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42|回复: 4

冯村古镇的人文历史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0 2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村古镇的人文历史价值(代序)方静

绩溪岭北的冯村,又名冯川,是一个被历史尘封、被时间湮没的古镇名村。它在绩溪古村落中,无论是宗族文化、建筑审美或是历史意义,都具有标本性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蕴含人文价值的东西。通过现实考察和历史审读,笔者认为冯村有三大特点,一是徽州村落构建的代表性。二是宗族文化沉积的厚重性。三是现存文物的丰富独特性。


一、村落构建徽州特色的代表性


古徽州是一块移民之地。冯村是绩溪最早的村落之一,其历史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1)开族筑村者是在徽州为官的“官移民”后裔。历史上三次大的中原移民浪潮,使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徽州成为了主要落脚点和目的地,成为这些“北方大族”择地重建的世外桃源。冯村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1135年,它的徽州开族先祖是歙州府尹冯蘩,冯蘩卒后葬于歙县,三子冯定守父墓于歙县,定为新安派一世祖,而长孙冯延普则移居绩溪,最初村址是在岭北白沙街,俗称火烧坦。经三百多年的经营,村落已有相当规模,后遭南下元兵烧掳,村落惨遭严重破坏。元延佑4年(1317年),冯姓智派十六世祖显孙公,决定在更深偏的箬皮坑山中重定村址,重整族居,创建上冯村(即今冯村址)。这次迁址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汲取教训避战乱,把村落安全考虑放在第一位,而箬皮坑较为隐蔽。二是旧址白沙街地狭,人口多发展受限。从村落遗存现状看,宗族的发展和兴衰,经历了一个动荡过程。通过冯姓数十代人的努力,到明朝嘉靖年间,人口最多时达到二三千人,村的建筑规模也日益扩大,村落人文气息也愈来愈为浓郁。(2)看重“风水”建设,适应审美心理需求。冯村因处徽宁两府交界处,翚岭驿道往返旌德的必经之路,又是绩溪、歙县通往池州、宣州的要道,如果说冯延普在火烧坦定居是偶然的话,那么冯的后人在箬皮坑重新择居,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冯村志》说,决定并实施迁址的显孙公,博览群书,精于阴阳之术,而选址冯村凸显了他的这种智慧。冯村三面环山,东南开阔,人居地理条件优越。村头“狮象把门”,村尾“龟蛇锁关”,加上水口绚美,民居隐蔽,左右景观对称,是徽州人讲究风水、读解风水理念的精典范例。在这种风水思想的影响下,随着家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才的辈出,冯村先人因地制宜,障空补缺,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象征“天门”;筑其台榭于里仁桥之下,象征“地户”,这是冯村先人为旺族而“天门开,地户闭”处心积虑的设防。(3)、村落规划科学,居民生活方便。冯村枕山依水,地势接近东西走向,是一个沿槐溪筑建形似银瓶的村落。 在青山绿水中,槐溪河贯村而过,成为村落的血脉,也很好地解决了人的吃水用水问题。沿槐溪筑舍,河的南北两岸,河溪弯曲,自然形成长长的水街。这些民居有的分上下堂,有的分前后进,有的为四部、六部、八部通转;纵有大街、小街及后街,横巷40条,形成路巷相通的网络。清咸丰前,冯村人口密集,村内店肆林立,商业繁盛,盛名徽州府内,一度号称“十里冯村铺”。


二、宗族文化沉积的厚重性


绩溪岭北开族的冯姓,血缘脉络清晰,宗族组织严密,自治管理的权力金字塔十分完整。而维系这一庞大家族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宗法礼教,并形成了发达的宗族文化,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第一次修谱,到公元2003止,先后十二次修谱。谱内立有家规、家祝,还有祖训家戒等。族谱是以延普父亲冯定为一世祖,延普为二世祖,到五世大十公时,生育三子,长曰谥,次曰浦,三曰湑,支衍分成智、仁、勇三大派,三个房派裔孙后来均分别建立了祠堂老屋。据《冯村志》介绍,冯姓祠堂老屋在冯村辖内有14幢。冯氏宗祠(总祠)建于明朝,那时,正是宗族人丁兴旺的时候,建筑也最为显赫,堂号叙伦堂,占地面积2036平方米,一度成为冯姓宗族的象征。可惜因战乱而被烧。冯氏总祠发脉下的智派(长房)生四子八孙,在18世、19世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六厅”,重视教育的族人,以古代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为厅号,形成内在等级有序的“厅”,充分显示出冯姓大家族当年的人气,使朱子理学思想深入族民之中。

冯村,从宋代开始已人文蔚起,清代达到高潮。 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宋时有进士4名,明时有进士4名,清时有进士6名,共计14名。宋、元、明、清四代,任州府一级官职的共37名,在县级任县丞、知县、巡抚等职官,有资料根据的有20余人(见附表)。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村东云庄书院的功劳。冯村的书院,是由坦头汪汲辟基开创,创建时间仅次于本县宅坦村的“桂枝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村人进士汪安行,及子汪龟龄、汪龟从复建,改名为云庄书院(原名云庄书堂)。明成化十年(1474),冯村人进士冯珪及冯瑢之父冯义观、季父冯信观诸人,发现书院“续题名碑”后,重建云庄书院。这所延续200余年的书院,在宋至清四个朝代,为冯村乃至全县培养了许多国家栋梁人才。冯村在京为官人数之多,一度闻名京城。如,冯云龙,宋嘉熙龙泽榜进士。冯珪,宋咸淳午科进士。冯友龙,宋淳熙五年进士,官至湖广荆州守。冯瑢,进士,明代人,官至兵部车驾主事。冯道规,字兰,明代人,进士,封奉直大夫,官至山东营州知州。冯端本,清进士,刑部钦点主事,广州府知府,终两广盐运史。冯端理,清,官至浙江、江西巡抚。冯汝骙,清,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陕西布政史、浙江巡抚。冯端光,清乾隆岁进士。冯汝骐,清光绪二年进士。冯汝驎,清举人,翰林院编修。冯溶路,清光绪解元,庚辰会试进士。其中,以冯兰、冯瑢政绩为最,影响最大,在村中立有掇科坊以及登庸坊、进士第坊。

由于教育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知书而达理,冯村民风淳厚。加上名贤辈出,雅士归隐之风颇盛,冯村所谓的“德政文化”“友爱文化”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族谱说,十六世祖显孙公,“好学崇儒,轻财尚义,文雅礼让之风为乡邑标格。”村中的“临清堂”,是十八世祖子恭临槐溪家居的堂号,即引得许多幽人隐士慕名作诗,宣扬的是无论为官为民,都要清清白白行事,端正做人。子恭故后,其子义观信观,孝老爱幼,待人宽容。宗族中义观信观兄弟相互友爱,及灾年献粮助国的事,产生了著名的“友爱文化”,其孙辈分家析产以义相让,又受到皇帝“尚义”的表彰,村中的砖牌坊和楠木牌坊,就是为他们的事迹而立的。另一方面,在这种儒风氛围下,冯村的为官者中,都是清官好官,每每德政之声远扬。如冯模,明嘉靖年间任湖南郴州府同知,一心爱民,府内五县士夫深服,并作《模公德政谣》数首。又如冯瑢为政有声望,官至兵部车驾主事,但并不恋官,以奉养双亲为由急流勇退,告老归家,在家住了三十余年,后朝廷屡次命他回朝为官,都一概婉拒。居家赋闲期间,重建书院,再修家谱,修桥补路,教育子孙,德高而望重,多有善举。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冯如山 的帖子

(接上贴)

三、文物遗存的丰富多彩性


冯村田地千亩,物产丰盈,民风古朴,先人十分注重农工商学。因为战乱、瘟疫和历史沧桑,村落规模已大大缩小,尽管许多珍贵的文化载体遭到了破坏,有的甚至消失,但冯村古风雅韵依旧,文物遗存仍然大量存在。

1、“桥”文化发达。徽州人造桥,已不单纯是解决通行问题,而是提升为一种村落文化。捐资造桥人除了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外,还需要一定的德行和品级,造桥后来实际上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绩溪古村中,只有冯村(15)与旺川(15)、坎头村(13)的古桥相媲美。在一里多长的槐溪上,横跨槐溪上的石桥共13座,依次为云庄桥、龙门桥、里仁桥、万年桥、荷花桥、益三桥、永瑞桥、独秀桥、安仁桥、崇义桥、并秀桥、绿荷桥、北山桥等名桥(村外存大柏桥、百叶坑桥两桥),几乎每隔五六十米便有一座桥梁,旧时“九槐十三桥”成为冯村的一大人文景观。这些桥的动议、设计与施工,这些桥名的确定,都有一定的程序。每座桥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的经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中可以窥见冯村先人文化底蕴的深厚、村落建设的重视。

2、“第”文化与众不同。“第”是指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如宅第、府第。冯村水街两岸的中心地段,集中群居着一批土生土长的封建达官贵族,并建有明、清年代皇上旌封赐建的大夫第、大树第、州牧第、协政第、旌封等、登科第、仪宾第、刺史第、五马第、州司马第等10座府第(一说11幢,州牧第),现存大夫第、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和州司马第(部份)五幢。关于这些“第”的来历,“第”的建造主人,《冯村志》认定已无处查考。这些“第”门额上大多都有“恩荣”二字,下为“第”的名楣,显赫醒目,门庭有的是官厅式,有的是衙门式,均气派不凡,与普通徽派民居大有区别,显然是徽派建筑的的精品,从另一个侧面,足已彰显出冯村人才辈出的辉煌。

3、牌坊文化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牌坊的材质砖木石俱备。冯村明、清年代建有登庸坊、贞烈坊、百岁坊、大夫(掇科)坊、进士第、尚义坊等6座石牌坊,以及楠木木牌坊和砖牌坊各一座。这些牌坊同样彰显冯村曾经的光耀。现在保存完好的有进士第、大夫(掇科)坊二座石牌坊。楠木牌坊,是冯姓后厅承宗公八兄弟因析产分家时,八兄弟互相义让而诉诸于官,官奏于朝而蒙旌封所建,很有人文传统意义,1970年因建造“大会堂” 被人为拆除。而村中的砖牌坊是用陶土压模烧制的,是绩溪砖雕艺术一绝,1970年也是村建“大会堂”时被拆除。

4、其它建筑。(1)、下马亭:在村头水口进村约100米处的北侧街中,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的“下马亭”。在亭的额枋上横着楷书“百官至此”四字,两旁竖着楷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字。在亭的通门下安有六棱门坎石一块,因此,更加引人关注,尤其这12个字的警语,证明冯姓中官员曾经受到的厚重皇恩。(2)系马桩:在北侧水街的中心地段,有六棱石柱(村人又叫它“系马桩”)8根;古石椅(村人又叫它为“美人靠”)2只;上马石(村人又叫它为“小石椅”)4只;石凳2只;石水池(村人又叫它为“马食槽”)2个;旗杆石7对,其中祠坦上6对,州司马第门前1对。(3)水口亭:在大夫坊旁,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只有一门进出的村口亭。该亭的构建艺术是整个岭北各村所有村口亭构建艺术最好者之一。此外,还有“不夜灯塔”、槐溪楼等。


四、冯村的开发与利用


相对于绩溪其它古村,有着厚重历史的冯村,具有相当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从地理位置上看,冯村地处绩溪岭北上庄、余川、旺川、石家的旅游黄金线上,与巍峨的大会山相近,地理位置并不偏僻,风景秀丽而原始。如果从现在开始,着手对其进行规划、整理、保护和修复,这个古老的村落定会焕发青春,会给人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1、冯村水街是一条十分古老而美丽的徽州水街。现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年代徽派民居有十四幢,还有一些民国后改建的老屋,其中八部通转楼一幢、六部通转楼有四幢,它是徽州古村的精典之作。从一里多长的古韵水街中,通过对水口亭、民居、拱桥、牌坊等修复,人们可以再现旧时“九槐十三桥”的场景,领略冯姓家族的辉煌。冯村村头和居中二座古牌坊位置适中,槐溪两岸古民居建筑齐整,可以成为绩溪古村落的一大看点或亮点。

2、  以现存大夫第、大树第、协政第等府第建筑为基础,尽最大可能修复府第官邸一条街,同时,修复著名的“下马亭”,凸现中国封建官员等级制这一载体,保护整理系马桩之类的物质遗存,让人们在感受徽派建筑魅力的同时,欣赏独一无二的封建官宅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徽州聚落景致。

3、  重建云庄书院。恢复书院内朱熹“一坞白云”的题词,恢复书院二块碑记。它是徽州文化发达的一个见证,也是诠注徽州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载体。解读徽州家族的兴衰,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徽州文化的密码。

2010年5月于绩溪华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1 05: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锦铭 于 2011-5-31 05:54 编辑

读了“第文化”颇有兴趣,也有兴味!
我们非常尊重如山兄的研究成果,大力支持如山兄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作出一切的努力!!任何盗用他人成果都是非法的、耻辱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3: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冯锦铭 的帖子

不敢承受这个称呼啊。。。。老本家,在您老面前,我也就是个刚懂事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1 16: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你多多的研究成果(包括搜索、整理),这是你近年的劳动成果,我佩服!我高兴!研究、挖掘冯氏历史文化费了大量心血,你走在前面老远老远,我称你为“如山兄”,表示敬意,请笑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19 14:32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