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74|回复: 0

浙江慈城冯仁堂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3 22: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浙江慈城冯仁堂轶事
文/翁晴为

       我走进座落在江厦街15号的“冯存仁堂”药店。为原慈溪县城人冯映斋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开设。要说起慈城冯氏可是一个千年望族。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家族性的人才群是其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共同的家学渊源和书香传世的传统,更由于相近的生长环境、先天禀赋与思维方式,浙东相继出现了许多望族,最具代表性的有余姚的虞家,鄞县的史家,宁波的万家,但这些家族顶多兴旺几百年,而慈城的冯家自汉代至今已经兴旺了两千多年,他们历经几十代,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财丁两旺,在慈城有 “冯半城”之说。“发源之远簪缨之盛,本支之繁”,在冯家族谱上是这样记载的。其始祖可以上溯到东汉,至今已传了近四十代。千余年来,冯氏子孙从政、治学、经商使慈城成了这个姓氏影响最大的聚居地,在浙江有“南浔刘家,慈溪冯家”之说。

       冯家一开始是“以读书求功名”的传家之道,但无论是求得功名与否,冯家人凡事以忠孝为先,以至成为传家之道而印痕于每一个冯氏子孙。后来也许是报国无门,也许是“不为良相就成良医”的影响,也许是商品经济明芽的触动,“以读书求功名”不再是冯家子孙的惟一选择了,渐渐地读着“圣贤书”的冯家读书人中出现了商人。在冯氏从商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冯映斋。

       冯映斋长期从事药材及询医工作是有着他浓厚的地域人文色采的。从人文环境去看,慈城人多选择药材业又因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越性。慈城人历来重视教育,从三国设立德润书院到明朝的与湖书院直到今天的慈湖中学,教育一直是慈城人的一项基础工程。特别是自宋代以来,慈城一带有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尤其有位南宋“四明四先生”的代表杨简,他曾长期在慈湖侧畔讲学。其所倡导的“人心自灵”之学说,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改变自身处境的意识,起到巨大的启迪作用,同时也让许多慈城人因享受到封建社会更见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提高了文化素养,这对从事需以一定文化知识作基础的药材业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可以想象冯家先人送他们的子侄到慈湖畔听学,春天湖畔杨柳飘飘,读书声朗朗。从唐到明清慈城出了进士五百一十九人,其中冯氏子孙五十六人。

       慈城在明、清时期作为慈溪县的县治,又是一个彰显慈孝文化的中心,至汉朝以来历代被表彰的孝子(女)有三十多人。汉时董黯汲水孝母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地百姓以孝为重,以仁为荣,崇尚的是以仁爱为核心的慈孝精神。明代慈城状元姚涞有诗写道:“千年邑为仁人号,一脉溪流孝子心。”在明、清易代之际为抗击异族南侵,慈城出现过像王翊、冯京第等热血洒故土的仁人志士,到了清统治者定鼎天下之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自然成了很多有识之士文化心态的外在表观。以行医“流孝子心”,以药材“为仁人号”变为人们可践履的“慈心仁术”,并成了有志者追求人生价值的强大精神支柱,这应该看作是造就慈城药材商前赴后继数百年、终致“中药堂”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文化心理背景。

       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知何代开始冯家开始经商,但在冯映斋之前冯家并不富裕,所以出门做生意的冯家人肩上总要背一只钉靴,这只钉靴是用来与在家里的那一只或者放在做生意处的那一只配对的,百步没轻担,背一双太重了,就背一只。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家家要祭灶而冯家却在十二月二十四那一日。这是因为出门做生意的男人赶不回来,只好推迟一天。一般人家祭品都用纸马,而冯家没有钱,买不起纸马,只好自扎草马当祭品。即使在冯家发迹以后,冯家也惯用一只草马、一只纸马祭灶,以示冯家子孙昔日的苦难。也许有一日是在冯家已经发家之后,冯家依然如故地祭灶,一位聪慧好学冯映才的幺孙年方五六,刚刚在慈湖边开始启蒙教育,他去同学家都是纸马只有自家是草马,他忽闪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拉着爷爷冯映斋的衣襟问:“爷爷,为什么人家都是纸马而我们家却是草马?”这时的冯映斋已发迹多年,而且已经年迈在家颐享天年,他将最喜欢的这个幺孙抱在怀里坐在红木椅子上,要知道明代崇花梨木,清朝尚紫檀木,所以发迹之后的冯映斋也遵从社会潮流给家里添置了红木家具。

       冯映斋缓缓地给他的这个幺子幺孙讲起了他的创业史。

       那还是顺治年间的某年正月初一,冯映斋只是慈城一个贫寒从商人家子弟,家里长辈虽然经商,可是都只是小本生意,仅够糊口而已,冯映斋从小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不甘于家庭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够改变它,可是苦于没有良方,他去清道观求签问卜,他拿起竹筒抖了抖,心里暗念了三声“菩萨保佑”,然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用颤抖的手抽了一支签,一看却是一支下下签,他心情十分沮丧。那个解签的道士颇会察颜观色,一看他的脸色不悦便明白了七八分,便信口开河道:先生去四川可以发财。冯映斋一听一脸乌云才慢慢散去,他对道士的话深信不疑,过了正月十五,就别过家人打了个简单的行囊离家启程赴川。

       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然而冯映斋心里却一直认为四川是自己的福地,心里有期盼,脚下就特别有力。到了四川他在一家药店当荼房,他工作努力,手脚勤快,店里来了顾客他笑脸相迎,恭恭敬敬地彻上一杯茶。一人单身在外,拿了薪水伙计们往往在一起玩玩牌九,打打麻将,有的甚至上上赌场,更有甚者逛逛窑子,头牌名*攀不上交情,和小*女地方去去,有的就有了相好,可这个相好也不是白交的,今天要买胭脂,明天要做衣裳,把一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投了进去。冯映斋看不惯这种非赌即嫖的单身汉生活,他洁身自好,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将赚的钱寄回家去,一开始他把钱放在酒坛子里自己的床下,可是时间一长他就觉得这样子不太安全,就在掌柜的建议下把钱存在可*的钱庄上生利息。年头一多本金加利钱也有了一笔不少的积蓄。冯映斋虽然只是个荼房,可是他头脑灵活,平时耳闻目染对中药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药店的经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某一年,冯映斋在药店里彻荼,听两个顾客闲聊说今年红花是小年,这一年冯映斋已经在药店干了几年了,对经营之道,对药材的大小年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听这话他心头一动,再有意识地一打听,果然不假。冯映斋立即从钱庄提出了现银,用多年的积蓄买了能装两间房子的红花。果然这一年红花歉收,量少价高,他买下的红花果然使他发了财。其实听顾客聊起红花本是无心之举,可是后来的一切却是有着极大的商业眼光的举动,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们可以说冯映斋的发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如果冯映斋平时挥金如土,不注意节俭,没有这样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银子,即便知道这年红花欠收也没有财力收购,如果他不是头脑灵活,即便有了钱也只到钱庄里生生利益也发不了大财。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这时药店正想扩大经营,苦于难筹资金,一看伙计冯映斋手里有了大笔资金就动员他入股,冯映斋欣然应允,这样成为了老板。药店生意不错,经过几年分成冯映斋的资金以翻了几翻。

       冯映斋可以说是衣锦返乡,带着大笔的现银回家,他做起了药材生意。开了冯存仁。

       另一说是传说冯映斋此人以采办药材为生,经年累月远涉蜀、陕、皖一带。在当时交通不便,他沿着长江民船西上,长途跋涉,披星戴月,深入山区,采得药材,行销于沪甬等地。经过长期苦心经营,略有积储,就在清康熙初年开设冯存仁于宁波又新街。

       冯映斋怀抱着幺孙讲完了他的发家史,小男孩似乎明白了许多。他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进药店做工,我要把药店开得大大的。然而这个将家庭企业发扬光大的愿望却到了冯映斋的四世孙那儿才得到实现。

       冯存仁开在灵桥门又新街,虽然地处冷僻,而营业却很发达,又新街的一个小药店开创了冯存仁药店二百余年的基础。冯存仁采取的是父业子承的家族式。这种模式在中国的老字号,在企业模式中最为常见的。这种模式以封建社会特有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最地道的中国特色。
       父业子承的家族式企业,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企业的核心技术多半是保密性极强的“祖传秘方”一类,需要依*血缘关系来加以维护。例如眼药大王马应龙的眼药配方,便属于这一类。
       第二,企业的实权多半掌握在长子长孙的手中。
       第三,家族企业特有的矛盾往往十分突出。表现在企业内部的派系之争,远房与嫡亲之争等等。争斗的实质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而这种争斗,往往又会影响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著名老字号寿全斋便是典型。
       第四,家族式企业模式的优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家训甚严,家风良好,往往会促使企业长盛不衰,这也是中国老字号的一大特色。而且,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老字号正是因为家族式企业模式的维系,才使他们长盛不败的。

       其中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冯映斋的四世孙冯云濠(1807—1855),他号五桥,也称冯蔓生,慈城人称之为冯阿云。他虽然是道光十四年的举人,可是进店之初,也毫无例外地先当学徒,从最基层做起。这一制度,世代相传,从未废弃过。除了业务专长之外,冯存仁药店还规定,所有接班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一律不准吸食鸦片烟,作风要正派,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药品是用于治病救人的,它不同于一般商品。

       冯云濠继承冯氏宗族遗志,继承祖业,袭用上代采购经验,继续奔走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区采药,采销颇顺手。他集祖辈采购的经验,承家族做人的道理,到咸丰末年(1861年)正式核定股金为四万两,在当时来说,已成为一个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药店,业务十分发达,资产累积更多。他不但扩充了冯存仁药堂,还开设了“冯万丰”药号。

       冯云濠不仅有经商的头脑还有政治眼光。相传冯云濠在宁波药行街开设的“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当时宁波是全国药材营销中心。在咸丰初年,清政府筹集军饷,冯云濠先后捐了三十万两。同年他因捐银筹得军饷去镇压太平军“有功”, 受到清政府“嘉奖”,被赏花翎,授二品观察,并赐免税贩运药材的特权,业务大振,在全国各地开设许多商号,迅速致富。慈溪药材商人也有冒“冯万丰”牌号做运销商,好多人发了大财。据其同时代人,当过慈溪、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后任浙江学政的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一书中写道:“慈溪冯氏巨富也,朝野闻名,有家财二千万。”“全国各地都有商铺。”“宁波东郊的几条街都是他的。”段和冯云濠兄弟都是朋友,应是十分了解他家情况的。
       冯云濠家有财产2000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数目呢?当时全国税收约为7000万两,著名的山西商帮也无家族资产有2000万两的,徽州商帮也无家族资产有2000万两的,即使被后代人奉为商圣的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经商顶峰时资产也不到2000万两。当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宁波帮”,在上海滩风光最盛时,最富家族资产也只有1200万两。可见冯云濠是清代国内最大富豪之一,所以有人誉其为清代的沈万山。清末,宁波当地甚至产生谚语“像不像,看冯霭云(阿荣谐音,小名)样”,讽刺某人赚了一些钱,却装成大富翁的样子。

       冯云濠因为有钱被人称作“清代的沈万三”。商人与政治的关系有如人与冬天里的火炉,离得太远难以取暖,离得太近则容易烫伤。沈万三竟敢以财富“收买”皇帝,能有好下场吗?沈万三真该学学冯云濠。 冯云濠与沈万三不同的是他一生做善事,他因捐饷而成官员,因经商发财而成红顶商人,最后成了名震宁绍的巨商大贾。冯家在慈城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与冯云濠平时乐善好施有很大关系。那时慈城如遇浚河、济荒等大大小小现在说来的公益事业,他都积极参与,不惜重金,其中县志有记载的就有:浚慈湖的北湖,筑堤,兴办德润书院和慈湖书院等。其它例如这样的善事他还做了许多。这使得冯家人一家在慈城都有很好的口碑。古城的妇孺皆知冯家是“素封之家”。一次,冯家的一个佣人上街买菜,与杨家佣人吵架,杨家就是慈城明代两个状元之爱的杨守勤之家,也是慈城的望门大族。杨家佣人回家后,与主人一说,主人不但不怒,反而带着佣人到冯家赔礼道歉,由此可见冯家的德高望重。

       冯云濠除了冯姓子孙外,还收养了家境贫困的十个义子,这十人个个中了科举,成为当时的人才。其中有一个义子叫曾恒德,他与冯云濠之间还有这样一段佳话。道光皇帝多次派冯云濠去黄河、长江流域赈救灾民。一次船泊奉节,崖边传来哭声,冯云濠循声而去,见哭者为一位老汉。老汉自称姓曾,儿子早亡,欠了财主不少债。再不还债,财主要抢儿媳妇顶债了。儿媳不肯,因为家中还有怀抱的婴儿。他见老汉老泪纵横,甚是可怜,不禁心中动了恻隐之心,就让仆人拿来银子,分作三分,一份用于还债,第二份用于日常开销,第三份用于培养老汉的孙子读书。几十年后这个名叫曾恒德的婴儿官至浙江巡抚。当他考上状元后,依照惯例要演戏庆贺,但是被曾老汉阻止了,理由是恩人未到,戏不开演。后来曾家张榜寻找恩人冯云濠。世间的事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正好碰到去四川办药的冯云濠下榻奉节的客栈,听说寻人的事,就亲自去曾家。曾老汉一见冯云濠马上跪下来,曾家媳妇也跪下了,状元也跪下了。这时一顶八人大轿停在冯云濠面前,轿夫请他上轿,他刚进轿,等候数日的戏班子就敲起了锣鼓,这就是冯云濠奉节坐戏轿的故事。至今醉经阁里还藏着一顶戏轿,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

       说起醉经阁,这还得说到冯云濠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一位学者。冯云濠经商成功后,生活十分简朴,平时喜欢看书写字,并在家建造了一座浙江著名藏书楼———醉经阁,废寝忘食收集家乡文献,且藏书多善本。同时其又是一个十分豪爽的慈善家。光绪《慈溪县志》讲他“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更是一个读书人,与同郡王梓材合作,完成了《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学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在2003年影印出版。在他中举三年后,他利用自己的藏书,与王梓材一起整理刊印了《宋元学案》,全书一百卷。《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撰写的学术史著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没能完成,后由黄百家、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续撰,但都未完成。冯云濠从黄的弟子卢镐之孙卢杰处获取得稿本,即与鄞县的王梓材共同校定。从此醉经阁刻本便闻名于学术界。

       冯家发迹后在慈城置了不动产,慈城始平南北的前后新屋就是冯云濠的家产,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还看到过悬挂在大门口的“观察第”御匾。前新屋、后新屋之间的始平路也是皇帝御赐的,一直沿用至今,,意为纪念冯家望族的根在始平。

        冯云濠晚年由其侄冯吾楼掌理店务。冯存仁有几只药品,在解放前远销国外。这些祖制传统产品,精工配制,在侨胞心目中颇有声望。例如人参再造丸,人参大活络丹。冯云濠去世前依照家族企业的惯例将长子叫到跟前,交给他一个锦盒,冯氏长子知道这是祖传秘方。回去打开一看,人参再造丸由50种药物组成,工工整整地写着:野山人参,犀牛角、梅冰片、西牛黄、虎胫骨、麝香、白花蛇、全蝎、天麻……主治:遍身筋骨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主要功效:养血祛风、通筋活络。每服一丸,功效显著。人参大活络丸也是由50种药物组成,同样在宣纸上用毛笔写着:白花蛇、乌梢蛇、人参、犀角、西牛黄、麝香、天麻、南星、草乌、姜虫、梅冰片……。主治:一切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痈疽流注,跌扑损伤等。功效:去风活络,其中药物有的都非常名贵。过去运往台湾畅销的有以下四种传统产品:第一种是“驴皮胶”。功效:补血、活血、止血,妇女服之尤宜。第二种是“太乙紫金锭”。主治:疗毒疮疾、四时疫病、霍乱吐泻,兼治小儿惊风等症。第三种是消痦狗皮膏药:功效消痞块,软坚结。第四种是万应宝珍膏药:主治跌打损伤。上述四种药品之所以在台湾市上颇受欢迎,起因来自福建帮。当时福建会馆在宁波商业中有一定比重,他们在灵桥门成立天妃宫福建会馆。那时福建特产如桂圆、荔枝、笋干等,主要市场在宁波,因此商务频繁,换回去物资当中就有冯存仁名产阿胶、药酒等。福建人侨居在海外和台湾人数不少,从而扩散到这些地区。

       冯存仁不管药品畅销和冷背,药物品种应有尽有。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备有丸散357种,胶膏32种,以及参茸桂燕、花露药酒等。从稀有珍贵之品直到普通草药,常提备置,凡是要买的药品,该店基本上都有供应。冯存仁不仅品种齐全,而且经营灵活,实行朔望减价制度。每逢初一、十五,阳历一号、十五号,一律药价九折。这四天廉价日,营业骤增。虽然利薄,由于多卖,反而增加了利润。这几天店内人头攒动,生意分外的热闹,店内此起彼伏地响起“当归2两,茯苓2两……”的声音。音量不大,但却底气很足,足以让配药学徒们听清。头顶的细丝交织成一张疏疏的网,那一本本夹着方子的枯黄木色硬板在借着细丝构成的轨道上飞快穿梭。药师们接到方子后,张嘴念着,身后的学徒手中拿着小铜秤在那一大堆抽屉前走个几回后,用牛皮纸包着,以细纸绳扎着的药就放在柜台上了。这个地方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好闻的药香,象旧时大多数中药铺一样冯存仁堂临街而设,店门口悬长方形木匾,上书“道地药材”“精制饮片”等字,店堂内*墙,一般设有许多抽屉的“百眼橱”,橱顶放一排青花瓷带锡盖的贮药罐,极饶古趣,店堂内散发着浓浓的中药味儿,沁人心脾。

       冯吾楼掌管店务后,在同治元年(1862年)设分店于上海汉口路昼锦里,投资六万元。这家上海冯存会的业务特点,也是以成药特别是驴皮胶等在沪上享有盛名,销量很大。有利条件是资金大,存货足,质量高。如驴皮胶供应的都是陈胶,不足三年不出售。有的甚至陈到5年、10年。年存量4万斤左右,最高年销量达1万斤。由于该店掌握以销定产,因而能够每年出售这么大量的陈胶,获得沪甬各界人士赞许。
       由于业务的发展,该店复于1933年在上海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上海冯存仁第一分店,地处中心,四楼四开间店面极为雄伟,沪上四百多家药店中,可称数一数二。但是这一分店,虽处闹市,而非居民集中之区,生意並不理想,数年之后,遂迁移至静安寺路愚园路口。此区大多是公寓别墅,原来有—爿徐重道药店,药材质量较差,不受区内欢迎,冯存仁支店设立后,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沪地分支二店有职工约计150余人,规模相当庞大,声望很高,被誉为上海四大药店之一(四大药店为胡庆余,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沪店发生尖锐的劳资纠纷,结果迫使上海分支二店宣告闭歇。
       宁波冯存仁老店,资金独立核算,同申店没有枝连,因而未遭波及,幸能保存。一家200余年老店,能延续至今,却並不一帆风顺,它历经改朝换代,经过不同社会制度严峻考验,度过了重重曲折的历程,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保存下来的。
       当清朝后期,朝政腐败。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军,企图挽救残局,到处搜刮饷银。这时冯存仁被勒令逼交几万银两巨款,用来弥补军饷。清政府推翻以后,又遭到民国政府苛捐杂税,重重掠夺。在敌伪期间又经受了汉*、兵痞寻事挑畔、敲诈勒索等等的摧残。到解放前几年,灵桥屡遭飞机轰炸,该店*近灵桥,成为危险禁区。那时,他们为了确保职工安全起见,设临时营业处于东大街,职工白天避居西郊,夜间归来营业。谁知最后一次轰炸灵桥时,一颗重磅炸弹击中冯存仁店堂,陷地丈余,虽未爆炸,已震塌房屋数进,余屋已是梁斜壁残,幸店中无人,没有伤亡。
       解放后,人民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国药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植。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又设立冯存仁分店于中山路186号。这时,两店一个工场,职工仅50人左右。
       1956年,该店为支援宁波冷藏公司的扩建,将店迁至东渡路255号营业。这一年实行公私合营。1993年,宁波成立药材股份有限公司时,变为药材公司支公司,1998年药材公司以冯存仁药店为主,组建宁波三九医药零售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宁波三九医药零售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宁波冯存仁医药零售有限责任公司,冯存仁药店能从康煕元年延续至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它历经改朝换代,经过了不同社会制度的考验,*的是老祖宗 “存济之心,赠仁于众”的经营遗训。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3-29 15:35 , Processed in 0.2344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