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61|回复: 19

明清进士名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3 0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潘荣胜先生主编的《明清进士录》摘录,虽然不尽全,但也颇为丰富。
冯( ).jpg
冯成修.jpg
冯诚.jpg
冯从吾 冯盛明.jpg
冯达道 冯博.jpg
冯恩冯震.jpg
冯皋谟.jpg
冯光遹.jpg
冯贵.jpg
冯桂芬.jpg
冯浩.jpg
冯吉亨.jpg
冯集梧.jpg
冯嘉会.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冯汝山 + 20 资料珍贵难得,加分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0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冯杰.jpg
冯觐.jpg
冯泾.jpg
冯俊.jpg
冯立.jpg
冯敏功.jpg
冯培.jpg
冯培元 冯誉骥.jpg
冯铨.jpg
冯汝骙.jpg
冯汝强.jpg
冯瑞.jpg
冯生虞 冯梦祯 冯琦.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0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冯师孔.jpg
冯时雍.jpg
冯世雍.jpg
冯天驭.jpg
冯惟讷 冯惟重.jpg
冯文蔚.jpg
冯文蔚  冯松生.jpg
冯续.jpg
冯煦.jpg
冯峋 冯登府.jpg
冯应经.jpg
冯应榴.jpg
冯詠.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03: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冯裕.jpg
冯元飚 冯可宾.jpg
冯元飏.jpg
冯云纕 冯源济.jpg
冯云啸.jpg
冯允中.jpg
冯曾营.jpg
冯志沂.jpg
冯忠.jpg
冯子京.jpg
义乌武进士.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08: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冯瑞祥 的帖子



     瑞祥本家,你发的这个明清冯氏进士名录太重要了!
     我去年已经把明清冯氏进士的名单整理出来了(已经在2009年发表在《冯文化》报上),之后经过一年整理,也只是整理出30多位进士的生平履历资料,缺少绝大多数的冯氏进士履历。
     前段时间我已经看到《明清进士名录》这本书,但苦于这本书在山东省图书馆属于特藏书,也就是说普通借阅证是不能外借到的,很是遗憾。
     瑞祥本家能查阅到这些珍贵资料,感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士名录我还在零碎的收集中,以后会陆续上传给大家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17: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瑞祥本家这种“奇文共欣赏”、化私藏为共知的精神最令人敬佩!如果大家都有这种精神,这种境界,那么,冯氏文化的弘扬就会加快进程;冯氏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就能指日可待。我们的网站内容也更加丰富,浏览人气也会加大。
冯氏先贤创造了灿烂文化,我们整理、宣传、弘扬这些文化,我想,困难肯定要比创造文化小得多;所以,我坚信,我们这一代,一定能拿出一套涵盖冯氏历史文化的优秀“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21: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冯海涛主编 的帖子


    冯海涛主编说的极是。

    我已经于2009年把明清冯氏进士的名单整理出来并发表当年的《冯文化》报上,部分进士履历资料发表在冯氏宗亲网中,请大家阅读学习。

    我这里倡议热爱冯氏文化、有钻研精神、写作文笔好的本家们能积极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研究方向,收集整理各方面的冯氏文化素材,利用自己的特长多方位宣传弘扬冯氏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6 1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的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7 1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要价值的重要史料,让它发扬光大,厉志后人!有没有广东冯氏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7 12: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fengpg 的帖子


    广东冯氏进士资料正在整理中,请等待。。。

如果广东冯氏宗亲能够从族谱中找到冯氏进士的资料,敬请发布在本栏目内,以供 全国宗亲了解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7 1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可宾,青州高柳人,我邳州始祖思孝公九世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7: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冯启珍 的帖子


    `````````````````
未命名.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期待更多的名单。
     我们博白冯氏族谱上有多位武举,其中始迁祖冯元淑为“南宋光宗壬子科由武生中试第二名武举”,祖居福建漳州府(一说汀州府),任用广东南雄府左营千总。
     为了查找更多的佐证和始祖史料,我查阅了《宋史》《博白县志》《汀州府志》等古籍,可惜没有找到任何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22: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冯峻锋 的帖子


    历朝代对武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文科举,且在各省志、府(州)志、县志中,对武举也记载的少且简略,不如举人、进士的记载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8: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瑞祥 于 2010-7-22 18:42 编辑

回复 14# 冯峻锋 的帖子


        首先要证实冯元淑(南宋人)是否真中武举、是否真在南雄当过千总。先去查查“千总”一官什么时候才有的,宋朝到底有没有“千总”一官。我曾经粗略查过《南雄府志》,并没冯元淑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9: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冯瑞祥 的帖子

查《中国历代职官辞典》里面对千总一职的解释: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JPG

 千总:
  官名。明初,驻守京师兵,分三大营,置有把总、把司、把牌等官,嘉靖二十九年(1550)增置千总,多由功臣、外戚充任。后增置日多,职位日轻,至清代成绿营兵军官,秩正六品,位次守备,称营千总。清京城巡捕五营有此官。京城内九门、外七门各置二人,统辖十六门门军,称门千总。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所置称卫千总,所辖守御所置称所千总,统军督运漕粮。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土司官中有土千总。



参看相关链接:

古代官职

清代政府机构官职与当代机构官职对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查过“千总”的相关资料,只是不敢断言。既然“千总”在明初才有,那么冯元淑中武举、在南雄当千总,是不是存在虚假,是不是后人加上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0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冯瑞祥 的帖子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①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②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路、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③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1597)湖广乡试第一名,明年登进士。“于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④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6 22: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位本家这种对我冯氏历史、文化的钻研精神本人非常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8 23:49 , Processed in 0.1093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