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97|回复: 0

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冯氏家族记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6 0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冯氏家族记事
周忠泰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511483)
摘要:南北朝至隋唐间的岭南冯氏家族,对岭南的影响颇大。研究此家族,尤其是此家族中的冼夫人,对她的研究已成为近年的一个热点。此文主要是搜集此家族史料,涉及其家族的51人。其史料多来源于正史和此家族的八块墓碑,亦涉及《册府元龟》等唐宋史籍。宋以后的方志,因所记多来自正史,故与正史相类的多不收录,只收录正史没有的史料。史料的排列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同一史事,在各书中叙述多有不同,本应分项分书收录,以体现各书记述之不同。但限于篇幅,此文只从各书的叙述中,叙述作者认为较真实的其中一书的史料,其余的只注明出处,有必要作说明的,就作笔者按。有兴趣研究此家族的学者,可据此文的说明查找别书,展开比较研究。
关键词:冯氏家族、冼夫人、冯盎。
前  言
对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冯氏家族的研究,岭南岭北都有不少学者有兴趣,本文搜集此家族的史料列于此,既让有志于研究这家族的学者提供资料,又让普通的读者对这家族有初步的了解。
此家族一共搜集到52人(含宋以后的7人),主要集中三个地方:一为珠江口的冈州(今新会)、广州(含番禺)一带,这里的冯氏被《元和姓纂》卷一记作“冈州冯氏”[1];二为粤西的高州、恩州一带,这里的冯氏被《元和姓纂》卷一记作“高州冯氏”[1];三为海南省。
52人中,属“高州冯氏”的有:梁罗州刺史冯融、梁高凉太守冯宝、隋谯国夫人冼氏、隋罗州刺史冯暄、陈春州太守冯仆、冯仆妻冼氏、隋仪同三司冯魂、唐高州总管冯盎及其妻、唐恩州刺史冯智戴、唐恩州刺史冯智式、唐东合州刺史冯智彧、唐高州刺史冯智玑、唐高州刺史冯智戣、唐潘州刺史冯智玳、唐高州首领冯子游、唐潘州刺史冯君衡、唐恩州刺史冯□思、唐端州冯使君、唐罗州首领冯季康、唐越国夫人麦氏、唐顺政夫人许氏、唐雷阳县君、唐才人冯媛,以及后来因高力士而迁居长安并易姓高的唐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高力士(冯元一)、唐左卫中侯高(冯)元璡、唐左领军卫郎将高(冯)元珪、唐左卫兵曹参军高承龙、唐左卫率府仓曹参军高承秀。《元和姓纂》卷一说“高州冯氏……代为酋领”,当是不假[1]
属“冈州冯氏”的有:宋怀化侯新会太守冯业、陈冈州首领冯岑翁、隋冈州刺史冯士翙及其妻吴川县夫人、唐进士冯煜、唐龚州刺史冯孝诠、其弟使君冯孝诞、冯孝  、唐郡君宁氏、唐郡君彭氏、唐广州首领冯仁知、唐番禺贼帅冯崇道。《元和姓纂》卷一说“冈州冯氏……代为酋领”,亦当是不假。[1]
属海南冯氏的有:唐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唐振州别驾冯崇债、唐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唐赐紫金鱼袋冯公。
另又记唐始安郡都督冯古璞。
对高力士资料的搜集,本文只限于其在岭南的资料,其在北方的资料,将在另一文中搜集。本文文后又附宋以后岭南冯氏的土司资料,他们是明清间广西冯姓土知州冯万杰、冯嘉猷、冯宗富、冯斌、冯太一,明化州吏、德庆州判官冯原泰,明海南土人、户部主事冯顒。
这里搜集的冯氏家族史料,多来源于正史和此家族的八块唐代墓碑(《冯君衡墓志铭》[2]《高元[1]珪墓志铭》[2]《冯君衡神道碑》[3]《唐故高内侍碑》[3]《许夫人墓志铭》[4]《冯□思墓志铭》[5]《高力士神道碑》[6]《高力士墓志铭》[7]),亦涉及《册府元龟》《高力士外传》等史籍,多是唐宋之作。宋以后的方志,因所记多来自正史,故与正史相类的多不收录,只收录一些正史没有的史料。史料的排列大体上按时间顺序。
同一史事,在各书中叙述多有不同,为保持史料的原貌,便于大家比较研究,本应分项分书收录,以体现各书记述之不同。但限于篇幅,这里只从各书的叙述中,根据本人的主观判断,叙述个人认为较全面、真实的其中一书的史料,其余的只注明出处,有必要作说明的,就作笔者按。有兴趣展开深入研究的学者,可据本人的说明查找别书,展开比较研究,分辨真伪。
岭南对冼夫人的研究,甚为热烈,但多局限于对冼夫人本人的研究,对冯家多有忽略,这是很大的不足。事实上,冼夫人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冯家来实现的,冯家对岭南的贡献颇大,且其影响岭南长达三百多年,亦应大力研究,希望本文能对深化和拓展冼夫人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  宋
文帝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北燕王冯弘失国投奔高丽,冯业南下宋,任新会太守
《北史•谯国夫人传》载:“(冯弘)遣(冯)融大父(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
《新会县志•职官表》载:“冯业,龙城人,宋封怀化侯,任新会太守。”[8]
《隋书•谯国夫人传》《新(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亦载。
萧  梁
冯家世为罗州刺史,但是号令不行。
《北史•谯国夫人传》载:“自(冯)业及(冯)融,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隋书•谯国夫人传》《新(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亦载。
冼夫人的家族。《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亦载。
梁大同初(535年),冯冼联姻,自此,政令有序。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娉以为妻……至是,夫人约诫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亦载。
又,冼夫人在娘家抚循部众,规谏兄长,海南和儋耳多有归附。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略旁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笔者按:此事许多人均认为是冼夫人婚前所为,但本人认为这是在其婚后不落夫家期间所为。
梁大同中,冼夫人置崖州。
光绪《琼州府志•沿革》载:“梁大同中就废儋耳地置崖州……儋耳归附冯洗氏千余洞,请命于朝,故置州。”[9]
又,冯融在冼夫人和冯宝婚后大力推广汉文化数十年。
乾隆《广东通志•冯融传》载:“(冯融)能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每行部所至,蛮帅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辄其下曰:‘冯都老来矣,毋为不善以婴罪戮。都老,犹言官长也。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罗锋镝者数十年。”
太清三年(549年)冼夫人生冯仆。
笔者按:以陈永定二年冯仆九岁入朝推知。
又,冯仆籍贯。
(康熙)《阳春县志•名宦志》载:“冯仆,高州良德人。”[10]
大宝元年(550年)冼夫人出奇兵败李迁仕于高州。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遇侯景反,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追君兵众,此意可见。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遣主帅杜平虏率兵入灨石。宝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虏,骁将也,领兵入灨石,即与官兵相拒,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亦载。
大宝二年(551年),冼夫人资助陈霸先北上。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冼)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灨石。还谓宝曰:‘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亦载。
陈永定二年(558年),冯宝卒,冼夫人怀集百越,冯仆帅岭南首领北上见陈高祖,冯仆任阳春太守。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载:“(永定二年)十二月,高凉太守冯宝卒,海隅扰乱。宝妻洗氏,怀集部落,数州晏然。其子仆,生九年,是岁遣仆帅诸酋长入朝。诏以仆为阳春太守。”
《北史•谯国夫人传》《隋书•谯国夫人传》亦载。
笔者按:冯宝卒年,有些方志,如(民国)《琼山县志•金石》等书认为是永定三年。
天嘉年间(560-566年),冯仆与其父一样,娶越族大姓冼氏为妻。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王仲宣之乱后,朝廷)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
笔者按:永定二年,冯仆九岁,故其应在天嘉年间娶冼氏,这是冯家为巩固与越族人的联盟而进行的婚姻。
太建二年(570年),冼夫人平定欧阳纥之乱。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诏使持节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笔者按:《北史》本传作“高凉郡夫人”)。赍绣帵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亦载。
至德中(584年左右),冯仆去世,寿年约三十五。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至德中,(冯)仆卒。”
《北史•谯国夫人传》亦载。
   祯明三年(589年),陈亡,冼夫人保境安民,被称为圣母。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亦载。
开皇十年(590年),冼夫人助隋定岭南,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隋)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不敢进。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陈主,至此,晋王杨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命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遣其孙(冯)魂,帅人迎洸。洸至广州,岭南悉定。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又,冯盎籍贯。
《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  
《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和卷九百六十二亦载。
冯盎少年时期有武略。
《旧唐书•冯盎传》载:“盎少有武略。”
开皇中,冯盎为宋康令。
《旧唐书•冯盎传》载:“隋开皇中为宋康令。”
开皇十一年(591年),冼夫人平定王仲宣之乱,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开皇十一年,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领皆应之,围洸于州城,进兵屯衡岭。夫人遣孙(冯)暄帅师救洸。暄与逆党陈佛智素相友善,故迟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于州狱。又遣孙(冯)盎出讨佛智,战克,斩之。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同年,冼夫人亲被甲巡抚诸州,冯岑翁等首领来参谒,岭南遂定。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同年,隋高祖封赐冯冼氏族,冼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高祖……拜盎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罗州刺史。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冼夫人)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又,隋文帝赐冼夫人诏书,赞其为百姓除害。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隋文帝)降敕书曰:‘联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灭群贼,皆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联心。’”
又,独孤皇后赠冼夫人礼物,冼夫人训导子孙要忠孝,要赤心向天子。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独孤氏)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冼)夫人并盛于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开皇末,冯暄讨平李大檀,安排俚人首领管理州县,众悦服。
《北史•何稠传》载:“罗州刺史冯暄讨贼帅李大檀,并平之。承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
仁寿元年(601年),冼夫人告贪官赵讷,隋高祖赐临振县做夫人的汤浴邑,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君。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仁寿元年,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上遣推讷,得其赃贿,竟致于法。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北史·谯国夫人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亦载。
仁寿初,冼夫人去逝,隋谥冼夫人为诚敬夫人。
《隋书•谯国夫人传》载:“仁寿初,(冼夫人)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北史·谯国夫人传》亦载。
笔者按:《方舆纪胜》卷一百一十七《广东南路》记作“灵顺诚敬夫人。” [11]
仁寿初,冯盎入朝与杨素论兵,平定潮成等五州之反叛
《新唐书•冯盎传》载:“仁寿初,(冯)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
《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二亦载。
又冯智戴少有筹略,得民心。
《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载:“冯智载高州都督盎之子也,少有筹略,抚众得其效死,川洞酋师多愿隶之。”
《新唐书•冯盎传》亦载。
笔者按:《册府元龟》误记冯智戴作“冯智载”。
大业七年(611年),(冯盎)跟从(隋)炀帝远征高丽,升任武卫大将军。
《新唐书•冯盎传》载:“大业七年,(冯盎)从(隋)炀帝伐辽东,迁武卫大将军”。
《旧唐书•冯盎传》亦载。
大业末,冯盎与冯智戴带本乡士兵至洛阳作隋炀帝的宿卫。
《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载:“大业末,(冯智戴)随父至洛阳仍领本乡骁果宿卫。”
隋末,冯盎和冯智戴回岭南。
《新唐书•冯盎传》载:“(隋)炀帝(被)弑,(冯智戴)引其下逃归。时盗贼多,岭峤路绝,(冯)智戴转战而前。至高源,俚帅胁为谋主,会盎至,智戴得与盎俱去。”
《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亦载。
隋末,冯盎在端溪征兵,陈頵等赴之。
(嘉靖)《广东通志•陈頵传》载:“陈頵,德庆人,隋末冯盎调兵端溪,集乡邻丁壮赴之,事平,拜泷州刺史,抚有方……”
武德三年(620年),冯盎一声大呼,平定岭南动乱,自号总管。
《新唐书·冯盎传》载:“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洗宝彻等受林士弘节度,杀官吏,(冯)盎率兵破之。宝彻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彻、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
《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和卷九百九十七亦载。
唐初,冯盎附于林士弘
《旧唐书·丘和传》载:“会炀帝为化及所弑……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五卷亦载。
又,唐初,冯盎不搞分裂国家的活动。
《新唐书•冯盎传》载:“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旧唐书•冯盎传》亦载
武德四年(621年)冬,冯盎遣子到桂林见李靖,李靖授予冯家官爵。
《新唐书•李靖传》载:“(李靖)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新唐书•李靖传》亦载。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冯盎归唐,受封,任高州总管;冯智戴任春州刺史、冯智彧任东合州刺史。
《新唐书•冯盎传》载:“武德五年,(冯盎)始以地降,高祖析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智彧为东合州刺史。”
《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九十卷,《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卷八百四十六和卷九百六十二亦载。
笔者按:《册府元龟》卷八百四十六载冯盎官职为“上柱国高罗总管”。
冯盎归唐后,每岁恒遣爱子入朝。
《前敕》载:“卿(指冯盎)每年恒遣爱子入京,使人朝集不绝。”[12]
笔者按:唐太宗给冯盎的残敕有两篇(本文分别称《前敕》和《后敕》),载于《文馆词林残卷》,亦载民国《广东通志·冯盎传》注文中,二文稍有出入,王兴瑞对二版本的敕文作了比较研究,本文引文是据王兴瑞之版本。另,后一敕亦载《全唐文新编》,名曰《命高州都督冯盎入朝敕》。
武德六年(623年)四月,高州首领冯暄踞越州,攻姜州。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载:“丁卯,南州刺史庞孝恭、南越州民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俱反,陷南越州,进攻姜州;合州刺史宁纯引兵救之。”
《新唐书•南蛮传下》《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十七亦载。
冯士身世。
乾隆《广东通志•冯融传》载:“冯融族孙冯士翙,隋冈州刺史,入唐累官至武卫将军。”
笔者按:关于冯士翙的身世,王兴瑞认为是北魏冯熙的曾孙,不知其据何书而说[12]。
武德六年七月,冈州刺史冯士翙反。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载:“丁丑,冈州刺史冯士翙据新会反,广州刺史刘感讨降之,使复其位。”
武德八年(625年),冯暄撤出南越州。
《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宁)长眞陷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掎击(冯)暄等,走之。”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遗韦叔谐李公淹“持节宣谕”,冯暄降唐,南方遂定。
《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冯暄、谈殿阻兵相掠,群臣请击之,太宗不许,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郞李公淹持节宣谕,(冯)暄等与溪洞首领皆降,南方遂定。”
《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亦载,“冯暄”作“冯盎”。
贞观初,冯暄去世。
嘉靖《广东通志•宁纯传》载:“贞观初,(宁)长真与(冯)暄皆卒。”
贞观元年,冯盎破新州等数县。
《前敕》:“卿(指冯盎)已破新州,复劫数县。”[12]
又,诸州奏称冯盎反。
:“诸州奏称冯盎反,前后以十数。”
贞观元年冬,唐太宗发江淮兵将讨冯盎。
《新唐书•冯盎传》载:“或告(冯)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暮发江淮甲卒将讨之。”
《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贞观政要》[13]卷九亦载。
又,魏征不信冯盎造反,劝唐太宗罢兵。
《新唐书•冯盎传》载:“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
《旧唐书•冯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贞观政要》[13]卷九亦载。
贞观元年(627年)冬,唐太宗遣韦叔劝喻冯盎。
《前敕》载:“去冬又令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等殷勤慰谕。” [12]
《新(旧)唐书•冯盎传》亦载。
贞观元年冬,冯盎上表唐太宗表述心迹,遣冯智戴入朝,化解冯家与朝廷的误会
《前敕》载:“闻卿有自悔前行,令子入侍,更令旋旆,不入卿境……比得卿表云,既老且病,寒暑异宜,山川遐阻,岂可令卿冒涉远涂,有劳筋力。” [12]
《新(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亦载。
贞观二年(628年)春,唐太宗给冯盎发敕文,要求冯家不得侵略州县,恒令儿子更番来去,依式遣使入朝。
《前敕》:“……自今以后,但宜卿家将摄,以自怡养,更不得遣山洞群小钞掠州县,仍别恒令儿子更番来去,又依式遣使参朝,朕即知卿赤心,自然不畏他人表奏。” [12]渣
笔者按:岑仲勉在其《唐史余审》中认为此敕文是唐太宗写于贞观二年,今从之。[12]
又,冯智戴与唐太宗(或冯盎与唐高祖)谈云气论兵,冯智戴任左武卫将军。
《新唐书•冯盎传》载:“(冯智戴)入朝,帝劳赐加等,授卫尉少卿。闻其善兵,指云问曰:‘下有贼,今可击乎?’对曰:‘云状如树,方辰在金,金利木柔,击之胜。’帝奇其对。累迁左武卫将军。”
  《唐语林》卷五《补遗》[14]亦载。
笔者按:《唐语林》此事记作“冯盎”。
贞观二年后,冯盎继续侵掠安州、新州等地。安州都督等人奏称冯盎侵掠,唐太宗又集结军队将伐岭南。
《后敕》载:“安州都督府使人周怀义还,及张斌至,并具来表,省览周环,良以增叹!公(指冯盎)心迹未纯,侵掠不已,新州已南,多被毒害。朕既为之父母,须拯艰危,所以聊命偏师,将救涂炭。亦未纵兵威,即入彼境。” [12]
又,冯盎遣冯智垈入朝申陈,说刘感构恶,唐太宗调走刘感,解散军队。
《后敕》载:“公前遣智垈,数命使人,每自申陈,云刘感构恶,妄相谗毁。朕谓公未相见,无以自明,是以频遣敕书,令公入觐。公尚然疑虑,犹怀偃仰,以矜遐阻,未欲朝谒,复有推注;更遣行人云,高州正被兵临,蹊径拥塞,又惧刘感谮诉,投杼为疑。既有此辞,命所司尽公本意。刘感既不能绥抚藩服,与公失和,即令真定公齐善行代为郡督,见集兵马亦复散还。” [12]
贞观五年(631年)春,唐太宗再给冯盎发敕文,要求冯盎入朝。
《后敕》载:“如能悉朕虚怀,以取富贵,即宜驰传暂至京师,旬日便命旋轸。姓以南方,子子孙孙,长寿福禄。” [12]
笔者按:岑仲勉在其《唐史余审》中认为此敕文是唐太宗写于贞观五年春,今从之。[12]
贞观五年,冯盎率陈頵等酋长入朝见唐太宗,唐太宗赏赐冯盎。
《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来朝,宴赐甚厚。”
(嘉靖)《广东通志•陈頵传》载:“盎归唐,(陈頵)亦至长安预燕赉。”
《旧唐书•冯盎传》亦载。
又,冯盎和唐太宗论香料。
乾隆《广东通志•物产》载:“太宗问高州首领冯盎云:‘卿宅去沉香远近?’对曰:‘宅左右即出香树,然其生者无香,唯朽者始香矣。’”
同年,冯盎显神勇,七箭平动乱。唐太宗让冯智戴回岭南慰劳,赏赐冯盎不可胜数。
《新唐书•冯盎传》载:“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七和卷八百四十六亦载。
又,冯盎有奴婢万人,所居地方二千里
《旧唐书•冯盎传》载:“盎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
《新唐书•冯盎传》亦载。
唐初,冯士翙任罗州刺史。
(光绪)《石城县志•职官志•文职表》载:“唐冯士翙罗州刺史。”[15]
笔者按:冯士翙任冈州刺史应在隋,其任罗州刺史和窦州刺史应在唐。
贞观七年(633年),冯智戴在唐高祖和唐太宗前吟诗,天下大治。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载:“(贞观七年)十二月……戊午,(唐太宗)还宫,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新唐书•冯盎传》亦载。
贞观中,冯子游载金一船入朝。
《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族人(冯)子猷,以豪侠闻。贞观中,入朝,载金一舸自随。”
笔者按:“子猷”,《冯口思墓志铭》作“子游”,今以墓志铭为准。
贞观中,冯智式任恩州刺史。
道光《阳江县志》卷四载:“唐恩州刺史冯智式,良德人,冯盎子,贞观中摄恩州。”[16]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力士母亲麦氏出世于韶关。
《冯君衡神道碑》记:“(麦氏是)大将军宿国猛公铁杖之曾孙女也……以开元十七年,享年八十有七,五月十二日,寿终於京兆之来庭里舍。”
笔者按:麦铁杖是韶关人,故麦氏当出生在韶关。麦氏死于开元十七年,享年八十有七,则可知其出生在贞观十六年。
贞观中,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分所部文昌县立万安州。
《新定九域志》卷九载:“万安军,唐万安州……唐贞观中,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分所部文昌县地立为此州。” [17]
笔者按:冯世接,未见冼夫人研究者提及,但笔者认为,崖州是冯盎八州之一,唐初能在海南任此职又能分拆州县者,应是冯盎子孙,亦是后文冯若芳的祖先。
又,冯盎善于治理,得民心。
《新唐书•冯盎传》载:“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
《旧唐书•冯盎传》《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二亦载。
又,冯盎有子三十。
《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子三十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冯盎去世,朝廷将冯盎辖地分给冯盎诸子任刺史,任高州刺史一说是智戣,一说是智玑;任恩州刺史一说是智玳,一说是智戣;任潘州刺史一说是智玳,一说是子游
《高力士神道碑》载:“智戣为高州刺史,智戴为恩州刺史,智玳为潘州刺史。”
《冯君衡墓志铭》《冯君衡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铭》《高元珪墓志铭》《新(旧)唐书•冯盎传》以及各有关省府县志均载。
笔者按:冯盎死后,冯家诸子任刺史一事,各书、各碑均有较大差别。冯智玑只见于(光绪)《高州府志》。
高宗时,冯子游因钱多,高宗派使者调查,冯子游执使者,又迫杨璟受贿。
《新唐书•冯盎传》载:“高宗时,遣御史许瓘视其赀。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后率子弟数十人,击铜鼓、蒙排,执瓘而奏其罪。帝驰遣御史杨璟验讯。璟至,卑辞以结之,委罪于瓘。子猷喜,遗金二百两、银五百两。璟不受。子猷曰:‘君不取此,且留不得归。’璟受之,还,奏其状,帝命纳焉。”
永徽元年(650年),冯智玳娶礼部尚书许敬宗之女。
《许夫人墓志铭》记:“(许夫人)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
《旧唐书•许敬宗传》载:“敬宗嫁女与蛮酋冯盎之子,多纳金宝,为有司所劾,左授郑州刺史。”
笔者按:关于谁娶许敬宗之女和这事的时间,广东省博物馆的黄道钦和古运泉考证是冯智玳(垈),时间为永徽元年,今从之[4] 。
永徽二年(651年),冯盎妻送给广州都督萧龄之金银奴婢等物。
《唐会要》卷三九载:“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华州刺史萧龄之,前任广州都督,受左智远及冯盎妻等金银奴婢等。诏付群臣议奏。上怒。令于朝廷处尽……”[18]
永徽五年(654年),窦州刺史冯士翙在窦州建万年宫,刻《万年宫碑铭》。
《金石萃编》卷五十《万年宫碑铭》碑阴题名:‘右武卫将军行窦州刺史上柱国□□郡开国公臣冯□翙。’”[19]
《元和姓纂》卷一“冈州冯氏”:“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 [1]
约显庆二年(656年),冯君衡与隋宿国公麦铁杖的曾孙女麦氏在高州城冯家村结婚。
笔者按:《冯君衡神道碑》载,麦氏开元十七年为“八十有七”岁,以其约十四岁结婚计算,则其约于显庆二年与冯君衡结婚。
显庆三年(658年),许夫人蒙邑号。
《许夫人墓志铭》载:“显庆三年,初蒙邑号,宠命既备,车服有章。”
显庆五年(660年),冯士翙与庞孝泰帅岭南兵从唐征高丽。
《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载:“显庆五年,乃诏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翙、左骁卫将军庞孝泰发新罗兵讨之,自城山济海。”
《新唐书·东夷传》亦载。
笔者按:《新唐书·东夷传》因“贵”与“翙”音近,误作“冯士贵”。
龙朔元年(661年),冯智玳之妻,许敬宗之女去世,葬唐潘州南巴县下浮里村(即今电白县霞洞镇)。
《许夫人墓志铭》载:“龙朔元年,许夫人遘疾未几,薨于内寝。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
龙朔三年(663年),武卫将军冯士翙讨柳州蛮酋吴君解。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卷“五月,壬午,柳州蛮酋吴君解反;遣冀州长史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翙发岭南兵讨之。”
又,冯士翙去世葬吴川特思山。
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一“冢墓”条载:“‘唐罗州刺史冯士翙并妻吴川郡夫人墓在吴川县西五十里特思山’《舆地纪胜》。案《通鉴》:‘武德六年七月冈州刺史冯士翙据新会反,广州刺史刘感讨平之,使复其位。’‘翽’字从羽,《舆地纪胜》作‘士岁’,当系脱误,又吴川非郡,疑‘县’字之讹,墓久废无考。”。
《金石补正》卷三五亦记,误作“冯仁翙”[19]。《地碑记目》卷三《化州碑记》[19]亦载,误作“冯士岁”。
又,冯士翙兄冯煜中进士,这可能是岭南首位进士。
《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条云:“高州都督耿国公冯盎代为酋领;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 [1]
笔者按:冯煜此人,未见别的冼夫人研究者提及,但其是唐人所记,应是可信;又故按王承文考证,冯煜中进士当在唐太宗时或唐高宗前期,今从之[20]
咸亨二年(671年),冯孝诠合家资助义净去西方取经。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咸亨二年,(义净)坐夏扬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复蒙使君令往岗州,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合门眷属,咸见资赠,争抽上贿,各舍奇飡。庶无乏於海途,恐有劳於险地。笃如亲之惠,顺给孤之心。共作归依,同缘胜境。所以得成礼谒者,盖冯家之力也。”[21]
笔者按:冯孝诠一家,未见别的冼夫人研究者提及,但笔者认为,此家三兄弟均是岭南的使君,即是刺史,他们的夫人又是岭南大姓宁氏和彭氏,势力不可谓不大;家又在冯士翙任刺史的岗州(即新会);而新会是冯家由北燕南下时的落脚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冯家当是冯冼氏后裔,此三兄弟或是冯士翙的子孙。
永淳元年(683年),高(冯)元珪出生于潘州城西的冯家村。
《高(冯)元珪墓志铭》载:“(高元珪)春秋七十二,天宝十有四年仲秋甲子薨。”
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七亦载:“茂名县……冯家村(在)城西地。”
笔者按:见“天授元年”条。
光宅元年(684年),李敬业借冯子游谋反之名起兵反武后。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载:“(李)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
垂拱三年(687年),冯子游不救剥削俚人的刘延祐。
《新唐书•刘延祐传》载:“(刘延祐)拜箕州刺史,转安南都护。旧俚户岁半租,延祐责全入,众始怨,谋乱。延祐诛其渠李嗣仙,而余党丁建等遂叛,合众围安南府。城中兵少不支,婴垒待援。广州大族冯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
《旧唐书•刘延祐传》亦载
天授元年(690年),高力士出世于潘州城西的冯家村(即今高州城西高州人民医院附近)。
《高力士墓志铭》载(高力士死于)“宝应元年”,享年“七十有三”,按此其应生于天授元年。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五《古迹》载“高力士宅,在(茂名)县西,力士,县人,冯盎之孙,故有宅。”
《寰宇记》《舆地纪胜》及各有关省府县志多有类似之记载
笔者按:《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卷还记高力士宅内有“高力士亭”。
在武则天朝,冯智戴之孙,冯子游之子冯□思起家恩州刺史,又承祖恩授潘州刺史。
《唐冯□思墓志铭》载:“(冯□思)祖知戴,左骁骑大□国公,父子游,光禄大夫,本州刺史□□郡开国公……□□祖恩勋授□承□□州诸军事□潘州刺史……起□恩州诸军事恩州刺史。”
在武则天朝,冯□思的妻子被封为雷阳县君。
《唐冯□思墓志铭》载:“□□福禄夫贵,册封雷阳县君。”
神功元年(697年)十二月廿六日,冯□思去世
《唐冯□思墓志铭》载:“(冯□思)捐馆舍神功元年十二月廿六日。”
高力士童年在其旧乡老家前植树。
《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卷“高力士椰子株,按郡国志云,高力士即此县人,手种椰子二株,高百尺余,尚存。”
《寰宇记》《舆地纪胜》及各有关省府县志多有类似记载
笔者按:关于高力士植树,有书说是椰子树,又有书说是榔子树;有说一株,有说二株。
圣历初,高州使君智玳去世,冯君衡袭位,但因矫诬于高州城被杀。
《高力士神道碑》记:“潘州薨,而君衡袭位象贤□□礼主祀守。封,且有章斯,为代禄,使有□轩□察者,□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藉没其家。”
《冯君衡墓志铭》《冯君衡神道碑》《新(旧)唐书•高力士传》亦载。
圣历间,冯元一(即高力士)、冯元璡、冯元珪、冯媛四姐弟被迫与母亲麦氏在潘州城分别,麦氏叮嘱以后相认之办法。高力士进宫做太监。
《高力士外传》载:“(高力士)始与母别,年十岁。母抚其首泣曰:‘与汝分别,再见无时。然汝胸上七黑子,他人云必贵。吾汝不死,得重见,记取此言。汝常弄吾臂上双金环,吾亦留看,待见汝伺之,慎勿忘却。’” [22]
《唐故高内侍碑》《新(旧)唐书•高力士传》亦载。
高力士的姐姐冯媛不肯为才人,乞身为尼,作《良德闺秀诗集》。
(民国)《茂名县志稿》卷十二:“《良德闺秀诗集》一卷,冯媛撰,良德人,左卫大将军越国公盎之曾女孙,潘州刺史君衡之女也,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浮没入宫,矢不屈才人,乞身为尼,有诗一卷。”
开元五年(717年),高力士在泷州寻得母亲麦氏。
《新唐书•高力士传》载:“力士幼与母麦相失,后岭南节度使得之泷州,迎还,不复记识,母曰:‘胸有七黑子在否?’力士袒示之,如言。母出金环,曰‘儿所服者’,乃相持号恸。”
(嘉靖)《广东通志》卷十九《古迹》载:“(肇庆府泷水县)高力士宅在镇南乡”。
《旧唐书•高力士传》《高力士神道碑》《唐故高内侍碑》亦载。
笔者按:据杜文玉考证,此事发生在开元五年,今从之[23]。高力士后来或在其母亲流落之地建有住宅,故肇庆府亦有高力士宅。
高(冯)元璡、高(冯)元珪、冯媛兄妹到长安,多与读书人通婚。
《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载:“妹兄自拔于泥滓,咸以官渐荣禄,姻通士林。”[3]
《高力士神道碑》载:“兄等雁行,自闽缴而就养王城。”
笔者按:据杜文玉考证,此事发生在开元年间,今从之[23]
开元初,高元珪讨海夷授  川果毅,转鸿门折冲。
《高元珪墓志铭》载:“开元初,我皇帝即位,公方已长,遇海夷作梗,讨斯寇,加授柱国,授  川果毅,转鸿门折冲。”
开元十六年(728年),冯仁智随陈行范造反,被杨思勖讨平。
《旧唐书•玄宗纪》载:“春、泷等州獠首领,泷州刺史陈行范、广州首领冯仁智、何游鲁叛。”
《新(旧)唐书·杨思勖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和卷六百六十七亦载。
笔者按:《新唐书·杨思勖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称冯仁智为冯璘。此人别的冼夫人研究者未提及。泷州陈氏亦是豪族,冯暄便曾因与其大首领陈佛智友善而被冼夫人下狱,冯盎虽杀陈佛智,但从冯盎曾在隋末在那里征集陈頵之乡丁,任命陈頵为泷州刺史,唐初带陈頵去长安见唐太宗等情况来分析,冯盎杀陈佛智,实是高州冯氏对泷州陈氏的兼并,冯氏与陈氏关系并不差。又,史籍多有称冯家人为广州人之事,如冯子游便曾被称作“广州大族”(见《新唐书•刘延祐传》),冯崇道被称作“番禺贼帅”(见《旧唐书•李勉传》),冯融便被收入明黄佐的《广州人物传》,而冯仁智被称作“广州首领”就不足为怪,故此冯仁智应是冯冼氏后人。
开元十七年(729年)五月十二日,高力士母麦氏去世,追赠冯君衡为广州大都督,麦氏为越国夫人。
《旧唐书•高力士传》载:“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力士结为兄弟,麦氏亡,伯献于灵筵散发,具缞绖,受宾吊答……赠力士父广州大都督,麦氏越国夫人。”
《冯君衡墓志铭》《高力士神道碑》《新唐书•高力士传》亦载。
开元中,高力士铸唐玄宗圣容回乡。
《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载:“唐元宗圣容,《寰宇记》云按即高力士旧乡,开元中诏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以其本乡故,自铸其一也。”[11]
笔者按:“唐元宗”应是“唐玄宗”之误。
开元十九年(731年),高元任金吾中郎等职。
《高元珪墓志铭》载:“辛未岁,加勲柱国,迁领军郎将,移金吾中郎,乃赐朱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高元任左威卫将军。
《高元珪墓志铭》载:“庚辰岁,除右司御率,改左威卫将军,加紫绶。”
天元间,冯若芳劫每年都劫波斯船。
《大唐和上东征记》载:“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24]
冯若芳富可敌国。
《大唐和上东征记》载:“其(冯若芳)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也。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 [24]
天宝七年(748)春,冯崇债、冯若芳接待鉴真一行。
《大唐和上东征记》载“(鉴真)到振州江口泊舟……别驾冯崇债遣兵四百余人来迎。引至州城,别驾来迎,乃云:‘弟子早知和上来,昨晚梦有僧姓丰田,当是债舅。此间若有姓丰田者否?’众僧皆云:‘无也’。债云:‘此间虽无姓丰田人,而今和上即将当弟子之舅。’即迎入宅内,设斋供养。又於太守厅内,设会授戒,仍入州大云寺安置。其寺佛殿坏废,众僧各舍衣物造佛殿,住一年造了。别驾冯崇债自备甲兵八百余人送,经四十余日,至万安州。州大首领冯若芳请住其家,三日供养……荣睿、普照师从海路经四十余日,到崖州……振州别驾闻和上造寺,即遗诸奴,各令进一椽,三日内一时将来,即构佛殿、讲堂、砖塔。木余;又造释迦丈六佛像。登壇戒、讲律,度人已毕,仍别大使去。仍澄迈县令,送上船。” [24]
冯古璞接待鉴真一行。
《大唐和上东征记》载“始安郡都督上党公冯古璞等步出城外,五体投地,接足而礼,引入开元寺……冯都督来,自手行食,供养众僧,请和上受菩萨戒。其所都督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并集此州。随都督受菩萨戒人,其数无量。和上留住一年……(鉴真离开时,冯古璞)亲送和上,自扶上船,口云:‘古璞与和上,终至弥勒天宫相见。’悲泣而别去。” [24]
天宝间,高力士上奏取茂名思乾井水归朝。
《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七载:“思乾井,《寰宇记》云在茂名县(今高州市)东一里,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11]
各时期的《高州府志》《茂名县志》均载。
笔者按:杨贵妃吃四川和荔枝还是吃广东的荔枝,史学间多有争论,从高力士上奏朝廷推荐家乡的思乾井水并千里迢迢回乡取水来看,家乡的荔枝更有可能被其推荐,这可是杨贵妃吃高州荔枝的旁证。
天宝十四年(755年)高元珪于长安去世,明年季春葬东郊龙首原,赠陈留太守。
《高元珪墓志铭》载:“天宝十有四年仲秋甲子薨于西京大宁里,明年季春乙丑葬于东郊龙首原,有制赠陈留太守。”
高元珪长子高承龙任左卫兵曹参军,次子高承秀任左卫率府仓曹参军,求苏预为其父撰碑文。
《高元珪墓志铭》载:“(高承龙和承秀任)咸扣心告予,陵谷之迁移,刻名行于金石。”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冯季康与季广琛、浑惟明、康谦等从永王李璘反,后又贰于永王
《旧唐书•玄宗诸子》载:“季广琛召诸将割臂而盟,以贰于璘。是日,浑惟明走于江宁,冯季康、康谦投于广陵之白沙。”
笔者按:永王当时兼岭南节度采访使,康谦是康国商人,家赀以亿万计,当时以钱财贿赂杨国忠,得到安南都护的官职,永王作乱时,或用岭南节度采访使之职调动冯季康和康谦北上,他们贰于永王后,季康和康谦又一起离开,或是回岭南。
开元天宝间,信佛的高力士在其高州的住宅内建灵惠寺,并置佛像,
光绪《茂名县志》卷八载:“铜佛像……在城西北灵惠寺中,一观音像,二侍者,俱铜铸,相传高力士置。”
笔者按:按笔者早年对已故的高州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莫仑前辈的采访,灵惠寺在解放初还存在,寺名“灵惠寺”三字为颜真卿手书,后为高州人民医院,遗址为高州人民医院旧门诊大楼。
天宝大历间,冯家一子弟任端州刺史。
《全唐诗》卷245_28 有韩翃 《送端州冯使君》诗,诗 说:“白皙风流似有须,一门豪贵领苍梧。三峰亭暗橘边宿,八桂林香下趋。玉树群儿争翠羽,金盘少妾拣明珠。怀君乐事不可见,騣马翩翩新虎符。” [25]
笔者按:此人未见别的冼夫人研究者提及,但由“玉树群儿争翠羽,金盘少妾拣明珠”句,可知该刺史家甚为富有,不但有“翠羽”、“金盘”,而且儿女成群,少妾娇艳;由“一门豪贵领苍梧”句,可知该冯刺史是岭南的大首领;综上所述,此刺史亦应是岭南冯氏家族的人。韩翃 天宝年间中进士,又是“大历十才子”之首,故此冯刺史当是天宝大历年间之人。
永泰元年(765年),冯季康协助唐朝平定吕太一之乱,但被冤枉。
(嘉靖)《广东通志•何如瑛传》载:“……吕太一之乱,(何如瑛)贾勇先登,擒其裨将,岭南遂平,及杨慎微代勉节度岭南,或言如瑛与罗州首领冯季康入广州,多匿货宝,遂执之搜其家,得珠琲……与(冯)季康皆死。”
笔者按:吕太一之乱时间是广德元年,三年后才平定,故冯季康入广州当在永泰元年。
大历二年(768年),徐浩为冯季康和何如瑛申雪,代宗下诏褒赠厚恤其家。
(嘉靖)《广东通志•何如瑛传》载:“观察使徐浩为二人讼冤,代宗下诏褒赠厚恤其家。”
同书卷五又载唐代宗的《宣慰岭南制敕》,说:“(冯季康是)南方右族,历代纯臣……特令昭雪……员外郎莫赋同往岭南宣慰其疾苦,吊其死丧,其季康等遇害之家,躬自存抚,切赡恤,务令得所以慰遗孤。”
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四年间,冯崇道为冯季康被冤枉之事为乱。
《旧唐书•李勉传》载:“番禺贼帅冯崇道……道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
约唐宪宗前后,唐紫金鱼袋冯公去世,葬海南省琼山县陶公山下。
(嘉靖)《广东通志稿》卷三十八载:“琼州府唐冯公墓,宣德间,村人井于陶公山下,掘见一冢,其中深邃,傅砖皆非常所见者,中有石碑刻云:‘唐赐紫金鱼袋冯公之墓’,翰林学士李吉甫撰文。”
笔者按:李吉甫任翰林学士在唐宪宗前后,故此事当发生在那时。此墓各有关省府县志均记,且认为不误,独民国《琼山县志•金石》云:“其事恐属传闻之误,又不得《吉甫集》一考,存疑可也。”[11]
唐末,冯家犹为富室。
(嘉靖)《广东通志》卷二十《姓氏》载:“冯姓自冯盎遂为高州大姓,子孙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
附宋以后的岭南冯姓土司
宋在广西推行土司制,其中结安峒和都康州为冯姓土司,分隶太平寨和横山寨。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二》载:“结伦州,旧名邦兜,亦西原、农峒地。宋置结安峒,隶太平寨……都康州,宋置,隶横山寨。”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亦载。
笔者按:结伦州和都康州在广西天等县,据查,结伦州州治在现天等县进结镇,这镇至今还有不少冯姓土司后裔,且还有高州村,不知此高州村与广东的高州有何关系。本人在桂林读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期间,曾多次想去那里作调查,惜诸多原因,终未成行。今列于此,给大家参阅。
元结安峒和都康州改为州,分隶太平路和田州路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二》载:“(结安峒)元改州,属太平路……(都康州)元属田州路。”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亦载。
洪武二年,结安州峒长冯万杰归附明朝。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二》载:“洪武二年,峒长冯万杰归附,授世袭知州,设流官吏目佐之。”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亦载。
洪武初,都康州未归附,为蛮僚所据。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二》载:“洪武间,(都康州)为蛮僚所据。”
洪武三十二年,都康州始归附明朝。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二》载:“(洪武)三十二年复置,隶布政司。土官冯姓。其界东南抵龙英,西至镇安,北至向武。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亦载。
永乐初,冯斌为都康州知州。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载:“都康州……永乐初,以冯斌为知州,隶思恩府。”
永乐间,化州的冯原泰因善抚徭升泷水丞县,再升德庆州判官。
(嘉靖)《广东通志·夷情中》载:“永乐四年……六月,高州肇庆二府徭首赵第二、盘贵来朝。先是化州吏冯原泰、陈志宽言天黄、大帽、曹连、茶峒、石栗诸山徭人素未归顺,今有乡化之心,遂遣人赍敕同冯原泰等往抚谕之,至是赵第二等籍其属二千五百余口(或是“户”,笔者注),凡七千五百余口来朝,赐钞币、袭衣,命冯原泰为泷水县丞,志宽为信宜主薄,专抚诸徭……八年二月,德庆州新落山徭首骆第二来朝,初令泷水县丞冯原泰招谕向化,计户六十,口百余,至是来朝,锡钞币、袭衣,十年春三月,信宜县根竹峒徭首陆仲八等来朝……夏六月升泷水县丞冯原泰为德庆州判官,以其善抚诸徭也。”
笔者按:明初,是粤西少数民族汉化的高潮,冯原泰由于善于招抚少数民族,由化州吏而升泷水县丞,由泷水县丞而升德庆州判官,可见其熟习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和心理,在少数民族中有威信,或非外来之人;从其原是“化州吏”来看,其或原是化州土司。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五载:“巡按御史戴璟议曰:‘旧时阳江阳春等县,俱有抚主簿巡检,皆用土人。今阳春县有招主伍经纶,长乐有抚傜巡检红廷爵……但此辈国未可全托心腹,要在控御有方,故平时则用之以抚傜,剿捕则用之为乡导。”冯原泰应就是阳春伍经伦,长乐练廷爵这类“土人”的“主簿巡检”(即“化州吏”),《罗定县志》就直说原泰为罗定的“抚猺县丞”[26],故其极可能是冯冼氏后裔。
正统十一年,佶伦土知州冯宗富杀另一土知州张高。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载:“正统十一年,土知州张高被佶伦土知州冯宗富杀死。”
弘治年间,海南黎人符南蛇作乱,乡部主事冯顒献策。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载:“户部主事冯顒奏:‘臣本土人,颇知事势,乞仍考原应袭土官子舍,使各集土兵,可得数万,听镇巡官节制。”
《明史•许天锡传》亦载。
(万历)《广东通志》卷七十二《杨理上卢兵备书》亦载。
笔者按:冯顒的情况亦与冯原泰一样,“颇知(土人)事势”,且自称自己本是“土人”,且虽然当时朝廷早已在海南废除土司制度,但其还能“考原应袭土官子舍”,知各土司可“集”多少土兵,由此可推知其或是原土司的大头目,是冯冼族后裔。
顺治九年,都康州土知冯太一归附清朝。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载:“都康州……传至冯太一,清顺治九年,归附,袭旧职。”
清顺治十六年,结伦州土知州冯冯嘉猷归附清朝。
清史稿·土司列传五》载:“结伦州……传至冯嘉猷,清顺治十六年,归附,仍予世袭。”
清初,改土归流政策推广至粤西,粤西少数民族便大规模汉化,随之粤西族谱文化泛滥,各姓氏乱攀祖先以相炫耀,耻于称自己为土人,粤西冯姓土人或首领才不见于史。
参考文献:
(唐)魏徵,《隋书》[O],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延寿,《北史》[O],中华书局,1974出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O],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O],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O],中华书局,1984年。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O],中华书局,1982年。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O],广东省方志办,1999年影印。
(明)戴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O],《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明)郭棐再,(万历)《广东通志》[O],《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四库全书•(乾隆)广东通志》[O],《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O],中华书局,1976年。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O],中华书局,1977年。
(清)杨霁、陈兰彬,(光绪)《高州府志》[O],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民国)林温伯等,(民国)《茂名县志稿》[M],香港海珠书院,1971年。
注释(为避免重复,来自参考文献的史料,只在文中注明所在篇章,在注释中不再重复注释。):
[1](唐)林宝:《元和姓纂》[O]卷1,中华书局,1994年。
[2](唐)张说:《冯君衡墓志铭》[O],(唐)苏预,《高元珪神道碑》[O]:由各收藏单位专家编,《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分别在第111页和第146页。
[3](唐)张说:《冯君衡神道碑》[O]、《唐故高内侍碑》[O]、《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O],周绍良等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分别在第2605、2575、2635页。
[4]广东省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唐代许夫人墓》[J],《文物》,1990年第7期。
[5]广东省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县霞洞墟唐墓简报》[J],《考古》,1986年第1期。
[6]陶仲云、白心莹:《陕西浦城发现高力士残碑》[J],《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
[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6期。
[8](清)林星章:(道光)《新会县志》[O],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年。
[9](清)张岳松、明谊:(道光)《琼州府志》[O],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
[10](清)康善述:(康熙)《阳春县志》(O),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1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O]卷一百一十七《广东南路》;《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 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M],中华出局1984年,按照出现先后顺序分别在808164页。
[13] (唐)吴兢:《贞观政要》[O]卷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4] (宋)王谠:《唐语林》[O]卷五“补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5](民国)钟喜焯:《石城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
[16](民国)张以诚、梁观喜:《阳江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
[17] (宋)王存:《新定九域志》[O]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
[18] (宋)王溥:《唐会要》[O]卷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9]  郁贤培:《唐刺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分别在2814 、2814 、2873页。
[20] 王承文:《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J],《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1]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O],中华书局,2000年,第152页。
[22] (唐)郭湜:《高力士外传》[O],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23] 杜文玉:《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J],《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
[24] (日本)真人元开:《大唐和上东征记》[O],第67-71页。
[25] (清)彭定求:《全唐诗》[O]卷245_28 ,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出版。
[26] 周学仕、马呈图:(民国)《罗定县志》[O],台湾成文出版社,1973年,第865-866页。
Records of the Feng Clan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Zhou Zhongtai
Xiangxian middle school in Panyu district of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1483
Abstract: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Feng Clan was very influential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mainly today’s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The research on the Feng Clan, especially on Madam Xian(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Feng Clan), has become ho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collects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51 members of the Feng Clan. The main source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official history before Ta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inscriptions on eight tombstones of the Feng Clan. Some other sources ar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uch as “Ce Fu Yuan Gui” .The local chronicles after Song Dynasty, since many of which come from official history and therefore similar to it, the author only selects the materials that are not included in official history to avoid overlapp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collected in this paper are listed chronological.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some historical events are describ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history books, due to limited space, the author only lists the materials which he considers to be true from one of those books. For the rest of the materials, the author has given their sources and has made some notes where necessary. These notes can help those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eng Clan to find the books to make comparative studies.
Key Words: theFengClan, Madam Xian, Feng Ang.
About the author: Zhou Zhongtai1968-, born in Gaozhou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senior Chinese teacher of Middle School with both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s. He makes studies on Madam Xian and is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Madam Xian Researching Institute in Gaozhou City.
   联系电话:13312807662   电子邮箱:zhouzhongtai@sohu.com


作者简介:周忠泰(1968-),男,广东省高州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冼夫人文化研究,是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副秘书长。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27 06:19 , Processed in 0.4688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