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96|回复: 2

宗璞:《哭小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7 04: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哭小弟
                                                                           宗璞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因为无法得到更好的治疗,我于八月二十日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的。到 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623所、63l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一辆轿车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 —— 这是在穷乡僻壤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么能让这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劳累,还可以想象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小弟生于北京,一九五二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建树的。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三十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么?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现在还怎能得到这样的心安?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虽然他不说,现在他永远失去他的最宝贝的小儿子了。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啊!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一九七四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
  父亲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惟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
  他是积劳成疾,也是积郁成疾,他一天三段紧张地工作,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每有大型试验,他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他是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他曾有远见地提出多种型号研究。有一项他任主任工程师的课题研制获国防工办和三机部科技一等奖。同时他也是623所党委委员,需要在会议桌上坦率而又让人能接受地说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意见。我常想,能够“双肩挑”,是我们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特点。我们是在“又红又专”的要求下长大的。当然,有的人永远也没有能达到要求,像我。大多数人则挑起过重的担子,在崎岖的、荆棘丛生的,有时是此路不通的山路上行走。那几年的批判斗争是有远期效果的。他们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里塞满想不通的事,谁又能经受得起呢!
  小弟入医院前,正负责组织航空工业部系统的一个课题组,他任主任工程师。他的一个同志写信给我说,一九八一年夏天,西安一带出奇地热,几乎所有的人晚上都到室外乘凉,只有“我们的老冯”坚持伏案看资料。“有一天晚上,我去他家汇报工作,得知他经常胃痛,有时从睡眠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挺一会儿,又接着做了。天啊!谁又知道这是癌症!我只淡淡地说该上医院看看。回想起来,我心里很内疚,我对不起老冯,也对不起您!”
  这位不相识的好同志的话使我痛哭失声!我也恨自己,恨自己没有早想到癌症对我们家族的威胁,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该定期检查。云山阻隔,我一直以为小弟是健康的。其实他早感不适,已去过他该去的医疗单位。区一级的说是胃下垂,县一级的说是肾游走。以小弟之为人,当然不会大惊小怪,惊动大家。后来在弟妹的催促下,乘工作之便到西安检查,才做手术。如果早一年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弟还可以再为祖国工作二十年!
  往者已矣。小弟一生,从没有“埋怨”过谁,也没有“埋怨”过自己,这是他的美德之一。他在病中写的诗中有两句:“回首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他没有恨事。他虽无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却有一个普通人的认真的、勤奋的一生。历史正是由这些人写成的。
  小弟白面长身,美丰仪;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父亲在挽联中说他是“全才罕遇”,实非夸张。如果他有三次生命,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和精力也是用不完的;可就这一辈子,也没有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施展。他病危弥留的时间很长,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他不甘心!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啊!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这些天,读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读到了《 痛惜之余的愿望 》,稍得安慰。我盼“愿望”能成为事实。我想需要“痛惜”的事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小弟,我不哭!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该书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它继续了《南渡记》的故事,但又可独立成篇。小说描写了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的情况下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多篇散文收入教科书中,成为典范。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5: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读宗璞的《哭小弟》,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催人泪下的感觉。然而当我反复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奥妙”时,不禁发现全文结构之巧、感情之深、语言之细等特点是一般文章远远不及的,更不是一句简单地纯粹的“催人泪下”就能统而概之的。

下面,我就从结构、感情、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哭》这篇文章的看法。

首先,结构巧妙的是《哭》一文的第一个特点。《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悼念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的回忆,边叙事边抒情,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悼念的目的。这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一。另外,作者在行文中,把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切割成许多点和块,然后以“哭”字为焦点,以忆念为引线,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各种材料交叉迭积,抒情与叙事交互为用的有机整体。如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由“我”见到的小弟的出国名片回想到小弟的逝世,进而抒发心中悲痛之情,再由失去这份骨肉亲情的刻骨铭心之痛,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弟生平和病逝的回忆……如此般现实与追忆交相往复,这就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刻板、抒情的空洞,增强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立体感,而且充分体现出作者伏案写作此文时那种思绪万千、难以控制的痛切激情。这便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二。文章结构巧妙的第三个表现在于文眼“哭”。我们可以看到,《哭小弟》这篇文章虽在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哭”字,但全文正文中“哭”字并不多,全都加起来也超不过十个。而仅在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一段中,就出现了七个“哭”,所占比重如此大,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该段的注意。该段中先由“我哭小弟”,到“我也哭蒋筑英”,再到“我也哭罗健夫”,进而到“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最后到“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这一连几个“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把文章全面铺开,从而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那一代“迟开而早谢”、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绝不只小弟一个!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是千万“迟开而早谢的花朵”中的一个代表。可见作者如此巧妙的安排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感情深厚、催人泪下是第二个特点。我们都知道,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指结构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神聚则指感情凝炼,主题集中。一般来说,读者通过阅读既能对散文的形散一目了然,而鉴赏散文神聚则不那么容易,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文眼”指的是片言只语显豁地提示文章内容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语句),把握线索。因此,我们把握《哭》这篇悼念性散文的凝炼的感情,就可以从文眼“哭”字入手。标题中一个“哭”字简单而直接地告诉读者,小弟的病逝给家人、朋友带来的痛苦已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程度。另外,文中所用的“哭”字虽寥寥无几,字对往事的点滴回忆,却事事透露出“我”的丧弟之痛。例如,文章真切诉说了小弟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冬天用冷水洗脸,志愿到西南工作,癌症不治仍面带笑容,工作中常痛得大汗淋漓,事虽平凡细小,却跳动着一颗美好的心灵;朋友的相助,同事的内疚,父亲的挽联,姐姐的泪水,虽都是侧面点染,却昭示着小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记事真实,抒情真挚,真事与真情交融,字字句句浸透泪水,这里行间无处不“哭”。正所谓平凡出真情,姐姐对小弟的生平回忆如此真切,如此细腻,如此清晰,犹如往事历历在目,可见姐弟情深似海。如此般骨肉情深,而今分离,阴阳相隔,怎教人不为之所动?想必文章尚未读完,你亦禁不住潸然泪下了!

最后,语言细腻是第三个特点。例如,文中第二、三、四节开头第一句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小弟病逝了。但仔细分析“去了”“过早地去”与“过早地永远地去了”这三个短语的差别,便能体会到感情上是逐层深入的。又如,第七节中,当“我”回忆小弟在事业上的进展时,并没有用一些俗套的诸如“过了几年”“没过多久”等词汇来修饰,而是用两个“不知不觉间”,让读者亲身感觉时间的流逝虽快,但小弟在工作上的进展更快。由此,姐姐对小弟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像这样细腻的语言文中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细腻的语言有助于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哭小弟》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的立意,学习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2.    理解和鉴赏本文选用典型材料、在记事基础上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深化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本文的主题。
2.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全文的思路,要在梳理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

[预习]
1.    摘录词语
2.    根据文章中的材料,简述小弟的生平。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一)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提示] 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止)追述冯钟越由生病住院到终于不治身死这段时间内的种种情景,连类及冯的 一生。

第二部分(从“他积郁成疾”到结尾)着重探讨小弟英年早逝的原因,进一步抒发痛失小弟的 悲恸之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努力,“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
文章的思路:

1.    追忆小弟早逝的情景——为家庭哭(家痛)
2.    追思小弟早逝的原因——为国家哭(国痛)

(二)    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这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过早地永远地去了”止。

l    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这种情感的?
[提示]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痛惜早逝,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作者是用一张不能再用的名片,三件小事,一个细节来写的,文中反复出现“过早”两字和类似的意思。

第二层,到“竟先我们而离去了”。简述小弟的成长经历。但着眼点仍在本该“会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而“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第三层从“去年夏天”至“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有建树的”止。

l    这一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小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这些品质的?
[提示]这一层一写冯钟越的手术时的情况,一写他回京养病的经过,最后带出他大学毕业后频繁调动的工作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的品格高尚的人,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人。尽管他的病已回天乏力,但他依然没有丧失生的希望,因为他觉得为祖国为事业“远没有累够”。作者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周围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和他对疾病的态度来表现的。
第四层从“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到“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远去了”。
l    这一层集中写作者失弟和老父丧子之“家痛”有两层意思,一是抒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强调的还是小弟“本不该去而还是过早地去了”;二是说明小弟早逝对他们家族带来的实际利益上的损害。

(三)    阅读第二部分,

1.说说小弟得病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作者分析小弟得病早逝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过重的工作和精神负担;
二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存在,因而延误诊治;
三是各级医院的一再误诊。

2.从中可以看到像小弟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的品质?并且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示] 从这里我们看到像冯钟越这样的知识分子身上所负载的沉重的历史使命,他们自觉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但是这样的人才却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冯钟越的境遇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然不是个别现象,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作者的用意是通过探析亲弟英年早逝的原因,为像她弟弟那样的一些知识分子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爱惜知识分子,改善他们的境遇,“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光彩”,为祖国的四化大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这正是冯他们一代知识分子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

3.    为什么在结尾处作者要说“小弟,我不哭”?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哭小弟”从字面上看,自然是为小弟的早逝放声一哭,以舒泄自己心中悲痛的意思。但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含有远比抒发失去亲人之痛更为深刻的意义。文章从失去亲人联想到亲人生前的崇高品质,联想到他壮志未酬的遗憾,更联想到类似于小弟那样许多“迟开而早谢”知识分子的境遇,因而要为更多的人避免重演小弟的悲剧而呼吁。但要使整个社会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又谈何容易,因此不能一味沉溺于悲痛之中,而要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去奔走,去号呼,去努力,这是“不哭”的一层意思。文中写到党和政府已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领导同志也亲自写了文章,因此,改善知识分子的境遇的愿望成为事实大有希望,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不哭。这是第二层意思。

二、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主题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1.    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尤其是像作者小弟那样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知识分子立传,表彰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作出的贡献,发扬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2.    为自己家庭过早地失去一位骨肉至亲,为国家民族过早地失去一位英才放声一哭,抒发心中的悲痛。

3.    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爱惜知识分子,改善他们的境遇。

三、    为什么文章不按照次序来写小弟的生平呢?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是因为散文中的叙事固然要服务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的需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服从于抒情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同时事实又必须体现作者的感情深化和思想发展的过程。文章打乱自然的顺序,重新组织,形成现在这样的两大板块,充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不断深化的脉络。
记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事、情、理水乳交融,是本文在写作上最为鲜明的特点。这种特色具体表现为:以叙为主,夹叙夹议,叙中带议,以叙带议;即事抒情,情理统一。在炽烈的情感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在深沉的议论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情,两者交相辉映,对揭示事实蕴涵的意义,升华人物的思想境界,深化主题,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加强了作品感人的力量。
最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冯钟越的优秀品质,又从多个侧面烘托他的高大形象,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5: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宗璞《哭小弟》有感
纵观全文哭逝弟,
杜鹃泪痕心中流。
世上罕见奇全才,
壮志未酬身先丢。
文中表露言含蓄,
小卒无名未语愁。
今日始得伟人志,
英雄事业不言休。
(风儿拨弄琴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4-30 17:49 , Processed in 0.1094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