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44|回复: 0

[女杰] 两次赴西部支教的大学生冯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次赴西部支教的大学生冯艾
  
  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大学生,却选择了一条与大都市生活迥异的人生之路:两次赴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她作出如此选择?
  这个名叫冯艾的大学生,在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和读研究生期间,先后报名赴宁夏西吉县和云南宁蒗县支教。今年1月,她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2月,又被团中央列为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
  问冯艾这个问题的人很多,冯艾第一次回答是:国家培养我那么多年,我应该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是一种责任。
  第二次支教时,她的回答是:离开城市,只是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安逸。服务西部,却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被人需要的成就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充实,这是一种收获,一份荣誉。
  昨天,记者在长宁区委找到她,因为接到通知回复旦参加支教生报告会和表彰会,冯艾——个被高原阳光晒得黑黑的女孩,露出一张灿烂的笑容:长宁区团委已经决定,出资资助我支教地的学生,50个孩子的学费都有着落了。
责任
  老师,因特网是用来打鱼还是捉鸟的?”“老师,百叶窗是不是用100片叶子做成的?”……最初走进乡村学校的课堂,面对班上学生们的提问,冯艾感到震惊
  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人们总习惯问,在贫困地区生活苦不苦?但冯艾说,我们许多志愿者在支教之前,对各种各样生活上的早就有了思想准备。
  但乡村孩子生活的艰苦和教育的窘况还是和我们的预想有很大差别:在宁蒗,教初二语文,得从拼音开始教起;读初中的学生,有的还会写错自己的名字;每学期开学,村校老师们最挂心的是,班上不知道又有多少孩子会辍学。
  刚开始,作为一名新教师,看着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心里很着急。后来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尽力去克服每一个困难,去帮助班上每个学生。
  给乡村孩子上的第一课,冯艾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会怎样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孩子们的神情非常专注,老师,翻过大山就是北京吗?有孩子问。于是,除了教书,冯艾还常常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语文课上,冯艾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讲到一个重要场景——“站台,孩子们一脸迷茫。冯艾托朋友寄来印有站台的明信片,一张张给孩子们传阅。哇,站台原来是这样的。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孩子们对产值难以理解,她联系当地日常生活,用他们最熟悉的土豆来打比方。
  在西吉,冯艾利用课余时间,对班里40多个学生逐个进行家访,足迹遍及四个乡十几个村。有的村非常偏远,从没有中学教师去过,冯艾成了第一个走进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宁蒗,她每天要从早上七点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每周教30节课,一个月只有2天半休息,同时还要肩负副校长的行政职责,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语文、历史、生物、音乐课都上过,哪门课缺教师,她就立即顶上。
感动
  有一次,冯艾上课时发现,班上一个男孩不时地叹气。下课后,她问男孩,怎么回事?孩子落泪了,昨晚他听到父母在悄悄议论,孩子念书,家里负担挺重的,就别念了吧。学生杨丽芳父亲早逝,母亲多次想让她退学在家务农,冯艾8次家访,终于,杨丽芳的母亲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了,给女儿交了学费。
  类似这样的情形在西吉和宁蒗很普遍,许多孩子辍学在家务农,一学期140元的学杂费也常常会难倒许多家庭。山里的孩子特别懂事,也非常热爱学习,冯艾决定,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帮助他们。
  千方百计,冯艾为学校的孩子们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含辛茹苦地为他们搭起继续求学的阶梯。冯艾常常向学生资助衣物和生活费,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她一回复旦大学或北京老家,就四处游说,让朋友们来资助这些贫困孩子。写信、打电话、自编简报,冯艾和其他支教队员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求助。一次有高校请她作演讲,她特地带去了6名特困学生的资料,很快被该校的大学生们认领资助。在宁夏,冯艾甚至联系上一家企业,最终资助了西吉县100多名贫困学生。
  这次,回复旦参加报告会和表彰会,冯艾32日一回来就开始活动了,在导师的牵线搭桥下,长宁区团委答应,拿出10万元作为宁蒗县4个乡50名特困学生的助学款。冯艾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她第一次支教所在的西吉白崖中学,辍学率降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点。
  每每忆起与乡村孩子们相处的细节,许多感动便从心底流出,所有的付出便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上完课,在回宿舍的路上,经常会有学生过来,塞给她一个苹果,一句话不说,害羞地跑了;有个女孩特地送来一大袋洋芋(当地主食),打开一看,个个精心挑选,家里人舍不得吃呀,省了给老师。还有一次,冯艾要回北京参加活动。临行前,她走进教室,看见讲台上摆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粉的、黄的、蓝的、紫的……一转身,黑板上已经写满了老师一路平安的大字。
收获
  第一次支教,是20008月,冯艾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到宁夏西吉县白崖中学支教一年。
  第二次支教,有些曲折20036月,正读研究生的冯艾上午得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招募志愿者,中午就报了名。可是,根据有关规定,只有2003年的应届毕业生才能参加这个活动。在她的一再坚持下,上海项目办和复旦大学破格批准了她的请求。
  两次支教,有付出,但更多的是收获。冯艾说。
  大学生面对社会肩负的责任感,在支教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着。刚到宁蒗时,乡村学校校长亲自背着米和面,走了长长的山路,给她送到宿舍里来。记得结束宁夏西吉支教生活,离开那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冯艾推开宿舍门一看,门外站满了学生和家长,许多人都是赶了很远的山路来为她送行。一位学生家长送上一对枕套,说,山里人嫁女儿都送枕套,冯老师,你是我们山里人的女儿。冯艾在西吉教过的一位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这位学生打电话来:冯老师,现在我的宿舍床头摆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妈妈的,一张是你的。等毕业了,我要像你一样为村里的孩子们尽心尽责地服务。
  冯艾的眼中,第一次支教,仅仅锻炼了自己对艰苦生活的适应能力,懂得了作为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从每件小事做起的道理。
  但支教回来,冯艾常常会想起村里的孩子们。每当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想起西部的难处,便觉得自己的困难算不得什么。
  第二次支教,冯艾对志愿者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志愿者人人能为、人人可为,志愿者队伍是由每一个普通人组成的。对大学生来说,到贫困山区支教是志愿者,参加大型活动的义务服务是志愿者,长时期帮助孤寡老人孤残儿童也是志愿者。形式可以多样,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要肯关心别人、学会无私奉献。其实,志愿者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下星期,冯艾又要回宁蒗了。学生们一定想我了,以前我离开一段时间,有的孩子放学后就会到我宿舍门口站着,傻等许多时间。想必今日还会有这样傻等着的孩子。今年7月,冯艾的第二次支教生涯也将结束了,她继续完成在复旦最后一年的研究生学业。表面上看来,冯艾的脸上只是多了两团高原红,但是,冯艾心里明白:经过两次的素质锻炼和心理历炼,未来日子里,无论走到哪个岗位,冯艾都会是沉着而出色的。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21 11:57 , Processed in 0.0781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