼。"形成了整个镇南关一谅山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镇南关一谅山大捷的同时,西线的滇军、黑旗军与越南军队也在临洮地方战败法军,在海战方面,虽然澎湖失守,但法军未能再次在台湾登陆,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此时重伤致死。在反侵略斗争取得大胜利的鼓舞下,英雄的越南人民纷纷高举抗法义旗,"越官北军总督黄迁经,纠集各路义民,立忠义五大团,二万余人,皆建冯军旗号,供粮米,作响导,或分攻或助战。"一时,法国侵略者陷入了到处挨打的被动局面。 当法国侵略军中中越边界大败,尼格里被重伤的消息传到巴黎,立刻引起巨大震动和惊慌。法国统治集团中有人认为法军在镇南关一谅山的溃败,好比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庐的失败一样,造成了国家的巨大灾难,因此,群起斥责内阁总理茹费理的过错东政策,法国人民本来就反对这场不义的侵略战争,立刻行动起来,在巴黎举行反战示威游行,高呼"打倒茹费理!"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了。
       在镇南关一谅山大捷后,冯子材又会合诸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冲破了法军新建立的屯梅、谷松防线后,准备再取北宁,克复河内,预期在一年之内,全部光复越南的大好河山。正当中国军队取得节节胜利,整个战局对中越两国都非常有利的时候,一笔肮脏的交易在幕后达成了。妥协投降的清朝政府通过客观存它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和法国媾和。赫德派金登干代表清政府在巴黎与法国谈判,签订了《停战协定》,竟下令前线停战,并限期撤退,重演了一幕"金牌突诏岳家军"的历史悲剧。6月9日,李鸿章代表团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缔结了正式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这样,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停战撤军令到达前线时,面对朝迁的荒唐决定,中越军民无限悲愤,他们有的拔刀吹地,有的含恨呼天。冯子材代表前线军民,函电兼驰,要求杀议和的人来谢天下,请求给予一年工作期限,保证把法寇逐出越南。可是,除了遭到清政府的严旨申斥之外,一切都无济于事,有些将士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冯子材忠勇和爱国心没有越出封建纲纪,终于挥泪奉诏,忍痛班师了。撤兵之日,越南人民扶老携幼,遮道挽留,挥泪送别,有几千人不愿受法军肆虐,跟随清军入关居住。
       冯子材回到龙州,"地方绅民郊迎三十里,爆竹之声不绝,并搭盖牌搂,张灯结彩,家家门前供奉’万家生佛’牌位,或作灯笼,供奉三日三夜。"1887年,海南岛黎族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冯子材奉命前往镇压,他执行剿抚兼施的策略,镇压了起义队伍。这当中,他颁布了"以开路为首,伐木采矿次之"的《抚黎章程二十条。。又仿效明朝海瑞、俞大奠的方法,以兵为工,并由士兵组织当地群众,修筑了沟通整个五指山区的道路30多条,共3千余里;还在各地架桥凿井1百多处;设立书塾,以四书教授黎民子弟,"制衣裳作样,使变易黎人裸处";首次绘制海南岛的山形道里图,交清廷备案。实施这些措施后在客观上又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国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被加封尚书衔的冯子材在家乡闻讯,百般焦虑,复电清廷,请求北上,尽忠报国并立传集旧部,准备将军更是"抚膺欲绝,曰:’今吾之痛心,视乙酉三月初一(指中法战争时,清廷的停战撤军令到达前线的时间)尤十倍。’"忠贞爱国精神溢于言表。 1897年,冯子材赴任云南提督。面对当时军队府败,边防废驰的现实,他坚定地认为"亡羊补牢,今未晚也"一方派员赴片马地区,详细考察该地沿革,绘制精密的军用地图,和英国侵略者的觊觎活动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另一方面,积极整顿边防营垒,反复巡视腾越等重要地段。每天早晨他总是身先士卒,坚持亲自带队操练,使"滇兵废驰之风顿变,壁垒一新。"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广西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命冯子材会办广西军务。这时冯子材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但为报答清廷"三朝知遇之恩",还扶病强起,率军兼程赴桂。9月18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病发死于南宁军次。死前留有遗摺和遗嘱。遗摺希望清廷皇帝"勿忘前日之险危,恢复中兴之大业,勤政以吏治为根本,变法视民意为从违"表现他对清王朝的忠贞矢志;遗嘱训子曰:"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又反映他对清廷腐败统治严重不满的情绪。
       冯子材逝世后,清廷追谥号勇毅,宣会国史馆立传并诏予建祠,在钦州城内建有"冯勇毅公专祠",其坟墓则立于城东泥桥村畔,现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他的墓地很有风水,有人说的黑虎下山,有人说是神龟地,有人说是罗伞地,传说当年冯家的某人轻慢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留下这样一句话就走了 "一顶罗伞飘又飘,手捧金珠寻泥桥,谁家葬满福禄地,儿孙世代皆入朝"由这首诗的缘故凡是钦州有叫泥桥的地方都认为有冯子材的墓,在文革时期,村里有个农妇一天早上提了一桶猪料去喂食,把那猪料倒进猪槽后就去忙别的事了,可不会儿,那猪又跟着回到她的身边用嘴拱着料桶,一看,猪料没有了,她就又给猪槽倒一槽,稍停,那猪又跟着回来了,她把猪赶了回去嘴里叽叽咕咕骂猪,到槽边一看,猪料又没有了,而猪的肚子还是扁的,猪连嘴都没湿到,那猪食到哪去了呢?细心一看,雨后的地面上有许多马蹄印,哪里跑来的马来偷食呢?这农妇一叫,家有和村里的人都被惊动了,就顺着这马蹄印找去,嘿,越过一片稻田到这墓地,一看,有匹石马脚上还有湿泥,嘴上还沾着米糠,这也难怪,文革期间大家都饿慌了,这马也不能例外,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在文革期间冯子材的墓也遭到了破坏,有次某位领导带一帮人来冯子材墓要破四旧,就用绳子套在那石狮石马关上下命令去拉倒在地要砸碎,听说那位下令的人年青青的就不久就暴病死了,有人说是神灵让他离开这世上,最让人心痛的是冯子材的墓已多次被人偷盗过了。
       在1962年诗人田汉携带夫人安娥一行五人由合浦来访钦州时参观了冯子材墓,留下一首诗"泥桥岭畔古城东,且驻征车吊萃翁,(这萃翁是冯子材的号)松啸如闻嘶战马,花香端合献英雄,扶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近丰年来多痛史,论人不应失刘冯(这刘指的是刘永福 冯指的是冯子材)。这首诗充分肯定了刘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也是刘冯关系中的精华,纵观刘冯两人生平,有着同乡、敌人、同盟、战友、亲家等几层关系。   
        上面诗中所提到的的刘永福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法黑旗军领导人,刘永福又名刘义,出身贫寒8岁时随家人到十万大山脚下居住,租人田地,生活刚好转时所投靠的族兄又因儿子犯科补迫家破人亡,刘家也随着一贫如洗,当刘永福十七岁时,父母亲去逝,债主逼账不断,刘永福无家无归只好以上山打柴下水摸鱼为生,1852年,会党首领吴凌云在新罗州东平圩(今扶绥县东罗乡)领导农民起义反清,1862年建立了农民政权"延陵国",吴凌云牺牲后,其子吴亚忠接任,并把队伍转移到归顺州(今清西县)去。刘永福是在活不下去情况下于1857年在迁隆(今上思县在妙镇)加入郑三当旗头的农民军的。
        冯子材是广西提督,奉命剿灭桂西南以吴亚忠为首的家民军。刘永则是吴亚忠的得力部将。此时刘冯是敌人的关系。正史上没有见过刘冯战场上刀枪相拼的记载。据《中法战争调查实录.史事记要表》说刘永福于1867年2月率训脱离吴亚忠出边入越,而冯子材1867年10月才抵达顺州。两人从不谋面,那来厮杀?但是1995年出版的由冯子材曾孙、刘永福外曾孙冯绣娟撰写的《冯子材的故事》一书,首次出现了刘冯各为其主一度交战的记载,说冯子材一方面调兵遗将,一方面派参向刘玉成、黄兴仁前往归顺州劝刘永福归顺。他认为刘永福穷苦出身与自己相似,容易沟通,又是同乡好讲话。但是刘不肯倒戈,惟有开仗。交战中冯见刘武艺超群更生怜爱之心,让刘玉成到山上喊话,以功名顶戴荣华富贵再次劝刘永福投降。刘永福把冯痛骂一顿,并说"要老子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还向刘玉成右臂射了一箭。冯仍不罢休,竟化装成清军送信士兵进入刘营,再劝刘永福识时务当俊杰。刘借念洪秀全的《奉天讨胡檄》痛斥清廷腐败。冯说不少官员腐败是事实,但也有谦正忧民之士兵:况且太平天国那么强大也未能推翻朝廷,反因内讧而灭亡,希望刘三思。刘永福心有所动,然不肯卖主求荣,给支令箭让冯子材迅速离去。刘永福自己不久也下越南去了。刘永福在越南北部协助冯子材剿灭黄崇英的黄旗军、平定李扬才叛乱,使刘冯从敌人关系变成了盟友关系。 吴亚忠、黄崇英、刘永福原是农民政权" 延陵国"的三首领。1867年2月、1868年4月和7月,刘吴黄先后率训出边入越,分别占据保胜、那宥、河阳为根据地。广西农民起义军残部大量(10万左右)涌来,越南顺化朝廷无比恐惧,派人向清廷求救。广西提督冯子材第一次出关入越,兵分六围剿吴亚忠。同年10月31日,吴于那寡战死。接着,由于降而复叛的吴部将梁天锡(12月31日)投奔河阳黄崇英,冯子材率部进剿河阳。这时,冯又想起了才华横溢的敌人、老乡刘永福,他决定再给刘一次"弃暗投明"的机会,他派出能言善辨的杨瑞山(防城司人)和侄子冯月亮赶赴保胜,邀请刘永福出兵协助剿灭河阳的黄崇英。刘黄素来不睦,双方曾为夺保胜一度火拼,刘永福憎恨黄崇英和法国人勾结,刘永福也想通过冯子材寻找一条回国升迁之路所以他答应了冯子材的要求,派黑旗军800人由船头出征,助冯助黄,破敌凯旋,越方因此将刘永福从七品千户升为保胜防御吏。刘永福先后三次出关围缫农民军在越南的根据地,此后越南的农民军基本上被肃清,刘永福也首次获得清政府四品顶戴的奖赏。可以说刘冯联手围剿农民军是维护清、越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保卫清越王朝的江山,在其中担任的是农民军的“叛徒”封建王朝“犬鹰”的角色,那么在中法战争中刘冯联手抗法则把两人的关系提升到了战友的关系,升到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中越两国安全的境界,从而使刘永福和冯子材荣登中华民族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佳座。 1884年8月23日法军军舰突袭南洋水师福建马尾港,七分钟后击沉军舰11艘、19艘商船使521人丧生,8月26日清政府下令对法宣战,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在越南北部与法军交手多次,分别在越南的纸桥击毙法兰军东方军统帅李威利和安邺在世人面前树起了" 抗番英雄"形象,中法宣战后中法战争分为海陆两大部分,陆地战场在越南的北坼。 1885年刘永福和冯子材联合作战取得了宣光临兆大捷,夺取了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败局,其中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2000多人与法作战15次,常抗击着比自己多数倍及至十倍以上的敌人,共杀法军约8000多我,因此,民间就流传着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 这样一句话。 刘冯联军在中法战争中最后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地近百年里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一系列战争中唯一一次以我胜敌败而告终,可惜军事上的最后胜利阻止不了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政治上的最后失败,使中法战争成为一场胜者不胜、败者不败的战争,正当刘冯在前线收复失地、法国总茹费理内阁倒台之际,清政府于1885年4月7日下令停战,6月9日在天津签订了损害中越两国人民利益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法人自蚕食越南以来,所最畏惧者,止一刘福耳”在《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有“由中国自行设法解散” 在越诸匪党”的文字,说的就是指刘永福的黑旗军队,法方还扬言只要刘永福的黑旗军一日不离开越南的保胜,法国就不日不交还(还由法军占领着的)澎湖, 1885年9月,刘永福被迫入关回国,如何安置回国后的刘永福成了清政府和两广大臣头痛的问题,落籍何方,则是刘永福个人思考的大事。云南总督岑毓英、广西的巡抚李秉衡都一在表示不愿意把刘永福留在云桂,最后由两广总督张之洞接收安排在南澳镇、碣石镇任总兵,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对刘永福和冯子材是很有感情的,起用冯子材办团练募兵赴镇南关抗法的是张之洞奏荐的。关于在何处落籍,开始刘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乡宾阳安家的,由于宾阳的财主们担心刘永福的名声太大轮不到自己讲话就联合财主们采取不卖地的办法拒绝刘永福在宾阳建房定居。刘永福当时就很失落,冯子材听说后给说明书永福去了一封信,说“人云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欢迎刘永福回钦州落籍,但刘永福对冯还存有凝心,一因自己曾与冯对敌过,骂过冯,生怕冯报复,所以刘永福决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兴建房屋,冯子材又亲自跑到那良对刘子材说“你在越南两斩法酋,法人对你恨之入骨,那良地处中越边境,法军在山上已经筑好炮台,你竟然在法军眼皮下建大屋岂不如虎口旁边建猪栏?如果法军知道了,随时有招祸之地,绝无安全可言,请你三思,跟我回钦州定居方为上策,并对刘永福说“你我同居钦州,你镇南,我守北,万无一失,”刘永福为冯子材情所动决定在钦州筹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刘永福二女和冯子材第十一日完婚,刘冯结成亲家




       2005年,有新华社一篇通讯《民族英雄冯子材祖籍有待考证》http://www.cctv.com/history/20050729/101204.shtml
全文内容如下:
 新华社南宁(2005年)7月28日专电(王萱 冯飞勇)在花费半个月时间奔走于广西与广东后,今年73岁的冯子材第四代曾孙女冯绣娟,初步认定冯子材的祖籍应为广西博白县,而非广东南海市。


  据冯绣娟介绍,此前认为冯子材的祖籍在南海,主要是出自两份文献。一是由冯子材第六子冯相钊于“民国”三十三年编撰的族谱,另一份是冯子材生前主持幕僚文人所写的《冯宫保事迹纪实》。此外,冯子材生前也曾主持编写有族谱,但不幸在日本侵华时遗失。目前仅存的族谱由于没有详细记载延续宗脉及后代,存在不少漏洞,尤其是祖辈的来源写得太简单,几乎无法考查。
  今年6月底,博白县柯木镇狮子头屯一间老泥砖房在大雨中倒塌。村民们清理后发现一本破旧发黄的冯氏宗谱,该宗谱于民国初年修编,上面记载了有关冯子材的祖辈简况。
  据这本旧得发黄的族谱记载,冯子材有胞兄冯子清,父亲冯贵庭,曾祖冯奕云,而冯相钊编撰的冯子材家谱则记载,冯子材有胞兄冯子清,父亲冯文贵,曾祖冯遂云。这让冯绣娟十分高兴,尽管两本族谱有相出入的地方,但人名排辈却相一致,这是她以前所没有见过的。
  为了确认冯子材的真实祖籍,冯绣娟收集了大量有关方面的资料。7月份以来,冯绣娟相继走访了广西博白和广东南海,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及资料收集,她认为,冯子材祖籍在广西博白县的可能性非常大,下一步将全面对照广西博白县各地的冯氏族谱,争取能在今年8月1日即冯子材诞辰188周年前,整理出冯子材家族的准确世系表。
  冯子材(1818年-1903年),字南干,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1885年3月23日,67岁的冯子材率军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前隘一战歼灭入侵国境的法军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最终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此后,冯子材调任云南、贵州提督,1903年为会办广西军务大臣,不久病逝。(完)

      但是经过查对1991年由博白冯氏元淑公修谱委员会编修的《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上面就有冯子材世系的明确记载。为何在14年后的2005年却有人对于《宗谱》却半点没提,而轻言“待考”,难道这些人都不知道当时编印了1000多套的族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0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祖籍广西博白 ?

                              2005年7月28日15:57  

人民网广西视窗记者 冯飞勇 莫小康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查看在中法战争中立了赫赫大功的民族英雄冯子材的简介,一般表述如下: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广东南海。但是,这种表述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被改写成: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广西博白。或者:冯子材,广西博白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7月9日至23日,退休后专心整理校对曾祖史料的冯子材第四代曾孙女冯绣娟,专门到广西博白和广东南海展开了一次寻根之旅,终于在冯子材诞辰188周年(8月1日)之际了却了一桩夙愿。通过10多天的跋涉和取证,冯绣娟确认:冯子材祖籍在广西博白冯子材祖籍成迷团

据冯绣娟介绍,此前认为冯子材的祖籍在南海,主要是出自两份文献。一是由冯子材第六子冯相钊于民国三十三年编撰的族谱,一是冯子材生前主持幕僚文人所写的《冯宫保事迹纪实》。冯相钊编撰的族谱记载:“吾宗向隶南海县籍,自曾祖(冯子材的祖父)广运公迁于钦州东门外沙尾村,其上世宗派未能祥考,谨以高祖遂云为始祖……俟后至南海故里采访确实,再将先远宗支纪入。”《冯宫保事迹纪实》又记:“公先世自乾隆末由南海贸迁始家与钦州……”

由于后来钦州冯氏族人后来一直没有再到南海调查取证,也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南海有冯子材的宗亲吗?随着对冯子材研究越来越深入,冯子材的祖籍问题也越来越让人感到困惑,成了一个迷团。冯子材是抗法名将,在中法战争中节节击溃侵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最终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被历史学家尊为民族英雄。由于冯子材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重要,因此他的祖籍也倍受史界关注。冯绣娟说,冯子材生前也曾主持编写有族谱,但不幸已在日本侵占钦州时遗失。目前所存在的族谱由于没有使宗脉得到很好地延续,存在不少漏洞,特别是祖辈的来源写得太简单,无法考查。博白之行初步确认冯子材祖籍在博白

今年6月底,在博白县顿谷镇大塘村狮子头屯一间老泥砖房被大雨淋倒。村民们在倒塌的房屋内清理出来一本破旧发黄的《冯氏宗谱》,该宗谱于民国初年修编,上面记载了有关冯子材的祖辈简况。为此,博白冯氏宗亲再次前往钦州找到了冯绣娟。这条线索最终让冯绣娟决定,展开一趟寻根之旅,亲往博白和南海调查取证。据这本旧得发黄的冯氏族谱记载,冯子材有胞兄冯子龙,父亲冯贵庭,祖父冯启琨,曾祖冯奕云,冯子材生母蔡氏葬于一个名叫飞天蜈蚣的山岭。而冯相钊编撰的冯子材家谱则记载,冯子材有胞兄冯子清,父亲冯文贵,祖父冯启龄,曾祖冯遂云。这让冯绣娟十分高兴,尽管两本族谱有相出入的地方,但人名排辈却相一致,这是她以前所没有见过的。
从狮子头北上不到10公里,在博白县绿珠镇(现并入博白镇)柯木村寨里屯,居住于此的冯宗彩介绍说,顿谷出土的族谱与他们近年来编撰的族谱所记载的有关内容相一致,居住于狮子头的冯子材先祖正是从寨里迁出。7月9日,冯绣娟一行抵达博白,先后到达寨里和狮子头,拜祭了蔡氏坟墓,观瞻了冯子材祖辈旧居。在博白,冯绣娟听到了不少关于冯子材的故事传说。其中一个大致如此:冯子材刚投清军时,当的是为前线送饭“火头军”。只要他送饭,仗就能打赢,他不送饭仗则败。后来,清军将领就让冯子材带兵出战,每战必胜。另一个则说,冯子材4岁时,母亲蔡氏上山挖笋,归家途中病瘫而死于飞天蜈蚣岭,被蚂蚁担泥天葬。博白冯氏宗亲中流传冯子材的故事,是冯绣娟始料不及的。在博白,冯绣娟还观瞻了设于博白县城始建清朝咸丰丙辰年(1856年)的冯氏宗祠,这让她回忆起了另一个故事。现年72岁的冯绣娟回忆说,她13岁那年,父亲和伯父在一起喝酒曾谈起清朝咸丰年间博白人向冯子材要捐款建宗祠的故事。当时冯子材在南京以军功刚升任参将,封勇号“色尔固楞巴图鲁”,授军功金牌一块。几位博白冯氏族人千里迢迢找到冯子材,请求捐款支持修建博白“冯氏宗祠”,冯子材打算把军功金牌捐出。但部将们一听说要把大家征战沙场的立功金牌捐给博白冯氏族人,都十分着急,于是纷纷解囊,凑出了六七百两银子。冯绣娟心里琢磨:假如曾祖与博白毫无亲缘关系,岂能如此大方? 在一个叫冲蒙的村落,冯绣娟还破天荒地看到了这里的冯氏族人一直供奉着冯子材的泥塑。经过奔走各地和反复对照族谱,冯绣娟认为,这本民国初年编印的冯氏族谱真实详尽,冯子材祖宗、冯子材本人及冯子材下一代的生活年代基本吻合,冯子材的曾祖应该是死于博白,进而可认定冯子材祖籍确为博白。至于族谱中个别人名有出入,特别是族谱上提到冯子材的生母蔡氏葬于博白飞天蜈蚣岭,而钦州又有冯子材之母黄氏一说,她分析认为冯子材可能有两个母亲,一个生母,一个后娘。

冯绣娟在她的笔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们子材公的家族流向情况是从福建出发,第一站是广西博白,第二站是广东南海,第三站是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祖籍应是广西博白。南海归来进一步确认冯子材祖籍在博白

博白之行令冯绣娟兴奋不已,但仍心存余虑:钦州家谱所记载的祖籍广东南海沙头圩又如何解释?由于从冯子材嫡亲后裔从未到过南海专程了解祖籍之事,为谨慎起见,7月13日至14日,冯绣娟一行又在广东南海展开了调查取证。但是,她在南海当地并没有找到任何与冯子材相关的线索。在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冯绣娟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走访了这里的所有冯氏世居地,特别访问了有文化的民间老人。据当地冯族人介绍,沙头镇辖下北村、朗星、水南、罗客、山根等7个行政村均居住有100至200多不等的冯姓人,但均没有听说过冯子材的故事及传说。只有读过书的人才知道中学课本上有一个历史人物叫冯子材。罗客村的冯昆老人说,他知道冯子材的抗法英雄,是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将军,但没有听说他是我们这里的人。冯绣娟在查阅了当地族人提供的族谱和文史资料,但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沙头镇方志办公室的负责人邓尧新也这样告诉冯绣娟:他们知道冯子材,但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是沙头镇人。

南海之行,使冯绣娟确信,在广东南海只是冯子材的祖父冯广运做海上运输生意的暂居之地,冯子材祖辈并没有在当地久留。这也使冯绣娟更加确认冯子材的祖籍是广西博白。

7月15日,冯绣娟从南海回到博白,继续沿着已有线索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资料。23日,她带着丰厚的音像和文字资料从博白回到钦州。她表示,冯子材祖籍博白已确认无疑,下一步将组织力量全面对照博白各地的冯氏族谱,争取能在今年8月1日即冯子材诞辰188周年前,解开各种疑点,整理出冯子材家族的准确世系表。届时,冯子材的祖籍迷团将有更为科学完整的结论。(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00: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冯子材祖籍是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同时更是我们冯氏家族的英雄,是我们冯氏人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9 22:01 , Processed in 0.1406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